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
走進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映入眼簾的是那高雅莊重的充滿了現代氣息的紅色教學樓,步入校內你會感到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與生機勃勃的活力。在這里,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和師生們的蓬勃的精神面貌相得益彰,盡展現著“北京教育常青樹的風采”。
學校建于1965年,現在是一校三址,海淀區實驗小學是本校,以4、5、6年級為主,3年級有個別班,阜城區分校是以、1、2、3年級為主,蘇州街分校是1——6年級相當于一所完小,目前海淀區實驗小學有106個班。4500多名學生,教職工262人。學校雖是一校三址,但本校卻統領分校。教學,教研橫、縱向管理。
在學習中,盡管時間短暫,但整個學習過程我深受鼓舞和啟發,確實開闊了視野,更新了理念,增長了知識,真正體會到名校的含義,體會到名校發展前進的內涵和精髓,也深刻認識到自己得不足。
1 突出德育主線,將德育教育融入各個領域
德育是青少年成長的靈魂,是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不竭動力。為此海淀區實驗小學堅持以品德教育為本,強化學生行為規范的養成,而且已形成模式。就以我們第一次進入本校看到的升旗儀式來說,當第二節課后響鈴一響,孩子們就各自站在本班教室門口,由班主任組織。按照學校開學初設計好的路線一個班一個班地下樓梯,在每個樓道口學校都安排有固定的科任老師站在那兒值守。學生一走出教學樓,各班都會喊著本班的中隊口號,踏著運動員進行的節奏走向制定地點。其他科任老師則以兩列隊站在學生后面,原來我們只是想看看別人是怎么做的,可一看到那嚴肅莊嚴的場面,我們也非常自覺地站在老師隊伍之中。升旗時,沒有一個老師和一個學生說話,目光都聚焦在國旗上隨國旗冉冉升起而移動,回蕩在校園上空的,只有一個聲音,那就是主持人的聲音,當時我發現一位年長的女老師在升國旗、奏國歌時,竟自覺地把帽子脫下來,拿在手上。僅從一次升旗儀式可見,學校的養成教育已落實到實處,養成了習慣。同時,我也深深體會到“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這種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學生長期努力,老師長期督促引導的結果。
我們相信,我們學校只要加強領導,形成共識,充分認識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齊抓共管,人人參與,形成合力,也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茁壯、艷麗,有著良好行為習慣的幼苗。
2 實施素質教育 構建立體式的藝術教育模式
多年以來,海淀區實驗小學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始終把藝術教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提出“以藝培德,以藝啟智、以藝促校”的藝術教育,目的,在藝術與文化交融,讓教育與人生并進的理念指導下。學校以金帆合唱團為龍頭,帶動管樂團,舞蹈團,戲曲團、民樂團等藝術團隊的發展,經過不懈努力,各個藝術團隊頻頻獲得北京市乃至全國比賽桂冠。學校每年舉辦藝術節專場演出并與英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多所學校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這種專場演出和與國際交流合作不僅使學生得到鍛煉,還開闊了學生視野。社團活動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愛的社團,再由專業老師篩選。我們聽了一次管樂班的課,這堂課先是由專業教師講解每一個樂段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后再一個小節一個小節,一種樂器一種樂器的逐步練習,逐步過關。在練習過程中,假如某一個音走調,老師會馬上指出,繼續練,假如還不錯,就會提示必須努力,不然下次會扣相應的分數。
再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藝術常態課:高年級的美術欣賞課,欣賞黃公望的山水長卷《富春山居圖》一課更加體現了教師較高的綜合素質。在引導學生欣賞時,那宋代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老師脫口而出,讓學生欣賞畫中人物時,老師則讓學生自然而然共同吟誦琪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種看畫、吟詩、會境的完美整合,讓聽課的人不僅佩服,還是一種享受。舞蹈教師的舞美課,也讓人為之動容:老師通過讓學生想象在海灘邊與海水、與伙伴、與小螃蟹游戲的場景,使孩子在愉悅的氛圍中練習了各種形體動作。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藝術教育的觀念也發生著深刻變化。現在藝術在強調有趣的藝術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鑒賞能力。由此可見,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學校、家長、學生的關心和關注。
3 教研齊頭并進 打造行之有效的高效課堂
在海淀區實驗小學為期半個月的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教學、教研不是空話,而是實實在在地落實到實處。
1、備課互查
學習推行的是電子備課。每學期教師返校的第一天,學校就安排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教案互查,并填些檢查記錄單。教導處及時進組參與并及時反饋檢查情況,提出改進的要求和建議,我認為這一做法達到了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在了解別人中改進自己的作用。
2、集體備課
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用集體的力量,我們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更優。當時分管教育、教學的王曉英副校長向我們介紹集體備課的由來:原來是一人一備,或者是一人備一單元,后來發現教案過于簡單,重、難點突破措施不夠完善,不夠具體。并且調查結果就是發現大部分教師對自己的教案很滿意,可見,教案沒有新的突破,所以必須進行備課改革。改革的方向是3-4個人一單位,共同備一課。方法就同我們現在說的“同課異構”。當時我們就參加了5年級《憶讀書》一文的討論。這次教研活動分為四個層次:(1)由做客老師——蘇州街分校的一位年輕女教師先梳理教學思路,然后說出自己在上課時遇到的困惑和反思;(2)觀看該老師的片段教學;(3)由聽課老師評課;(4)大家提出修改意見。到了下周,另一個人根據修改的內容再上這堂課。那如果還有困惑、還有不足,又繼續再研討,一直要找到一套可行的教案。當然,學校要求的集體備課的選題必須是平時難上的,不同體裁的文章進行,不是篇篇如此。
俗話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院。只有搞好集體備課才能從整體上提高教學質量。因為集體備課是調集眾人智慧、采眾家之長以提高教學效益,實現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
4 上課
(1)備課就是基礎,上課是關鍵。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就非常重視上課這一環節,語文閱讀教學:一般是以一、二個問題貫穿全文。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再品讀。從而使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2)數學教學:數學教學最大的特點是真正體現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比如:三年級教學——平移。首先通過觀看視頻:因某種原因要一棟小洋樓。提出問題:怎樣準備地描述洋樓的移動過程?請你在紙上寫一寫、畫一畫。然后讓學生就在練習本練習,在這過程中教師巡視出了學生5種不同的解法:(課件展示):從第一種解法讓學生得出與平移相關的“方向”,然后讓學生看,第二種比第一種解法有了什么突破?學生得出與平移相關的“距離”,然后又展示第三種解法,那是學生自己創設的一個標準。接著展示第四種解法,和第五種解法,讓學生自己上臺解釋為什么這樣畫,畫的時候是怎么想的?接著再讓學生找出最后兩種解法的共同點。老師再次展示自己的作品。提問:洋房向——平移了——格,最后總結出平移的規律:位置變了,方向,大小、形狀不變、整堂課下來學生在自畫、展示、評講、練習、教師的指導下找出平移的特點。
另外在聽五年級的分數除以整數一課,五分之四除以二。老師也是按照這種教學模式找到了學生的幾種不同解法,讓學生在講解、質疑、評價、總結中接受新授知識。并且讓學生知道有些數學新問題可以運用舊知識解決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期末考試有解決問題的題目時,假如全班解決的方法都是同一種的話,教師的考評分數就會降低。從看、聽這幾節數學,課后我深深認識到:其實,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著眼的不僅是讓學生得出結論,更重要的是得出結論的過程,學生是在爭論思考的過程中學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學會傾聽和歸納別人的想法和建議。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親自體檢,決不去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親自動手,絕不替他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說的,讓學生自己動口,決不代他講。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則只是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5 作業檢查、主要是二查
一查作業量。這個量包括“數量”和“質量”杜絕作業量超標。他們有一個作業調查表,專門由學生填寫老師布置的作業情況。控制重復性作業,提倡彈性作業,鼓勵個性化作業,嘗試分層次作業。這就是結合教材重難點,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點,嘗試分層次設計。這個分層次作業。是海淀區實驗小學做的一個課題研究。王校長就向我們講述她推門聽到六年級的語文《長城贊》一課,它是一篇長聯。該老師布置的作業是寫的訓練:寫一段你熱愛長城的話,一表達自己對長城的喜愛之情。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這樣布置。可王校長卻提出本次沒有體現“分層次作業”。她的作業建議是:(1)此長聯主要講了什么?也就是言意結合(2)板書上聯,讓學生根據書對出下聯。這就是直觀的讓學生了解對聯的特點。(3)在讀、品的基礎上學生自創新的對聯,就是重組對聯成為新聯。王校長說假如第三項作業全班只要有幾個會做,那就是成功的。當然,我們也不完全否淀傳統的作業,傳統的作業設計也有其優點,就是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與運用等。但如果作業布置都是“一刀切”,就不會體現層次性和多樣性。因為孩子接受和掌握握知識的程度存在差別,同樣的內容不可能適應每一個孩子。所以,作業設計要因人而異,分層次設計,使得每個學生都能盡情發揮自己的能力,得到有效訓練。
二查作業批閱。在檢查堅持作業時,主抓教學的教學干部就會帶著照相機,挑出教師批閱有特點、細致的學生作業本,進行拍照。然后制作出演示文稿展示給全體教師進行專題講評,供大家學習參照。
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和教學環節讓我們知道:只有教育教研齊頭并進,教學常規落到實處,才能打造行之有效的高校課堂。
總體來講,此次學習,讓我深刻認識到教科研是強校之本;特色是學校發展之魂;精細化管理,注重實效的管理體制才能為教育教學的正常進行提供保證。我認為這精細化管理就是把平凡的事做好,把簡單的事做細;另外,更讓我佩服的是海淀區實驗小學老師們那種可貴的責任心,和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進取精神。
感悟海淀區實驗小學的成功之道,反思我們的教育實踐,借鑒海淀區實驗小學的成功經驗,再理一理我們教育的新思路。我會以這次學習為契機,冷靜面對學校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找準突破口,真抓事干。希望在校長們的指導下,在老師們努力支持下,去探尋,去摸索一條屬于我們文小的教學之路,使我校教育教學邁向更好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