張可++秦霞++岳雪慧
摘要 通過學習中央“十三五”規劃文件精神及南鄭縣茶產業“十三五”規劃方向,結合南鄭縣茶產業發展現狀進行探討,為南鄭縣茶產業在擴基地、壯龍頭、抓質量、樹品牌等方面的扶持和發展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 茶產業;“十三五”規劃;發展方向;陜西南鄭
中圖分類號 F30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287-02
多年來,南鄭縣委、縣政府堅持把茶產業作為農業主導產業常抓不懈,通過擴基地、壯龍頭、抓質量、樹品牌[1-3],促進全縣茶產業健康快速發展,茶產業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
1 發展目標
到“十三五”末(2020年底),南鄭茶園總面積達1.53萬hm2,茶葉總產量達到1.5萬t,綜合產值超過36億元,茶農人均收入5萬元以上;培育國家級茶葉產業化龍頭企業1個、省級茶葉產業化龍頭企業4個、市級茶葉龍頭企業15個、縣級茶葉龍頭企業30個。建成現代茶葉農業園區20個,其中省級2個、市級8個、縣級10個。積極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建設高標準有機茶園;通過企業文化展示、茶葉機械采摘等加快茶產品精深開發,延伸產業鏈條,科學宣傳,提高管理水平,將南鄭建設成“漢中仙毫”核心區,在穩定綠茶生產的同時兼顧紅茶、黑毛茶發展,將南鄭縣建成全國知名有機茶生產大縣。
2 發展現狀
南鄭縣產茶歷史悠久,是全省茶葉優勢產區之一、全國重點產茶縣。截至2015年底,全縣茶園總面積達到1.24萬hm2,投產園8 333.3 hm2,茶葉總產量8 645 t,總產值11.6億元。全縣茶葉產銷企業、茶葉專業合作社的數量分別為228、22家,建成牟家壩古梁州茶市和漢水綠茶城茶葉交易市場、規上企業、省級龍頭企業、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的數量分別為2個、10家、3家、6家。在穩定名優綠茶生產的同時,高度重視開發和推廣紅茶、黑毛茶等適制性產品。
3 存在的問題
3.1 基地規模提升小
雖然南鄭縣現有茶園超過1.24萬hm2,可采摘茶園面積超過8 333.3 hm2,但是老品種茶園超過5 333.3 hm2,道路、灌溉等基礎設施差,而且部分退化嚴重,亟須通過改種換植等技術措施改造提升。
3.2 茶葉加工企業帶動能力弱
大多以家庭作坊式經營為主,清潔化生產和工藝水平不高,茶葉內質不夠優異,難以與國內外茶葉大市場接軌。
3.3 開發利用程度低
南鄭縣茶葉生產多以高檔春茶和禮品茶為主,夏秋茶生產少,原料浪費大,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
3.4 產業發展投入不足
自2007年以來,縣財政累計投入專項資金超過4 000萬元用于農業產業化發展,其中投入茶產業發展2 000萬元[1,4-6],但僅靠縣級財力投入遠遠不能滿足茶產業發展需求,缺乏茶區農戶建園和管理自籌資金,群眾發展茶產業的積極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4 未來南鄭縣茶產業重點扶持的方向
4.1 扶持企業做大做強
4.1.1 逐步完善企業結構。南鄭縣現階段茶葉企業的公司、茶園、生產車間、包裝車間、檢驗室、儲藏室、冷庫、研發中心、銷售營銷、電子平臺、企業文化等不完善也不健全。
4.1.2 逐步完善高效精品機械及節能配置。南鄭縣現階段茶葉機械多、亂、雜,盲目地追求大、多的現象比較突出,需要引進茶葉機械,實現個性化、高端化生產,提高茶葉的品質,達到高效、節能、精品的效果。
4.1.3 提高企業主打茶葉精品研發的差異性。目前省內外及國際市場茶葉生產量較多,積極鼓勵扶持大型企業大力發展茶產業的同時,根據南鄭縣及企業特點加大茶葉精品的研發,從茶葉繁育、種植、茶園季節性管理、茶葉加工、再加工及深加工,以企業主打產品提升企業文化,擴大具有南鄭獨特優勢的高品質茶葉的影響力。
4.1.4 形成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發展前景的動力,也是企業的靈魂。作為南鄭縣大型的茶葉企業,從企業的發展歷程、茶文化內涵以及企業自身的理念、特色等方面提升企業文化,對企業做大做強及未來的上市具有決定性作用。
4.2 茶葉加工升級改造
4.2.1 茶葉清潔化流水生產線建設。鼓勵有實力的茶葉加工企業從現有的初精制加工逐漸向茶葉清潔化流水線生產過渡[2,7-8]。
4.2.2 初制茶廠優化改造。加快對縣內茶葉初制加工廠進行優化改造,改善加工條件,完善配套設施,擴大規模,美化環境,實現茶葉加工安全無污染,提升初加工能力和水平。
4.3 新型經營主體培育
持續加大茶產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通過招商或整合現有的茶葉企業,進一步壯大企業規模。
4.4 茶葉精深加工
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搞好茶葉綜合利用,重點支持在茶多酚、茶飲料、茶食品等方面的研發,延長產業鏈,提高茶葉附加值,實現茶葉春、夏、秋均衡開發。充分利用夏秋茶原料,全面推廣漢中紅茶生產加工,開展紅茶、黑毛茶產品的生產,重點扶持福成古樹茶新產品研發,使全縣夏秋茶原料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紅茶等產品生產企業達到80%以上,培育南鄭茶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4.5 高標準茶園建設
4.5.1 未來茶葉機械化采摘的必然性。根據南鄭縣自然環境條件,茶園大部分都以山地為主。人工采茶已經不能滿足茶葉的發展,未來機械化采茶、機械化生產茶葉已經成為趨勢。因此,茶園規劃、管理、茶園改造等重點工程應為茶葉機械化采摘做好前期準備。
4.5.2 做好茶園不同品種的劃分,提高茶園品質。茶園的不同品種、采摘地點、采摘次數及先后對高品質的茶葉內含物質有著重要的影響。茶葉種植面積應劃分品種、區域以提高不同茶葉種類的品質。
4.5.3 擴大有機茶園的面積。高品質的生活決定了高品質的需求,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強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意識。南鄭縣自然優勢符合有機茶園的發展,政府的要求和市場的需求迫切需要擴大有機茶茶園,以進一步促進南鄭縣的茶產業發展。
4.5.4 重視現代茶葉園區建設。集中力量在縣內茶樹生長優生區建設一批66.7 hm2以上、規劃布局合理、科技水平領先、生產要素聚集、產業體系健全、設施裝備先進、經營機制完善[1-3]、經濟效益和示范帶動效應明顯的省、市級現代茶葉園區,認定一批縣、鎮級現代茶葉園區,形成省、市、縣、鎮四級園區梯次推進的發展格局,建成優勢茶葉產業帶。
4.5.5 嚴格進行標準化豐產示范園建設。結合無性系建園和茶園低改,按照技術規范,高標準、高質量建設新茶園,把新建茶園建成標準化豐產示范園、有機園。大力推廣茶園耕作、采茶、修剪機械化、有機栽培技術。加強綠色防控體系及可追溯體系建設,提升茶葉標準化生產水平,從源頭控制產品質量安全。
4.5.6 提升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為進一步選育茶樹優良品種,為高質量建園提供穩固的種苗保障,依托牟家壩鎮、法鎮、紅廟鎮等無性系良種茶苗繁育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1],努力建設一批良種母本茶園和無性系良種茶苗繁育基地。
4.6 穩定促進綠茶發展,兼顧紅茶發展
4.6.1 健全綠茶生產企標,明確企業主打茶類。南鄭縣茶葉發展歷史悠久,綠茶一直在穩步發展。成熟的綠茶發展種植、工藝等,需要完善企業茶葉生產的各種生產企標、規章制度等,明確現有的高品質綠茶,突出企業特點。
4.6.2 保證南鄭綠茶品質,限定紅茶生產企業。南鄭縣的紅茶是陜南茶葉發展最早,也是較成熟的茶葉種類。紅茶是在綠茶生產技術比較成熟并穩定的前提下誕生的。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證紅茶的品質,不能盲目大規模地發展紅茶,應限定企業逐步健全紅茶的生產技術推廣。
4.6.3 創建知名品牌。鼓勵企業積極參加各種茶葉博覽會,利用媒體加大品牌和產品宣傳力度。加強企業文化和品牌文化建設,提升品牌的文化內涵。支持龍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注冊自有商標,精心設計制作產品包裝,做好陜西省著名商標、名牌產品的創建工作。
4.7 注重人才與技術投入,提高管理水平
4.7.1 注重職業農民培訓,加大技術投入。茶農的積極性和熱情對南鄭茶產業及企業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需要加大技術投入,對茶農進行培訓,尤其是加強現場栽培技術指導。
4.7.2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茶業技術推廣機構人才隊伍建設,將茶葉科技人才引進納入縣上人才引進計劃之列,吸引茶學專業畢業生到茶葉技術推廣崗位工作,培養一批高素質、高職稱的茶葉技術推廣隊伍和管理人才。為進一步推進茶葉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普及率,應完善培訓項目,開展茶葉生產、加工、營銷、茶文化等專業培訓[2-3],培養一批茶葉科技示范戶、制茶能手和茶業科技企業家。
4.7.3 加強市場體系建設。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購銷大戶和茶葉經紀人創新商業模式,到省內外開設銷售網點,全方位開拓外地市場。逐步建立和完善茶葉產銷信息網絡,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網購等現代流通方式。
4.8 建立茶繁育、研發、監測檢測管理實驗基地
作為陜西產茶大縣,除了產茶量大、技術投入力度大、產生經濟效益高外,還應建立規范的實驗基地,培育適合南鄭縣乃至陜南的優良品種,研發新產品,總結監測環境因素,檢測土壤成分及其他成分的實踐數據。
5 參考文獻
[1] 胡強,龔學林.南鄭縣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茶葉,2014(8):8-10.
[2] 龔建平.南鄭縣茶產業提質增效的主要做法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6(9):331.
[3] 本刊編輯部.聚焦“十三五”矚目新看點[J].新長征,2015(12):30-36.
[4] 郭占恒.“十三五”規劃將是歷史上一個全新的規劃:關于“十三五”規劃研究視野和思路的幾個問題[J].浙江經濟,2014(19):10-13.
[5] 楊耿業.對“十三五”規劃若干問題的理性思考[J].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15(2):9-11.
[6] 深入學習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J].前線,2015(11):3.
[7] 江用文,陳霄雄,朱建淼,等.中國茶產業2020年發展規劃[J].茶葉科學,2011(3):273-282.
[8] 趙曉罡,李錄堂.陜西茶產業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