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春云+馬建顏+薛晨江



摘要 脂孟加拉鯪為分布于瀾滄江下游的魚類。本文初步觀察了人工催產后獲得的脂孟加拉鯪受精卵的胚胎發育過程及仔魚發育過程。結果表明:脂孟加拉鯪卵沉性,弱黏性,吸水膨脹后直徑為3.0~3.5 mm。于21.5 ℃水溫條件下,受精卵從囊胚中期至孵出約需24 h。孵出后第4天可見平游,第5天可見明顯攝食。
關鍵詞 脂孟加拉鯪;胚胎;仔魚;發育;觀察
中圖分類號 S91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217-02
脂孟加拉鯪[Banganalippa (Fowler)]隸屬于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野鯪亞科(Labeoninae)孟加拉鯪屬(Bangana)。以左右唇后溝相連、側線鱗39~42片、圍尾柄鱗20片等特征區別于該屬其他種類。生活時身體以古銅色為基色,具草綠色網眼紋,腹部乳白。各鰭灰綠色,其中臀鰭、尾鰭略帶粉紅色(圖1)。棲息于主河道中,主要以刮食底棲藻類為生。國內分布于瀾滄江下游,目前主要見于瀾滄江景洪至出境段以及補遠江(小黑江、羅梭江段),分布范圍及種群有縮小趨勢[1-2]。該魚地方名青魚、babao(傣語音),成魚體重在0.7~1.5 kg之間,為當地主要經濟魚類之一。目前對脂孟加拉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類學和系統發育學上,而人工繁殖和胚胎發育方面未見報道。
1 材料與方法
2016年12月1日,在瀾滄江下游一級支流補遠江(小黑江段)采集到一批脂孟加拉鯪成體(7尾雄魚,9尾雌魚)。將16尾脂孟加拉鯪運回糯扎渡魚類增殖站進行人工催產試驗。注射催產藥物后,雌魚、雄魚均放回產卵池待產。獲得受精卵后,使用Leica S6D解剖鏡觀察并記錄胚胎發育和仔魚發育過程。出膜前進行連續觀察記錄,胚胎發育以50%個體發育進入某階段為該發育階段的開始,直至胚胎出膜為止。出膜后24 h記錄1次。胚胎發育過程劃分參照《水產動物組織胚胎學》[3]。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卵及孵化
12月1日注射催產藥物后,于3日10:20在產卵池中撈到已產受精卵,受精卵已發育至囊胚中期。收集卵粒,約10 000粒。脂孟加拉鯪成熟卵子為金黃色,從未產雌魚體內擠出的卵,卵徑為2.2~2.7 mm,沉性,具弱黏性。受精卵為圓球形,金黃色,含有大量的卵黃,吸水膨脹后直徑3.0~3.5 mm。受精卵在21.5 ℃水溫條件下孵化,于4日11:00時開始出膜,獲1日齡仔魚約2 000尾[4]。
2.2 胚胎發育
由于試驗親本自然產卵,獲得的受精卵已發育至囊胚中期,未記錄到胚盤期、卵裂期的形態特征和發育狀況。本文描述囊胚中期以后的脂孟加拉鯪胚胎發育過程,囊胚中期、原腸期、神經胚期、器官形成期等各時期時分及形態特征見表1、圖2。于21.5 ℃水溫條件下,脂孟加拉鯪受精卵從囊胚中期至孵出約需24 h。
2.3 仔魚的早期發育
初孵仔魚全長約7 mm,肛前長5.5 mm(圖3)。身體除卵黃外呈透明。卵黃囊較大,金黃色,呈梨形,2 mm×2 mm,與頭部夾角約30°。仔魚較少活動,分散側臥于孵化槽底部[5]。心臟位于卵黃囊正前段,心律120~132次/min,見圖3(16)。
1日齡仔魚全長10 mm,肛前長7.5 mm。卵黃囊延長呈寬三角狀,5.0 mm×1.8 mm,與頭部夾角約45°。體透明無色,血管系統明顯,心臟附近及肛門后尾部血液流動明顯,血液呈淡紅色。仔魚活動加強,側臥于孵化槽底部,有集群趨勢,見圖3(17)。
2日齡仔魚全長10.5 mm,肛前長7.5 mm。卵黃囊逐漸呈棒狀,約5.0 mm×1.5 mm,與頭夾角約80°。頭部下頜明顯,眼球黑色素明顯。尾椎開始上翹。心臟附近紅色顏色變深,背部主動脈明顯?;顒幽芰^續加強,集群側臥于孵化槽邊角,見圖3(18)。
3日齡仔魚全長10.5 mm,肛前長7.5 mm。卵黃囊縮小,5 mm ×1 mm。頭部接近平直。鰓出現鰓弓,并出現呼吸動作。心臟紅色血液范圍變得更大,動脈和靜脈明顯。胸鰭出現,身體能夠保持平衡,集群平臥于孵化槽邊角,見圖3(19)。
4日齡仔魚全長11.5 mm,肛前長8 mm。卵黃囊繼續縮小,5.0 mm×0.8 mm。鰓絲逐漸變紅,可以分出鰓耙。魚鰾已清晰可見,體積小,單腔[6]。胸鰭完全出現,背鰭可見,已能平游,見圖3(20)。
5日齡仔魚全長12.5 mm,肛前長8.5 mm。卵黃囊縮小為管狀,5.0 mm×0.5 mm。尾鰭鰭條形成[7]。鰾1室,呈長管狀,充氣。仔魚已能攝食開口餌料,并見有糞便排出,見圖3(21)。
3 結論與討論
2016年11月底至12月初,在補遠江(小黑江段)采捕脂孟加拉鯪時,發現該魚成群出現,捕獲個體大多為成魚。根據多年野外調查記錄,判斷脂孟加拉鯪可能在每年11—12月產卵繁殖,人工催產試驗的成功進一步印證了脂孟加拉鯪的繁殖季節為每年11—12月。
脂孟加拉鯪受精卵為圓球形,金黃色,含有大量的卵黃[8]。受精卵吸水后直徑為3.0~3.5 mm,卵沉性,具弱黏性。這與已報道的野鯪亞科的墨頭魚、華鯪受精卵的性質相近。
21.5 ℃水溫條件下,脂孟加拉鯪受精卵從囊胚中期至孵出約需24 h,孵出后第4天可見平游,第5天可見明顯攝食。由于繁殖季節不同、水溫有差別等原因,相比較目前已知的幾種瀾滄江下游魚類仔魚發育速度(巨魾、叉尾鲇、絲尾鳠26 ℃水溫條件下,仔魚48 h內可見攝食),脂孟加拉鯪仔魚的發育相對緩慢,而比瀾滄江上游已報道的光唇裂腹魚、后背鱸鯉為快。
4 參考文獻
[1] 褚新洛,陳銀瑞.云南魚類志:上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2] 陳小勇.云南魚類名錄[J].動物學研究,2013,34(4):281-343.
[3] 李霞.水產動物組織胚胎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4] 曹文宣.長江魚類早期資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5] 甘維熊,王紅梅,鄧龍君,等.雅礱江短須裂腹魚胚胎和卵黃囊仔魚的形態發育[J].動物學雜志,2016,51(2):253-260.
[6] 申安華,李光華,趙樹海,等.光唇裂腹魚胚胎發育與仔魚早期發育的研究[J].水生態學雜志,2013,34(6):76-80.
[7] 申安華,王海龍,符世偉,等.后背鱸鯉胚胎發育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11):284-285.
[8] 薛晨江,張正雄,馬建顏,等.巨魾人工繁殖初報與胚胎發育觀察[J].水生態學雜志,2012,33(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