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蘭英
【摘 要】 目的:研究血液檢驗診斷和鑒別缺鐵性貧血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6年1月到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20例缺鐵性貧血患者作為研究組,將同期本院2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參照組對象,檢測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并進行對比,明確血液檢驗貧血的診斷價值。結果:研究組患者平均紅細胞容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以及RBC計數均低于參照組,各項數據資料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根據細胞形態學分析,缺鐵性貧血患者缺乏可染鐵,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臨床診斷符合率為95.12%,符合率相對較高。結論:血液檢驗在缺鐵性貧血臨床診斷與鑒別中的應用,有助于提升診斷的符合率,基于各項臨床指標明確患者的疾病發展狀態,有助于缺鐵性貧血患者的針對性治療。
【關鍵詞】 血液檢驗 臨床診斷 缺鐵性貧血
貧血是臨床常見疾病,癥狀的發生多與患者自身的血液循環能力、年齡以及心血管系統代償能力等密切相關,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將會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等。文章選取2016年1月到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20例缺鐵性貧血患者作為研究組,將同期本院2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參照組對象,研究血液檢驗在缺鐵性貧血臨床診斷中應用的價值,現總結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到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20例缺鐵性貧血患者作為研究組,將同期本院2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參照組對象。兩組中男性均為10例,女性均為10例,年齡在18歲到67歲之間,年齡均數為(44.31±0.61)歲。各項基礎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清晨空腹下,肘部位置靜脈采血,容量為2ml,采用專用針管與血常規抗凝管進行管理。采集后血液加入抗凝劑,輕搖后充分融合[1]。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BC-5800以及相對應試劑進行檢驗,檢測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并進行對比,明確血液檢驗貧血的診斷價值。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各項數據的統計與計算,計量資料采用t進行檢驗,采用±s表示,p<0.05則代表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研究組與參照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對比
研究組患者平均紅細胞容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以及RBC計數均低于參照組,各項數據資料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血液檢驗缺鐵性貧血患者的符合率
根據細胞形態學分析,缺鐵性貧血患者缺乏可染鐵,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臨床診斷中僅有1例漏診,臨床診斷符合率為95.12%,符合率相對較高。
3 討論
隨著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血液檢驗的操作方式更加簡單,并且逐漸應用到基層醫院的臨床診斷活動中,對不同類型貧血患者的臨床檢驗均能夠發揮較好的效果,為患者的進一步治療奠定良好的基礎[2]。
缺鐵性貧血是臨床治療中常見的貧血類型,多發生于月經期、閉經期、哺乳期女性患者,或者是青少年、兒童群體當中,由于鐵元素攝入量不足,進而會造成機體中鐵缺乏,造成缺鐵性貧血[3]。隨著患者臨床癥狀的不斷發展,會引發血液中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或者是其他并發癥狀產生,影響患者的機體正常功能。
缺鐵性貧血的基本檢驗方式主要包含RBC、血紅蛋白含量、紅細胞容積以及紅細胞血紅蛋白等等[4]。根據細胞形態學分析的方式,能夠基于患者的臨床各項臨床指標,明確患者的癥狀發展情況[4]。血液檢驗的方式下臨床確診率相對較高,能夠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降低各類并發癥的發生率。
本次實驗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平均紅細胞容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以及RBC計數均低于參照組,表明缺鐵性貧血患者自身體內的紅細胞容積、紅細胞血紅蛋白等也有所降低,可以作為臨床診斷的指標。同時,根據細胞形態學分析,缺鐵性貧血患者缺乏可染鐵,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臨床診斷符合率為95.12%。實驗表明血液檢驗的方式能夠清晰患者的臨床癥狀,對患者進一步的治療能夠奠定良好的基礎,臨床診斷的靈敏度較高。
綜上所述,血液檢驗在缺鐵性貧血臨床診斷與鑒別中的應用,有助于提升診斷的符合率,基于各項臨床指標明確患者的疾病發展狀態,有助于缺鐵性貧血患者的針對性治療,建議在臨床診斷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梁洪煥.血常規紅細胞參數檢驗在地中海貧血和缺鐵性貧血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檢驗醫師雜志,2015,04(14):241-242+215.
[2]許必倫.探究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28(16):113+116.
[3]羅百文.淺析血液檢驗儀在診斷和鑒別診斷貧血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6,10(18)23-24.
[4]溫海勛.地中海貧血以及缺鐵性貧血患者應用血液檢驗診斷與鑒別診斷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33(17):123+128.
[5]焦云專.血液檢驗在地中海貧血和缺鐵性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26(1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