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賢
【摘 要】 補脾和胃,養胃氣為治療疑難脾胃病常用的治療方法,屬于中醫“和法”的范疇。廖志峰主任醫師認為以臟腑辨證說為治療思想,通過補脾和胃為中心,以平為期、以衡為治的辨證思路,重視養護脾胃,強調“內傷脾胃,百病由生”,采用相應的補脾和胃治法,并注重情志因素和生活調護,臨床上療效顯著。
【關鍵詞】 補脾和胃 廖志峰 脾胃病 辨治經驗
廖志峰(1946-),男,甘肅省中醫院主任醫師,甘肅省名中醫,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甘肅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甘肅省中醫院首席專家,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及科研已逾40年,中醫臨床經驗豐富,在脾胃疑難雜病的診治上師古而不拘經,有獨到見解。廖老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總結研制出5種健胃系列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院內專科用藥[1],卓有成效,譽滿病患。
1 補脾和胃治于本,陰陽調和復健運
脾胃病是中醫學對于胃腸道疾病的廣義概念,主要包括胃脘痛、噯氣吞酸、痞滿、腹脹等癥狀,臨床較為常見,病程長久不易康復且病機復雜[2]。《素問·經脈別論篇》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廖老基于李東垣“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論,提出脾胃虛弱,脾胃不能正常受納和運化水谷,導致脾胃病的發生發展的基本病機。情志失和,飲食不節,勞逸無度,日久而致損脾傷胃,終致脾胃虛弱,中焦虧虛,則諸癥由生。因此,廖老認為脾胃健運有序,水谷運化正常,五臟六腑得養,而使人體生命活動正常進行。脾為太陰濕土,喜燥而惡濕;胃為陽明燥土,喜潤而惡燥,臟腑有別,治療各異,在臨證用藥中側重各有不同,尊崇吳鞠通治中焦如衡的理論,“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其中的“衡”意思是補脾和胃,脾虛明顯者選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白扁豆、山藥等益氣健脾;胃陰不足者則以益胃湯加減麥冬、百合、玉竹等養胃生津,并配以枳實、枳殼、半夏、生姜等性降之藥和胃降逆,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和胃之效。
2 整體辨證分主次,兼夾施治諸癥消
脾胃病產生是多因素參與的復雜過程,廖老在脾胃病的臨床診治過程中,注重中醫整體思維的辨證論治,在強調脾胃虛弱、胃氣失濟是其基本病機的同時,詳辨兼夾,分清主次,隨證施治。脾胃地處中焦,是臟器的樞紐要道,脾胃健運才能確保全身陰陽氣血虛實更替的功能狀態,水谷得化而輸布精微于周身。廖老推崇脾胃內傷學說,認為胃氣本虛弱,嗜食肥甘厚膩,飲食自倍,貪食飲冷辛辣等,易產生陽虛、氣滯、寒濕及濕熱等病理產物,日久不除又可加重脾胃虛弱,形成正虛邪盛、邪進正衰的惡性循環,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胃脘脹滿、腸鳴腹痛、惡心納差等癥者,廖老常以瀉心湯方加減治療。脾胃二臟互為表里,若功能和諧,則能運化飲食,以正胃氣,其他臟器得以安。廖老認為脾胃疾病少有單純實證或虛證,在整體觀念下明辨證型,是提高脾胃病兼夾癥及疑難癥臨床療效的重要手段。
3 靈活運方多總結,活血化瘀療效好
廖老在長期臨床中體會到瘀血在脾胃病發生和發展中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針對久治不愈、反復發作頑固性胃病的特點,指出“久病痰瘀氣滯”,先化其痰瘀,通暢氣血,則脾胃升降有序。“胃為氣血之海”,且“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受限,日久則致氣血虛、氣血滯等,進而導致氣血虛乏或氣滯血瘀等,瘀血日久不除則化熱傷津,熱積成毒,影響脾胃正常運化功能,繼而變生他癥,臨床多表現為胃脘脹痛、口苦、口干、舌質黯紅、或有瘀斑、脈弦澀,被認為是痰阻氣機,氣血瘀阻。選用二陳湯、四逆散、失笑散等方加減。方中枳殼、郁金理氣化郁,與芍藥相配柔肝止痛,舒達氣機;竹茹、半夏、理氣化痰兼以和胃;烏藥、香附行氣疏肝,疏散凝滯。
4 補脾養胃重養氣,心情舒暢疾病除
脾運胃納、脾升胃降需借助于胃氣強盛功能方能運轉有序,“存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廖老強調“攻邪勿忘脾胃,托補依賴脾胃,攻伐勿傷脾胃,調護須培補脾胃”,注重滋養胃氣,補充了李杲詳于脾、略于胃,詳于脾氣、略于胃氣的不足。《慎齋遺書·陰陽臟腑》曰:“胃氣為中土之陽,脾氣為中土之陰,脾不得胃氣之陽則多下陷,胃不得脾氣之陰則無運轉”。針對脾喜燥、胃喜潤的生理特性,辨證的將健脾燥濕行氣和胃養陰潤燥合理平衡運用。胃陰不足的脾胃病,常用燥濕胃苓湯和養陰益胃湯加減。益胃湯功用益胃生津,通過滋胃陰而實現降胃氣的經典方劑,由沙參、麥冬、生地黃、玉竹、冰糖組成。增液湯由玄參、麥冬、生地黃等組成,功用增液潤燥。廖老指出:火鍋等辛燥之品,易耗傷胃陰,胃陰受損則見患者舌干苔少、大便干結難下、納差脘脹等癥狀。以生地黃、麥冬清熱養陰潤燥,玄參、沙參養陰生津益氣,配以玉竹生津止渴,對于因胃陰虛而致的口渴、胃痛、便干、納差等癥有良好效果。運用理氣藥時多用量輕靈、中病即止,且根據具體情況配用麥冬、白芍、石斛等品滋陰養胃,以達理氣不傷陰的作用。胃陰虛而燥甚者,重在潤之,而不宜辛散。
脾胃病患者多伴有煩躁、失眠、抑郁等情志表現,一是對于疾病認識不足而缺乏治療信心所致;二是與患者生活習慣或工作的壓力有關。廖老在臨床過程中常為病人詳細解釋病情,消除顧慮,建立患者治療信心的同時,注重運用酸棗仁、合歡皮(花)、夜交藤、磁石等藥用以安神定志,從而達到患者身心同治的目的。廖老強度自古就有“三分治,七分養”,脾胃病重在養護。常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盡量做到規律作息,飲食有節,少食或不食辛辣刺激,以便起到良好的療效。
5 經典病案
患者張某,男,62歲,2016年3月12日初診。主訴:胃脘脹痛4個月。2016年2月17日,因飲食過度引發腹痛,呈持續隱痛感。現病史:胃脘脹痛不適,遇寒加重,伴大便稀溏,神疲乏力,偶有反酸、惡心、時有噯氣,舌質暗,苔白膩,脈滑。西醫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斷:脾胃虛弱,證屬痰濕瘀互結。治宜益氣健脾,理氣和胃。處方:藿香15g,茯苓20g,陳皮10g,白芍20g,高良姜5g,香附15g,萊菔子15g,丹參20g,檀香5g,砂仁5g,牡蠣5g,甘草5g。每日1劑,煎2次,并囑其清淡飲食。服藥7劑后復診訴胃痛、乏力等癥狀明顯改善。
按:患者胃脘脹痛、便溏稀、舌質暗、苔白膩、脈滑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共有癥狀,屬于脾胃虛而痰濕內停的病例;胃脹遇冷則重、便溏稀提示中焦虛寒,苔白膩提示濕阻中焦;脈滑提示痰濕中阻。治宜溫中健脾,行氣消痞。方以丹參飲合藿樸夏苓湯加減,配以良附丸而成,可謂“消痞不理氣非其法也,祛痰不理氣非其法也”。方藥對證,以香附、高良姜溫通之力,加檀香、丹參行氣活血之功效,兼以藿香、半夏化濕之法,痰濕既除則寒瘀易去,對萎縮性胃炎久病兼以濕瘀者具有較好療效。
參考文獻
[1]廖挺,武正權.廖志峰醫論醫案集[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2]崔鵬,趙夜雨,周奇,張琦.脾胃病中西醫治療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01):100-104
指導:廖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