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摘要 利用禮縣1971—2010年氣象資料分析冰雹、大(暴)雨、干旱與低溫凍害等氣象災害的時間演變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提出氣象災害防御對策,以期推動當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氣象災害;農業生產;影響;防御對策;甘肅禮縣
中圖分類號 S1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196-01
農業生產過程受氣象災害的影響很大,農業氣象災害與農業經濟效益緊密相連。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現象不斷加劇,各種極端災害性事件頻繁出現,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加上人口數量的增加及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對農業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糧食安全問題已經引起全球范圍的關注。因此,了解禮縣主要氣象災害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對掌握氣象災害發生發展的變化規律、做好氣象災害的防御、降低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禮縣主要氣象災害
1.1 冰雹
冰雹來勢兇猛、強度大、時間短、危害嚴重,往往伴隨狂風暴雨、急劇降溫等陣發性天氣,給農業造成的損失較為嚴重。禮縣境內山巒重疊,坡陡谷深,受新構造運動影響,山谷切斷較深,山地面積大,易出現冰雹災害。禮縣冰雹天氣以傍晚型為主,集中在4—10月,以5—8月頻發。據1971—2010年冰雹日數統計,禮縣冰雹日數呈逐漸減少趨勢,禮縣近40年間出現的冰雹日數為31 d,平均每年出現0.8 d。
1.2 暴雨
持續性暴雨天氣易引發洪澇、山體滑坡等災害。禮縣暴雨發生頻率較低,每10年出現3次,年平均0.3場,但大雨天氣頻發,年平均3.5次。禮縣境內地形陡峭,山地面積較大,境內防洪基礎設施較差,抵御洪澇災害能力低,局地短時強降水頻繁出現,降水強度大、時間集中,容易引發嚴重災害[1]。禮縣大(暴)雨天氣多出現在5—9月,局地大(暴)雨高發時段為7—8月,占年總日數的64%。近40年禮縣大(暴)雨日數呈逐年增加趨勢,20世紀80年代前變化不明顯,90年代后呈小幅增加趨勢,進入21世紀增加趨勢明顯。
1.3 低溫凍害
低溫凍害主要包括寒潮、強降溫、霜凍等。禮縣低溫凍害主要出現在春季,4—5月較為集中。1971—2010年禮縣強降溫次數為15次,平均每年0.4次;寒潮出現次數為9次,平均每年0.2次,說明禮縣出現強降溫頻率較高。
1.4 干旱
根據發生時間不同,干旱分為冬旱、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其中以春旱、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危害最重。因全球氣候變暖和西北暖干化程度不斷加劇,禮縣干旱次數也呈小幅增加趨勢。近40年禮縣共出現58次干旱災害,其中春旱18次,夏初旱8次,伏旱15次,秋旱17次。
2 氣象災害對禮縣農業生產的影響
2.1 冰雹
冰雹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農作物和農業設施的直接打擊破壞。農作物苗期遭受冰雹,可能受傷導致不能正常生長,若幼苗被砸傷,需重新播種,會延誤農事季節。農作物灌漿時期和成熟期遇冰雹災害,會影響農作物產量和質量。此外,冰雹對果樹造成的危害也較為嚴重[2]。
2.2 暴雨
若降水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很容易出現暴雨洪澇。夏季出現暴雨洪澇的頻率較高,暴雨洪澇會造成農作物被淹、機械損傷,嚴重時會使河水泛濫,淹沒農田,沖毀道路和房屋,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
2.3 低溫凍害
低溫凍害主要有春寒和秋寒,這段時間恰好是小麥拔節期和播種期。禮縣晚霜凍對農業和林果業影響最大,特別是農作物幼苗期和林果業開花期影響最明顯。冬季易出現冰凍和大雪天氣,使果樹、蔬菜、牲畜等受凍,大雪天氣會使林木折斷、大棚倒塌、蔬菜被埋等,加上大雪融化時氣溫較低,極易出現凍害,給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2.4 干旱
干旱是對禮縣農業生產影響最大的氣象災害。一年四季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旱,夏旱和秋旱對農業影響最大。春旱頻率最高,由于春季正是當地春麥出苗、大秋作物播種和各類蔬菜的幼苗期,干旱災害對農作物產量、品質造成的影響最大。夏初旱出現頻率較低,此時正值禮縣大部分小麥揚花、灌漿和大秋作物拔節期,農作物需水較多,一旦出現干旱災害,將會嚴重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3]。
3 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3.1 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
應對各種氣象災害加強監測,提升綜合氣象災害監測水平,及時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對自動氣象站監測系統加強建設,優化各種加密觀測站網布局,提升監測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監測能力,完善區域站監測網絡建設[4]。建立健全預測預報體系,做好對災害性天氣事件會商分析,加強重大天氣預報和趨勢預報,做好決策氣象服務工作。
3.2 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借助于天氣預報分析,建立起覆蓋禮縣的、具有動態化和可視化的干旱災害顯示查詢系統;根據地理信息系統平臺,建立科學人影作業指揮系統,充分發揮現代化氣象的作用,提升禮縣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決策水平和應對能力。
3.3 提升防災減災意識
禮縣氣象部門應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宣傳,提升人民的防災減災意識,確保農民掌握基本的氣象災害防御措施。在關鍵農事季節做好農業氣象服務,借助電子顯示屏、大喇叭、手機短信等及時向人民群眾發送氣象災害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氣象災害損失。
4 參考文獻
[1] 趙月蘭,何臨平.甘肅省和政縣主要氣象災害特征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13,3(4):58-61.
[2] 劉婕,袁鵬艷.延津縣30年主要氣象災害時空分布特征及對農業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1):7131-7132.
[3] 李祎君,王春乙,趙蓓,等.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氣象災害與病蟲害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0(增刊1):263-271.
[4] 盧麗萍,程叢蘭,劉偉東,等.30年來我國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其空間分布特征[J].生態環境學報,2009(4):1573-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