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子貴 張冬梅

【摘 要】 目的:探討腹腔鏡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的療效差異。方法:收集我院腹股溝疝患者,腹股溝側疝71例、腹股溝直疝79例。按手術類型分為:腹腔鏡疝修補術組、無張力疝修補術組與傳統疝修補術組,每組各50例。對比(1)三組手術時間、手術24小時術后疼痛評分及下床活動時間。(2)三組術后2年腹股溝疝復發情況。結果:(1)腹腔鏡疝修補術組和無張力疝修補術組手術時間均短于傳統疝修補術組,比較有差異(P<0.05);腹腔鏡疝修補術組在手術24小時術后疼痛評分及下床活動時間上優于無張力疝修補術組和傳統疝修補術組,比較有差異(P<0.05)。(2)腹腔鏡疝修補術組、無張力疝修補術組與傳統疝修補術組術后2年腹股溝疝復發率比較有差異(P<0.05)。結論:腹腔鏡疝修補術術后疼痛輕,復發率低,是理想的手術。
【關鍵詞】 腹腔鏡疝修補術 無張力疝修補術 傳統疝修補術
內臟器官離開正常的解剖部位,通過薄弱點或孔隙進入另外部位,就稱為疝。腹部為疝的高發部位,其中腹股溝區占所有疝的90%-95%。據統計全球每年有2000萬例人群發生腹股溝疝[1]。手術是治療腹股溝疝的主要方法,19世紀建立現代疝外科學,歷經百年發展,手術從有張力發展到無張力。本文擬以我院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臨床常用的腹腔鏡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的療效差異。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收集2004年1月~2014年8月我院腹股溝疝患者,腹股溝側疝71例、腹股溝直疝79例。按手術類型分為:腹腔鏡疝修補術組、無張力疝修補術組與傳統疝修補術組,每組各50例。腹腔鏡疝修補術組、無張力疝修補術組與傳統疝修補術組平均年齡、性別分別為(65.9±8.4歲,男性25人,女性25人)、(64.5±6.3歲,男性26人,女性4人)、(68.5±6.4歲,男性24人,女性6人);3組人員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入選標準
(1)原發性腹股溝疝者。(2)單側疝患者。(3)無惡性腫瘤。
1.3 排除標準
(1)既往有腹部手術史。(2)嵌頓疝、復發疝、雙側疝。(3)不能耐受手術者。
1.4 手術方式
1.4.1 傳統疝修補術組行Bassini術。
1.4.2 無張力疝修補術組行Millikan術。腹股溝區斜切口,游離疝囊至內環處,遠端開放,近端嚴密縫合,沿腹橫筋膜下腹膜外間隙環形游離,還納疝囊,置入網塞,網塞內花瓣,與疝環周圍筋膜組織固定,外側與腹股溝韌帶游離緣固定,其余手術步驟與原始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相同。
1.4.3 腹腔鏡疝修補術組采用腹腔鏡下內環口荷包縫扎和腹腔內置網片法,選用的補片為戈爾補片,剪成合適的尺寸,直接覆蓋于腹膜內表面腹股溝疝的缺損部位,用釘合器固定于腹膜數針。
1.5 觀察指標
對比(1)三組手術時間、手術24小時術后疼痛評分及下床活動時間。(2)三組術后2年腹股溝疝復發情況。
1.6 統計學
采用SPSS17.0軟件, P<0.05為差異有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手術時間、手術24小時術后疼痛評分及下床活動時間
腹腔鏡疝修補術組和無張力疝修補術組手術時間均短于傳統疝修補術組,比較有差異(P<0.05);腹腔鏡疝修補術組在手術24小時術后疼痛評分及下床活動時間上優于無張力疝修補術組和傳統疝修補術組,比較有差異(P<0.05),見表1。
2.2 三組術后2年腹股溝疝復發情況
腹腔鏡疝修補術組、無張力疝修補術組與傳統疝修補術組術后2年腹股溝疝復發率比較有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腹股溝疝是我國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手術關鍵在于對恥骨肌孔的修補,同時手術需要具備安全好、易并發癥少和復發率低等優點。傳統手術切口大、恢復慢、復發率高[2]。本文發現傳統疝修補術組術后復發率達到18%。
無張力疝修補術是目前臨床上常多的術式,優點在于手術區域壓力均勻,網片不易移位。還有學者指出網塞外裙邊平鋪于腹膜外間隙,加強了腹膜囊,術后疝復發率低。但是有學者指出在修補較大腹股溝疝時,因為網塞較大,易發生變形或移位,同時患者易出現慢性疼痛和異物感[3]。此外在手術中若網片放置過高,未完全遮蓋直疝三角,會造成疝的復發。
1982年國外學者實施第1例腹腔鏡腹股溝疝手術,隨后腹腔鏡技術得到推廣。手術適應癥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復發疝、雙側疝等。其優點體現在術后疼痛少、恢復時間快等。本文發現腹腔鏡疝修補術組在手術24小時術后疼痛評分、下床活動時間及術后2年腹股溝疝復發率上明顯優于無張力疝修補術組與傳統疝修補術組比較有差異(P<0.05)。還有研究指出腹腔鏡手術術后異物感輕微,更符合工程力學原理,同時手術中發生膀胱損傷、術中血管損傷的幾率小[4]。
因此,本文認為腹腔鏡疝修補術術后疼痛輕,復發率低,是理想的手術。
參考文獻
[1]陳雙,朱亮民,傅玉如.成人腹股溝區腹橫筋膜膠原含量變化與腹股溝疝發病及復發的關系[J].外科理論與實踐,2012,7(6):423-425.
[2]時德,趙渝.疝環充填式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后復發原因探討[J].外科理論與實踐,2012,7(6):456-458.
[3]李 俊,無張力疝修補術后慢性腹股溝痛[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2 ,32(6):499-51.
[4]唐健雄. 重視無張力疝修補手術的規范化[J] .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2010,4(5):40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