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偉承 吳喜婷 羅宇燕

【摘 要】 目的:探討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引起的不良反應分析。方法:回顧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內分泌科治療的36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對照組184例單用二甲雙胍治療,觀察組184例采用二甲雙胍聯合吡格列酮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種類,分析發生不良反應原因。結果: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低血糖發生率高于對照組,而胃腸道反應明顯對于對照組,觀察不發生乳酸性酸中毒,而對照組有發生乳酸性酸中毒,兩組間各不良反應發生率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單用二甲雙胍的不良反應相對較高,臨床可優化治療方案,加強藥物的聯合使用,以降低不良反應,保證患者用藥安全。
【關鍵詞】 2型糖尿病 二甲雙胍 不良反應
2型糖尿病是臨床最為常見內分泌疾病,是以高血糖為臨床表現的一種代謝性疾病。本病可累及多個系統及臟器,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大殺手。二甲雙胍是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最為常用的藥物,具有降糖效果明確、抑制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減少糖耐量受損患者的糖尿病發生率、改善胰島素抵抗等療效,是臨床首選的糖尿病治療藥物[1]。同時也具有心血管保護、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抗腫瘤、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神經保護等降糖外的作用,在臨床應用廣泛。但隨之而來的不良反應也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本研究對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引起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以期促進藥物的合理應用,現具體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內分泌科治療的36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組184例,男97例,女87例,年齡39-78歲,平均年齡(58.7±6.4)歲,病程1-7年;對照組184例,男94例,女90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59.3±6.9)歲,病程1-1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WHO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FPG、2hPG、HbA1c明顯高于正常水平;排除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病變者、伴有其他內分泌疾病者;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血糖水平、治療方法等無明顯差異,可進行相關研究。
1.2 方法:對照組單服二甲雙胍(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23370)0.25g/次,3次/d,隨餐服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服用吡格列酮(天津武田藥品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80192)30mg/次,1次/d,于早餐前服用。連續治療6個月,記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統計發生率,分析各不良反應發生原因。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版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計量數據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見表1。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低血糖發生率高于對照組,而胃腸道反應明顯對于對照組,觀察不發生乳酸性酸中毒,而對照組有發生乳酸性酸中毒,兩組間各不良反應發生率有明顯差異(P<0.05)。
3 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分析
3.1 胃腸道反應:胃腸道反應是二甲雙胍最為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胃脹、乏力、消化不良等,極個別會發生消化道潰瘍。這可能與二甲雙胍經口服后在胃內快速溶解,高濃度附著于胃粘膜,產生刺激作用[2]。一般不良反應程度較輕,通過調整劑量、調整用藥時間及配伍用藥可明顯減少胃腸道反應的發生。本研究中,單用二甲雙胍胃腸道反應高達21.20%,而與吡格列酮合用后,胃腸道反應降至5.98%。吡格列酮能夠減輕胰島素抵抗、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保護大血管,與二甲雙胍合用,既能增強降糖效果,又能減少不良反應。
3.2 低血糖:二甲雙胍的降糖機制是直接作用于糖代謝的過程,促進糖的無氧酵解,增加外周組織如肌肉、脂肪等對葡萄糖的利用,保護已受損的胰島β細胞功能,防止其進一步受損,對糖尿病的長期控制有促進作用[3]。由于二甲雙胍不會刺激胰島細胞釋放胰島素,無論是正常人還是高血糖患者服用理論上均不會引起低血糖,但臨床也有發生低血糖昏迷病例,本研究中,發生低血糖4例,這可能是由于患者長期服用后藥物在體內造成蓄積造成。因此,臨床使用時應從低劑量開始,并密切監測血糖水平,以防低血糖發生。而二甲雙胍與吡格列酮合用后,低血糖發生大大增加,本本研中共有18例,這是由于兩藥合用增強了降糖效果,提高了胰島素活性,容易發生低血糖。
3.3 乳酸酸中毒:乳酸酸中毒是二甲雙胍最為嚴重的不良反應,雖然臨床統計的發病率僅為0.003%,但死亡率高達50%,嚴重威脅患者生命。這是由于二甲雙胍是通過抑制線粒體內乳酸向葡萄糖轉化,使得體內乳酸水平升高。同時,本藥經腎臟排泄,在患者肝腎功能不全的情況下,服用大劑量或過量可引起乳酸大量蓄積中毒[4]。乳酸酸中毒表現為突然發生惡心、嘔吐、煩躁、腹痛、血壓下降、呼吸急促等,起病急驟,進展迅速,幾個小時內即可出現嚴重的代謝性酸中毒表現,出現呼吸加快、神志異常,繼而發展為神志障礙、昏睡甚至昏迷。本研究中1例乳酸性酸中毒為急性腎功能損害引起。
3.4 其他不良反應。其他不良反應為肝功能損害、皮膚損害、血液系統損害及急性胰腺炎。肝功能損害發生率較低,本研究沒有發生,可能是與空腹大劑量服用二甲雙胍有關;皮膚損害也較少見,主要有皮疹、脫發等,這可能是與藥物過敏有關;血液系統損害主要是由二甲雙胍引起維生素B12吸收減少,造成機體維生素B12缺乏,引起巨幼紅細胞型貧血、神經病變及精神障礙[5]。臨床一旦發現血液系統損害應立即停止服用二甲雙胍,給予補充維生素B12及肌肉注射胰島素,可消除血液系統癥狀,恢復正常血象;二甲雙胍誘發急性胰腺炎的機制尚不明確,臨床發生率極低,但一經發現應按照急性胰腺炎的救治方法立即治療,加強重癥監護。本研究中無上述罕見并發癥發生,但臨床應對患者定期做肝腎功能及血液相關檢查,以避免類似不良反應發生。
綜上所述,二甲雙胍的不良反應一般較輕微,以胃腸道反應居多,可累及多個系統及臟器。臨床應加強在服藥期間的藥物監測,通過減少藥物用量或聯合用藥來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以提高患者的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1]羅雅玲,劉家合,葉冬梅等.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引起的不良反應[J].華夏醫學,2012,25(4):542-547
[2]李尤朝.拜糖平與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及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34-36
[3]文明姬.二甲雙胍的不良反應與臨床藥學監護要點[J].中國藥業,2014,23(16):62-63
[4]葉會玲,江麗萍,羅艷.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引起胃腸道反應的干預現狀及中醫護理對策展望[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5,23(35):5591-5596
[5]楊睿,張先明.拜糖平與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及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中外醫療,2014(22):105-107
作者簡介
嚴偉承,1982-07-25,廣東省云浮市,男,藥師,大學本科,主要研究:藥劑學
通訊作者
羅宇燕,1985-12-25,廣東省興寧市,女,主管藥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藥劑學
通訊地址
廣州市天河區天河路600號,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5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