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杰
【摘 要】 目的:分析前列腺增生予以經尿道等離子體前列腺切割術治療的效果。方法:對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260例予以隨機分組,分別予以常規手術(對照組)和經尿道等離子體前列腺切割術治療(研究組),每組130例,對比療效。結果:研究組有相對更低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且VAS評分和住院時間也較對照組更低,各項指標的組間差異經統計學分析后均有顯著意義。結論:前列腺增生予以經尿道等離子體前列腺切割術治療的效果確切,可降低并發癥和后遺癥發生風險。
【關鍵詞】 經尿道等離子體前列腺切割術 前列腺增生 臨床療效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prostatieo:hyperplasia,BPH)簡稱前列腺增生,以前曾稱為前列腺肥大,為老年常見疾病,發病率隨增齡而增長。患者的臨床癥狀多表現為尿頻、尿潴留、排尿困難、充溢性尿失禁等情況,有的患者還可能存在有尿痛、尿急等膀胱炎癥狀,若患者伴發結石時癥狀更明顯,并可出現血尿。良性前列腺增生也非常容易引起尿路梗阻,膀胱功能障礙,并導致一系列下尿路癥狀(LUTS),嚴重可導致尿潴留,并發反復的尿路感染,血尿,膀胱結石,腹股溝疝,雙腎積水致腎功能損害等,對患者的身體有較大的影響。等離子體切割術是1998年首次提出的一種等離子體技術[1],應用于前列腺增生治療中的效果已經取得滿意效果,其治療效果已經在多項臨床研究中得到證實。本研究通過采取隨機對比研究,分析經尿道等離子體前列腺切割術對于前列腺增生的臨床治療效果,以便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具體內容整理后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260例予以隨機分組,分別予以常規手術(對照組)和經尿道等離子體前列腺切割術治療(研究組),每組1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前列腺增生的臨床診斷標準[2],經B超和肛診以及PSA排除腫瘤后確診,且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膀胱出口梗阻和下尿路刺激疼痛癥狀,無誤診病例。對照組年齡46-72歲,平均年齡(59.49±4.30)歲,病程10個月-6年,平均病程(3.65±0.78)年;研究組年齡48-73歲,平均年齡(60.43±5.93)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09±1.02)年。排除合并尿道狹窄、尿路感染或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對兩組基線資料予以統計學分析,證實存在較高可比性(P>0.05)。研究內容均被所有入選人員知曉,且入選者自愿參與,符合相關倫理學要求。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恥骨上經膀胱前列腺摘除術,即仰臥位全麻,于下腹正中行10cm左右切口,將腹膜反折向上推開,顯露膀胱,在恥骨上切開膀胱,并沖洗以顯露膀胱頸和前列腺,隨后行前列腺切除,縫合切口并常規留置導管。
研究組則采用經尿道等離子體切割術治療,即首先予以常規硬脊膜外腔阻滯麻醉后截石體位,直視下進鏡觀察尿道及膀胱,置鏡成功后確認雙側輸尿管口和腺體形態,以精阜為起點逐步分段切割直至腺體,切割增生的前列腺體并使用沖洗液沖洗出組織碎屑,確認無膀胱內碎屑殘留且無腺體出血,則留置導尿管并予以常規抗生素治療。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疼痛評分,并記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并發癥包括繼發性出血、水中毒、被膜穿孔、血鉀異常升高等,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分數越高表示痛感越強。
1.4 統計學方法
將SPSS17.0作為本次研究中的數據統計學分析軟件,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的組間對比分別予以卡方檢驗和t檢驗。當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的手術指標對比
對比兩組的相關指標,研究組手術時間為(41.83±4.30)min,術中出血量(43.29±5.32)mL;對照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分別為(56.95±4.75)min、(69.86±5.98)mL。相比較而言,研究組有相對更低的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差異經統計學分析后顯示存在顯著意義(t=13.85,14.75;P<0.05)。術后觀察組的VAS評分和住院時間分別為(2.11±0.79)分、(11.32±2.17)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5.49±0.93)分、(15.48±3.58)d,組間差異顯著(t=11.94,12.08;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術后相關指標發現,研究組中有2例繼發性出血,并發癥發生率1.54%。對照組中有2例血鉀上升,繼發性出血4例,并發癥發生率4.61%。研究組有相對更低的并發癥發生率,組間差異顯著(X?=6.84;P<0.05)。
3 討論
前列腺增生大多是由于前列腺增生引起尿路阻塞,導致尿路梗阻和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并發癥,患者首選外科手術治療,一般均可取得較滿意治療效果。等離子體切割術是1998年首次提出的一種等離子體技術,主要原理在于:當高頻電流通過兩個電極時,生理鹽水中的遞質會被激活形成動態等離子體,并對組織產生作用而發揮電凝效果,使蛋白質分子等大分子物質中的離子鍵、氫鍵打碎,進而崩解成小分子氣體,從而達到切割增生腺體的作用[3]。應用經尿道等離子體切割的臨床優勢在于:第一,屬于一種低溫切割技術,在切割時表面溫度僅為40-70℃,不會由于高溫而傷及周圍正常組織;第二,高頻電流僅在局部產生回路,不會穿透人體,故不會出現深層熱穿透,很好地控制了閉孔神經反射的發生風險,降低出現術后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也不會給患者帶來明顯的術后疼痛;第三,在手術過程中不需要作手術切口,且手術過程中不需要使用負極板,很好地提升了安全性,對于高齡或合并其他并發癥身體機能弱的患者也有良好的適用性。本次研究通過隨機對比試驗發現,研究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分別為(41.83±4.30)min、(43.29±5.32)mL,均顯著低于對照組(t=13.85,14.75;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僅為1.54%,較對照組相對更低(X?=6.84;P<0.05),且VAS評分和住院時間較對照組也有顯著下降,各項指標的組間差異經統計學分析后意義顯著(P均<0.05)。研究結果與王強輝等人[4]的觀點基本一致,充分證實了經尿道等離子前列腺電切術的應用優勢。
為了更好確保經尿道等離子體治療前列腺增生的臨床優勢,在手術過程中需注意:在手術中應注意控制膀胱壓力,不宜過高,且在對膀胱內殘留組織碎屑予以沖洗時需注意進行循環慢沖,不宜過快;手術醫師需注意不斷提升自身的手術技巧,準確辨認增生部位的組織、包膜等,在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的同時,避免由于盲目切割而引發包膜穿孔等并發癥風險;第三,對于手術時間的控制應倍加關注,若手術時間超過了1h,則可在每個小時后予以呋塞米靜注,靜注劑量控制在5-10mg,以便進一步提升手術效果。
綜上,通過對前列腺增生患者予以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治療,可顯著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出血量和術后并發癥風險,更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復,具備較高的臨床推廣和應用意義,臨床上需對此引起充分重視。
參考文獻
[1]種慶貴,宋愛君,郭艷等.經尿道等離子體前列腺剜除術治療高危前列腺增生[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2):1-3.
[2]羅倫康.在等離子體雙極切割系統下采用兩種手術方法治療前列腺增生的療效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14):63-64.
[3]林偉廣,鄧永洪.經尿道前列腺等離子雙極汽化電切術治療前列腺增生485例臨床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13):2022-2023.
[4]王強輝,任勝強,鄔旭明等.經尿道等離子前列腺電切術治療前列腺增生療效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15,27(9):118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