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援
【摘 要】 目的:探討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應用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接收的貧血患者78例,依照貧血類型將其分為A組(地中海貧血)與B組(缺鐵性貧血),每組均為39例。此外,將同期體檢的健康成人39例作為C組。3組實施血液檢驗后,比較紅血細胞(RBC)、平均紅細胞容積(MCV)、血紅蛋白(Hbg)、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RBC/MCV、紅細胞分布寬度(RDW)等血液指標狀況及其特異性、靈敏性及符合率。結果:C組的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數值顯著高于A組與B組(P<0.05);A組的紅血細胞(RBC)、RBC/MCV均高于B組、C組(P<0.05);A組與C組的血紅蛋白(Hbg)、平均紅細胞容積(MCV)數值顯著高于B組(P<0.05)。A組血液檢測的特異性、靈敏性及符合率與B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檢測RBC、MCV、Hbg、MCH、RBC/MCV、RDW等血液指標狀況,可提高貧血鑒別診斷的精確性,適于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血液檢驗 地中海貧血 缺鐵性貧血
貧血是一種由人體外周紅細胞生成減少所引發的常見血液疾病,常伴有頭昏、耳鳴、失眠多夢及記憶減退等臨床癥狀。依據不同的發病機制,可將其分為地中海貧血、缺鐵性貧血、出血性貧血及溶血性貧血等諸多類型。該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成年男性紅細胞數量低于130g/L,成年女性低于120g/L均可患病。由于臨床上依據貧血的不同類型實施對應的治療或護理方案,因此,須對患者作出確切的鑒別診斷,方能針對特定貧血病進行臨床治療,從而顯著提高其治療效果。目前,臨床上常用血液檢驗對不同類型的貧血患者實施診斷。本研究主要探討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應用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接診的78例貧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按貧血類型分成2組,即A組(地中海貧血)與B組(缺鐵性貧血),各39例。與此同時,選取同期的39例健康成人作為C組。A組男24例,女15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5.68±4.34)歲。B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45.37±4.05)歲。兩組患者臨床上均出現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及面色淡白等不良癥狀。C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45.29±4.48)歲。對3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于清晨空腹時,抽取所有研究對象靜脈血2mL,并置于抗凝管中,統一對采集的血液樣本進行檢測,使用儀器血液分析儀,檢測試劑為分析儀的原廠試劑。注意按照試劑盒說明書要求來嚴格規范檢測操作過程。
1.3 觀察指標
對3組的紅血細胞(RBC)、平均紅細胞容積(MCV)、血紅蛋白(Hbg)、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RBC/MCV、紅細胞分布寬度(RDW)等血液指標狀況進行觀察與分析,并記錄其血液檢測的特異性、靈敏性與符合率。含量25~35pg的MCH、濃度100~145g/L的Hbg、70~120fL的MCV及10%~15%的RDW可作為參照值。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分析,采用()進行描述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液指標狀況比較
A組患者的RBC、RBC/MCV均顯著高于B組與C組(P<0.05);B組患者的Hbg、MCV低于A組與C組(P<0.05),而RDW高于A組與C組(P<0.05);A組與B組的MCH明顯低于C組(P<0.05),詳見表1。
2.2 特異性、靈敏性及符合率比較
A組血液檢測的特異性為67.21%,靈敏性為94.57%,符合率為76.43%;B組血液檢測的特異性為69.58%,靈敏性為96.34%,符合率為80.27%。對比兩組患者血液檢測的特異性、靈敏性符合率無明顯差異(P>0.05),貧血診斷效果好。
3 討論
貧血屬于臨床綜合征,由多重復雜因素所致,飲食中缺鐵、過分節食、生理期時失血過多及酒精含量過高等均是其重要危險病因。同時,該疾病并非獨立的疾病,可能是一種或多種較復雜疾病的重要臨床表現。貧血有諸多并發癥,嚴重的貧血癥狀可使患者因心肌缺氧而誘發心力衰竭,血小板減少及其他凝血因子缺乏可引發腦部或其他部位出血,甚至造成精神失常,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構成重大傷害[3]。據資料統計[4],全世界患有貧血疾病的患者為25%~30%,高居血液系統疾病首位,乃至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重視。由于該疾病起病隱匿,不同的貧血類型病因差異大,從而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相關研究顯示[5],采取血液檢驗方式對貧血進行檢測,進而分析檢測結果,并從中找出其發病機制,對貧血的診斷與治療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血液檢驗已廣泛應用于貧血疾病的診斷。由于血液檢驗方式經濟成本低,對專業設備的相關要求偏低,因而,對于不具備基因檢測條件的中小型的醫院來說,操作性更強,確診概率更高,其應用意義更大。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的RBC、RBC/MCV數值均顯著比B組與C組高;B組患者的Hbg、MCV數值均比A組、C組低,而RDW數值比A組、C組高;A組、B組的MCH數值較C組低;A組血液檢測的特異性、靈敏性及符合率分別為67.21%、94.57%、76.43%,B組特異性、靈敏性及符合率分別為69.58%、96.34、80.27%。表明采取血液檢驗方法鑒別診斷地中海貧血與缺鐵性貧血準確率高,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血液檢測是貧血臨床鑒別與診斷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較高的有效性與精確度,能為臨床治療貧血病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焦云專.血液檢驗在地中海貧血和缺鐵性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6,8(26):60-61.
[2]邰秀萍.貧血鑒別診斷中血液檢驗臨床效果分析[J].今日健康,2016,15(4):338-338.
[3]楊燕.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醫療裝備,2016,29(2):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