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結腸癌的遠期療效。方法:在本院收治的結腸癌患者中,隨機選取78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于2011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間入院治療,將患者分為兩組,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為39例,采用開放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研究組患者,對兩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并進行比較分析。結果:研究組患者2年存活率、5年存活率與對照組患者并無較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轉移復發率與對照組患者并無較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遠期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患者存在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與開放手術在結腸癌的治療中均能取得一定的遠期療效,但是腹腔鏡手術效果更理想,患者復發率更低,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腹腔鏡 開放手術 結腸癌 遠期療效
結腸癌是患者結腸黏膜上皮由于環境、遺傳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惡性癌變病癥,該病是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主要分為潰瘍型、腫塊型以及浸潤型[1]。結腸癌患者通常表現為水腫、低熱、乏力、腸梗阻、腹部包塊、排便困難、消化不良、腹痛、腹脹等癥狀,使得患者生活質量下降。有學者指出,臨床上可采用腹腔鏡進行結腸癌的治療,該手術是微創技術,創面小、時間短,患者愈合時間短,且患者術后預后較好[2]。現對2011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間入院治療的78例結腸癌患者進行研究,探討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結腸癌的遠期療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本院收治的結腸癌患者中,隨機選取78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于2011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間入院治療,排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心腦血管疾病以及血液系統疾病等患者,將患者分為兩組,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為39例。在研究組中,男患者、女患者分別為22例、17例,最大年齡73歲,最小年齡35歲,平均年齡(53.24±5.57)歲,病灶位置:18例左半結腸,12例右半結腸,9例乙狀結腸,在對照組中,男患者、女患者分別為21例、18例,最大年齡70歲,最小年齡37歲,平均年齡(53.51±5.64)歲,病灶位置:19例左半結腸,11例右半結腸,9例乙狀結腸。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采用開放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根據腫瘤位置取對應體位,全麻后建立人工氣腹,腹壓約13mmHg,在患者下腹正中行切口,仔細探測患者腹腔內部情況,根據病灶位置、大小進行腫瘤切除,將結腸游離,清楚區域淋巴結,切除病灶,之后沖洗腹腔,置入引流管,縫合切口。
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研究組患者,施術者根據患者腫瘤位置指導患者取相應體位,全麻后建立人工氣腹,腹壓約13mmHg,用10mmTrocar穿刺患者臍下兩側,在患者腹部中置入腹腔鏡,之后用5mmTrocar穿刺患者左右上腹,經由操作孔置入手術器械,根據癌變范圍的大小、具體位置進行結腸切除,游離結腸,清除相關區域淋巴結,切除癌變腸段,吻合器吻合,沖洗腹腔,置入引流,將切口關閉。
1.3 觀察指標
研究期間內對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時間為5年,記錄患者生存時間、轉移復發以及遠期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2年存活32例,存活率為82.05%,5年存活15例,存活率為38.46%,對照組患者2年存活28例,存活率為71.79%,5年存活13例,存活率為33.33%,研究組患者2年存活率、5年存活率與對照組患者并無較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患者5年內5例遠處轉移、2例局部復發,轉移復發率為17.95%,對照組患者5年內8例遠處轉移、3例局部復發,轉移復發率為28.21%,研究組患者轉移復發率與對照組患者并無較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隨訪期間1例切口疝、1例切口種植、1例粘連性腸梗阻,并發癥發生率為7.69%,對照組隨訪期間3例切口疝、3例切口種植、4例粘連性腸梗阻,并發癥發生率為25.64%,研究組患者遠期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患者存在較大差異,X2=4.52,P<0.05,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結腸癌惡性程度通常較高,需要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徹底清除癌病組織,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目前,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結腸癌手術治療也應用微創技術,以減輕手術創傷和患者的痛苦。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2年存活率、5年存活率、轉移復發率與對照組患者并無較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腹腔鏡與開放手術在結腸癌的治療中均能取得一定的遠期療效。腹腔鏡技術是微創手術,不會給患者造成較大創傷,手術風險相對較低,對患者機體的愈合有積極作用,有助于患者盡快恢復健康[3]。有學者指出,早期腹腔鏡結腸癌手術種植率比開腹手術高,主要是建立氣腹使得腫瘤傳播方式發生變化,使得切口局部生物學癥狀改變,從而使得切口種植率高[4]。但是也有學者指出,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手術過程中實施保護措施,能有效避免種植轉移,與本次研究中結果一致。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遠期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患者存在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腹腔鏡手術的遠期治療效果更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腹腔鏡手術創傷小,患者機體免疫系統受到的影響較小,機體恢復快,從而使得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降低。綜上所述,腹腔鏡與開放手術在結腸癌的治療中均能取得一定的遠期療效,但是腹腔鏡手術效果更理想,患者復發率更低,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楊世斌,韓方海,肖隆斌等.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與開放手術的臨床應用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11):1819-1822
[2]白洪祥,劉現立.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安全性及對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17(14):4039-4040.
[3]王樹碧,馬麗華.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與開放手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7):313.
[4]謝崗.結腸鏡聯合腹腔鏡行結腸癌根治術與傳統開放手術比較研究[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11(3):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