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苗++施建華


摘要 通過設置樣地,采集土壤樣品并分析測定,對東海縣羽山石質山地立地類型和立地質量進行了調查與評價。結果表明:羽山石質山地土壤以砂質壤土和壤質砂土為主,土層薄,砂礫多,土壤沙化嚴重,呈弱酸性,土壤結構較松散,保水能力很低。根據土層厚度、坡度、巖石裸露率和現有植被狀況,將羽山山體的立地條件分為3個類型:山體下部緩坡中厚土層類型、山體中上部斜坡薄層土壤類型、山體中上部陡坡薄層土壤類型。
關鍵詞 石質山地;立地類型;質量評價;羽山;江蘇東海
中圖分類號 S15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164-02
羽山處于蘇魯交界地帶,山下大禹湖碧波蕩漾,與華東第一溫泉相毗鄰,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資源十分豐富,生態旅游開發潛力較大,有一定的市場前景。經江蘇省旅游局審核、連云港市旅游局推薦,東海溫泉旅游度假區與羽山景區合并而成羽泉景區,并在國家旅游局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的現場評定后,成功獲得國家4A級旅游景區。羽山也是東海縣石英和水晶的重要產地。此外,羽山現已開放山地自行車訓練場,并成功舉辦了全國青年山地自行車競賽。無論是歷史遺跡還是自然風光,都極具開發價值。
近年來,每年都有縣人大、政協代表提案,希望恢復羽山森林植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對此,縣領導和溫泉鎮政府都十分關注,決定投入一定資金,利用科技力量,改善投資環境,恢復羽山森林植被,再現羽山的上古風光,更好地開發羽山旅游觀光資源。本調查目的是明晰羽山困難立地的主要限制因子,明確羽山困難立地的立地類型和立地質量,通過合理的立地劃分和植物種類選擇,分階段采用合理有效的造林技術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促進林木生長,使羽山森林植被逐步恢復,改善羽山森林景觀結構,提升其生態景觀效益,增加羽山的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將羽山建設成為與文化歷史和周邊景觀相輔相成的風景旅游名勝區。
1 研究區概況
1.1 地理位置
羽山地處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位于距東海縣溫泉鎮北7 km、距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3 km的蘇魯交界處(東經118°40′30″,北緯34°40′30″),屬沂蒙山支脈的延伸部與淮北平原的交界地帶。羽山為一孤立山丘,東臨黃海,山勢呈東西走向,山峰最高處在東海縣一邊,海拔269.5 m,為東海縣最高峰。山地東西長約3 km,南北寬1.5 km。
1.2 氣候特點
羽山處于暖溫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具有典型的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氣候特征。其表現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熱同季。春季溫暖,光照充足;夏季濕熱,余量充沛;秋季清爽,氣候宜人;冬季較冷,雨雪稀少。多年平均氣溫約13 ℃,年平均降水量約850 mm,主要集中在夏季。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1 570~1 780 mm,年平均日照2 558 h,無霜期209 d,最多風向為東風,頻率為16%。2009年極端最高氣溫36.8 ℃,出現在6月;極端最低氣溫-10.4 ℃,出現在1月;年降水量827.8 mm,最長連續降水日數4 d,出現在7月;最長無降水日數35 d,出現在1—2月。
1.3 地形地貌及土壤類型
羽山為平原地區的孤立山丘,山峰拔地而起,山勢陡峭。如圖1~2所示,羽山的主要巖性為弱片麻狀細粒含霓石堿長花崗巖,巖體地表風化較差,新鮮巖面分布面積較大,局部形態呈懸崖陡壁狀。地貌高低起伏,巖石裸露較多,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十分脆弱[1-3]。如圖3~4所示,羽山土壤類型主要為砂棕壤,砂粒含量較高,土壤黏結性不強。因地勢陡峭,土壤淺薄,特別是上坡地帶,土層極不連續。
2 調查內容與方法
2.1 調查內容
對東海縣羽山石質山地立地類型進行調查,對立地質量進行評價。
2.2 樣地設置與土樣采集
羽山為一孤立山丘,東臨黃海,山勢呈東西走向,處于魯蘇交界處。調查共設9個采樣點,根據土壤實際發育的層次進行采樣調查,如圖5所示,山體分為上、中、下3個層次,每個層次分為西、中、東3個方向。因為山體石質化嚴重,土層薄,土壤發育情況不同,每個采樣點所采集的土壤深度不同,0~15 cm為一層,15~30 cm為另一層,有的土層過薄取土深度只能為0~10 cm。在上、中、下3個區選取3個點作為重復,3個采樣點分布在羽山西、中、東3個方向。采樣時,通過仔細觀察各采樣點的土壤特征,包括層次、顏色、結構、形狀等,并觀察各個采樣點周圍的植被種類和分布情況,為之后的立地類型劃分和植被恢復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2.3 測定指標與方法
土壤理化性質的測定包括土壤pH值、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和土壤質地試驗。土壤pH值采用電位法(水土比為2.5∶1)測定;土壤有機質采用重鉻酸鉀氧化-外加熱法測定;土壤全氮采用半微量凱氏法測定;土壤有效磷采用0.05 mol/L HCl-0.025 mol/L 1/2 H2SO4浸提法測定;土壤速效鉀采用1 mol/L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土壤機械組成分析采用甲種比重計法測定。
2.4 數據處理與統計
數據處理主要采用Excel軟件和DPS數據處理系統進行處理分析。通過對土壤pH值、有機質、全氮、有效磷的含量和土壤質地數據的分析,明確該區域限制林木生長、影響造林成活率的主要立地因子,劃分羽山石質山地的立地類型,評價各立地類型的立地質量和宜林性質,為困難立地造林提供理論支撐。針對現有的植被狀況以及立地調查分類和立地質量評價,可分別制定不同的造林和植被恢復技術方案[4-6]。
3 結果與分析
東海縣羽山為石質山地類型,土壤以砂質壤土和壤質砂土為主,山地土層薄,砂礫含量較高,土壤沙化嚴重,呈弱酸性,土壤結構差,黏結性不強,較松散,養分貧乏且易漏水,保水能力很低。根據羽山山體的具體情況,其立地分類的主導因子應為土層厚度、坡度和巖石裸露率,同時考慮林地現有植被狀況。根據土層厚度、坡度、巖石裸露率和現有植被狀況可以將羽山山體的立地條件分為以下3個類型。
3.1 山體下部緩坡中厚土層類型(Ⅰ)
該類型主要分布于山體下部,坡度較為平緩,平均土層厚度約30 cm,表層土壤含石量少,無巖面裸露。該類型目前已經過初步植被恢復,以果樹栽植為主。
3.2 山體中上部斜坡薄層土壤類型(Ⅱ)
該類型主要分布于羽山西面山體中上部,坡度較陡,平均土層厚度<20 cm,土壤瘠薄,含石量較高,巖石裸露率約35%。該類型已經過前期改造,植被恢復狀況較好。
3.3 山體中上部陡坡薄層土壤類型(Ⅲ)
該類型主要分布于羽山東面及山體中上部,坡度陡峭,平均土層厚度<10 cm,土壤瘠薄、干燥,土體極不連續,巖石裸露率70%以上,植被稀少,造林難度大。
4 參考文獻
[1] 賈志清,郭保貴,李昌哲.太行山石質山地植被結構優化評價[J].林業科學研究,2004(2):226-230.
[2] 馬風云,劉艷,侯龍魚,等.石質山地直播造林對植被和土壤的影響[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0(1):87-92.
[3] 吳浩.安徽省石質山造林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安徽林業科技,2011(3):56-59.
[4] 劉霞,王麗,張光燦,等.魯中石質山地不同林分類型土壤結構特征[J].水土保持學報,2005(6):51-54.
[5] 張永濤,楊吉華,夏江寶,等.石質山地不同條件的土壤入滲特性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2(4):123-126.
[6] 李廣德,章岳濤,翟明普,等.華北片麻巖石質山地山杏幼林集水保墑措施選擇[J].水土保持研究,2013(6):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