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藝++王愛榮
摘要 本文結合魯山縣柞蠶生產實際,重點介紹了在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科技研發推廣、產業化發展方面的一些經驗和做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 柞蠶生產;科技服務;產業化;發展措施;河南魯山
中圖分類號 S88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224-01
魯山縣是河南省第二大柞蠶生產基地,是全國典型一化柞蠶主產區。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柞蠶生產作為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特色產業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按照“以植柞養蠶為基礎,以建立完善鄉村服務體系為宗旨,以蠶繭綜合加工為后盾”的農工貿一體化構想,走“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摸索出一條適合魯山縣柞蠶生產的成功經驗。現將具體做法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1 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增強科技服務功能
為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快魯縣山柞蠶產業化發展,以提高縣級、完善鄉級、擬建村級的發展思路,逐步建立健全三級技術配套服務組織,成立魯山縣蠶業工作站。該站從事全縣柞蠶生產管理、技術監督、種質檢驗和技術研發、示范、推廣及應用等工作,蠶區鄉(鎮)逐步建立完善鄉村蠶業技術服務站,融組織生產、技術服務、物質供應、蠶繭購銷為一體,由行政指導型向管理經營服務型轉化,從管理中求效益,從服務中求發展。通過近年來的努力發展,各鄉(鎮、辦事處)已基本達到“五有”標準:①有組織領導。經縣政府批準,鄉(鎮、辦事處)正式發文建站,掛出牌子,刻制印章,任命負責人。②有辦公場地。配備專門辦公室,購置辦公用具和相關設備。③有專業人員。按照各養蠶村放養量和經營業務量,大站配3~5人,小站配1~2人。④開展業務活動。鄉(鎮)辦事處都制定有蠶業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保持上下銜接和聯系。⑤有財務專賬。鄉(鎮)蠶業技術服務站專設財務賬戶和財會人員,與當地鄉鎮政府簽訂經營服務承包合同,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目前,全縣25個鄉(鎮)中已有14個鄉(鎮)辦事處建立了鄉級蠶業技術服務站,直接服務到戶到人。在年放養柞蠶卵25 kg以上的村試建綜合服務站,服務站由村主抓蠶業生產的領導、農民輔導員、養蠶示范戶代表組成,以便組織、培養示范戶和專業戶植柞養蠶,開展專題培訓、零售蠶用物質等活動,解決一家一戶想辦和難辦的繁瑣事務。村級服務站提供便民服務,促進柞蠶增產增收,深受群眾歡迎。
2 實施“科技興蠶,質量增效”柞蠶業發展戰略
2.1 加大科技培訓和推廣力度,提高蠶農管養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有效增加蠶業科技含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結合蠶業生產實際,著重強化了產前、產中、產后技術培訓服務工作,加大蠶業科技開發、研究、示范、推廣及轉化力度,示范推廣柞蠶稚蠶大棚保護育新技術(該新技術2010年榮獲平頂山市科技技術進步二等獎)、柞蠶寄生蠅防治技術、柞蠶膿病綜合防治技術,引進吉林選大1號、川8等柞蠶新品種并繁制一代雜交種,培育柞蠶“黑蛾”魯九新品種試驗示范秋柞蠶“一化二放”新技術(該技術填補了河南省秋柞蠶養殖歷史空白)。這些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和應用,大大提高了柞蠶的產量和效益,有力地促進了蠶農增收致富,為全縣大面積示范推廣蠶業新技術與新品種起到示范帶動作用[1-2]。
2.2 加強示范村和專業村基地建設,搞好科普示范創建工作
一是柞蠶基地發展要遵照“因地制宜,相對集中,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原則,在積極發展老基地的基礎上重點扶持下湯石家溝柞蠶科技示范基地和趙村黃楝溝種繭繁育基地建設,有目的地培養一批柞蠶生產示范村、專業村和一大批養蠶大戶,通過示范點推廣新技術、引進新品種,以“點上出經驗,面上出成效”的辦法,達到以點帶面、典型引路、輻射帶動、全面發展的目的。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柞蠶流轉機制,鼓勵養蠶大戶吸收零星小戶,引導養蠶戶擴大養殖規模,使柞蠶生產向養蠶能手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蠶繭質量和經濟效益。目前,全縣共建設集中連片、形成規模效益的專業養蠶村和示范村52個,培育養蠶大戶1 000余戶,新建柞蠶生產面積達200 hm2的柞蠶基地2個[3]。三是鼓勵蠶業系統內的科技干部下基層辦實體,從事柞蠶養殖或實行技術承包。對參與承包和從事柞蠶養殖的科技人員,其單位工資、下鄉補助、效益提成均不受影響,有效地調動蠶業科技干部到基層生產第一線建功立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全局上下營造了良好的干事創業氛圍。
3 培育壯大繭絲綢龍頭企業,推動柞蠶產業化發展
3.1 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開展訂單蠶業生產
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組織上連市場、下連農戶的自身優勢。利用行業管理職能,與各柞蠶種場簽訂蠶種生產合同,與養蠶農戶簽訂蠶繭生產合同,然后由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按統一銷售價格把蠶種投放給蠶農。收購蠶繭時,蠶繭價格按照市場價,必要時執行蠶繭最低保護價。盡量減少中間環節,節省成本開支。柞蠶種場和養蠶農戶根據合同議定的質量生產蠶種蠶繭,最后由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包銷這些產品。這不僅解除了柞蠶種場、養蠶農戶的后顧之憂,而且把蠶繭生產者、蠶種生產者與市場有效銜接起來,建立利益共同體,從而提高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實現蠶農增收、蠶場增效[4]。
3.2 認真做好蠶繭、綿、絲、綢等產品研發工作
近年來,魯山縣蠶業局在蠶的副產品綜合開發方面主動與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南陽農校等蠶業科研院校“聯姻”,通過技術引進入股和合作等形式開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蠶絲深加工產品。如“魯山綢”高、中、低系列產品,蝶王神酒,靖焜家紡蠶絲被及真絲床上用品等,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領域,促進柞蠶產業化發展。
3.3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通過制度優惠政策,創造寬松的投資環境,吸引當地和外地客商來魯山縣投資開發柞蠶產業,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使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實力雄厚的蠶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在魯山縣生根開花、結果。如魯山縣招商引資的柞蠶龍頭企業——河南省靖焜實業有限公司,占地7.2 hm2,投資近2億元,已建成投產,其搭建魯山縣的電子商務信息平臺,實行一站式采購,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極大地方便和服務了廣大消費者。目前,全縣共有涉蠶深加工企業100多家、魯山綢生產企業2家、蝶王神酒生產企業1家、絲織旅游紀念品生產企業1家。縣內涉蠶龍頭企業正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為帶動千家萬戶發家致富和加快魯山縣柞蠶產業健康穩步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 參考文獻
[1] 康麗娜,趙娜,滕雪瑩,等.科技共建打造撫順生態柞蠶產業基地[J].遼寧絲綢,2016(1):6-8.
[2] 魏長林,凌成才,朱興友.東遼縣柞蠶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蠶業,2015(2):59-61.
[3] 田國華,霍錫敏,彭凱.內蒙古自治區柞蠶產業狀況及發展對策[J].中國蠶業,2015(1):55-56.
[4] 王迎旺,朱緒偉.發展柞蠶產業 促進南陽生態文明建設[J].北方蠶業,2014(4):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