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年輕高校在進行校史館建設時會遇到建校年齡短、歷史資料不全和校史館建筑用地不足的問題,為了使年輕高校在建設校史館的過程中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特色,可以從把握學校辦學特色、廣泛收集校史資料和利用先進電子設備這三個方面來著手,以期達到讓校史館更好的發揮文化教育意義的目的。
關鍵詞:年輕高校;校史館
作為一個記載學校歷史、弘揚辦學傳統、彰顯辦學理念、展示辦學成就的平臺和開展校史育人的重要基地,校史館所呈現的內容最直接的體現了高校歷史文化。因此,高校建立校史館,成為高校文化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國內眾多院校都已經建立了校史館或是將校史館建設提上學校規劃發展議程。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創校時間年輕的高校與創校時間悠久的高校相比,由于建校以及發展的時代背景不同,在校史館建設中面臨的核心問題也有所區別。本文以年輕高校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為例,就當代高校校史館建設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簡要分析。
1 年輕高校概念界定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近現代第一批大學誕生,如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1898)、中山大學前身廣東公醫學堂(1909)等,至今已逾百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后的新建高校年齡為50年左右。鑒于此,筆者認為,建國后創辦的高校為年輕高校。
根據教育部在網站上正式公布的2015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顯示,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553所(含獨立設置民辦普通高校447所、獨立學院275所、中外合作辦學7所),成人高等學校292所[1]。建國前的國內高等院校在建國后經過更名、合并或者拆分,逐漸融合為新的院校,總體上說,國內大部分高校屬于年輕高校。
年輕高校建設校史館,其辦館思路肯定要結合學校自身實際,不能盲目照抄照搬。
2 年輕高校建設校史館中存在的薄弱環節
2.1 歷史短暫
建校歷史短暫是年輕高校校史館建設中無法回避的首要問題。對于百年名校來講,由于經歷了戰爭、見證了歷史社會變革,僅學校創辦、變遷和發展的歷程,便有諸多內容可以展出陳列。很多高校由于歷史悠久,資料豐富,在校史館布展過程中,都要反復進行篩選淘汰,優中選優來設計陳列內容。
而對于建校時間短暫的高校來講,歷史部分就明顯單薄。很多高校創辦于和平年、受時代背景影響,其中的變遷和建校史實與歷史名校比,會平淡很多,這是制約校史館陳列內容的一個重要因素。以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為例,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由原河南財經學院和原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于2010年3月合并組建而成。河南財經學院創辦于1983年,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創辦于1985年,兩所學校年齡都非常年輕。
2.2 歷史資料不全
對于建校年齡年輕的高校來講,建校晚不等于歷史檔案資料保存完善。在計算機還未普及時期,保存技術條件有限,再加之工作人員檔案意識薄弱,會使保存下來的檔案殘缺不全。以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為例,兩校合并后,大量歷史檔案缺失,合并前每所學校都幾經歷史變革,很多檔案在歷史交接時期便有遺失。對正常業務開展有影響的歷史資料都需要去省教育廳和省檔案局等其他部門復印。
歷史資料不完整會給校史館建設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展出的信息量以及實物不豐富、不生動,欠缺吸引力。二是不利于進行校史研究。校史關系著學校若干重大問題的認定,比如成立時間、合并拆分詳情、歷史領導任職等。而僅靠群眾口口相傳或者雜談史料的記載,是非常不嚴謹的。如果不經客觀考證,則會帶來張冠李戴的后果。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校史館在籌建以來,為了梳理合校前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和河南財經學院的歷史沿革,去省檔案局和鄭州市檔案局查閱到大量的省委省政府紅頭文件,并到濟源中央政法二干校老舊址進行實地考察,經過反復確認,才正式敲定出來兩校合并前歷史沿革圖,將學校歷史延伸至1948年寶豐豫西行政干部學校。
2.3 校史館建筑用地不足
在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新校區數量不斷增加,雖然新校區和老校區相比、校園規模和硬件設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仍然以滿足日常教學和學生起居生活為主,當學校將校史館建設納入規劃時,會出現校史館建筑用地不足的情況。
以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為例,新老校區占地近2000畝,在校師生達3萬余人。教學用地、辦公用地都非常緊張。學校又非常重視校史館建設,在資金和建筑用地都有限的情況下,將行政樓1樓的兩間庫房謄出來用于建設校史館,兩個展廳加在一起的使用面積為516平米,其中一間展廳為專題展廳,用于滿足學校日常專題展覽,實際上能用于校史館建設的展廳面積不足300平米。
3 解決對策
3.1 把握學校辦學特色,突出學校發展歷程
對于年輕高校來講,創辦校史館應該立足學校辦學特色,展現學校發展軌跡。可以從教育科研、學校文化、學校規模、榮譽成果四個方面來展開。
教育科研方面包括學科建設、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師資建設和學術交流;文化概念包括校園文化、職工文化和社會服務;學校規模包括師生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學校規劃;榮譽成功包括上級獎勵、名師模范、校友風采和學生就業。
對于建校后以上各個指標,可以采用圖表和文字來體現數字變化。各校史館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對以上指標上進行調整和補充。當下的發展情況在若干年后便成為了歷史,記錄并保存好,可以為未來提供更好的校史服務。
3.2 廣泛收集校史資料
收集校史史料,可以挖掘學校歷史、豐富校史館館藏,全面真實地反映學校的光輝歷程,生動展示學校建設成就和發展成果。收集內容可以從實物文獻類和照片音像類兩個方面入手。
實物文獻方面可以包含:上級領導、重要外賓、杰出校友的題詞、手稿、信札(包括明信片、賀卡)、講稿、批示等;學校教師編著的文章、出版物、工作筆記和教案等;學校各時期重大事件、活動中形成的資料、實物,各類大型活動中收到的重要賀信和禮品,報道學校重要事件、活動、人物的特色資料及重要報紙、雜志、簡報等;涉及學校歷史變遷的各時期校牌、印章、校旗、校徽、印刷品、紀念冊(封)、徽標、證章等;反映校園生活的有代表性的各類內部自辦刊物等;校友個人持有證件(如學位證、畢業證、借書證、學生證、團員證、畢業分配派遣證等)及錄取通知書、記分冊等。
照片音頻方面,可以包含:各個時期黨政負責同志的照片;反映學校重大學術、文化、體育活動方面的照片、錄音、錄像等;各院系歷屆畢業生合影照片;校友與上級領導、社會名流以及重要外賓合影照片及錄音帶、錄像帶;教職員工和校友出席國際、國內或在我校召開的各種重要會議(包括社會活動、學術會議、重要比賽等)的照片(包括合影)、音像材料等。
以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為例,在校史館籌建階段,向社會和校內發布公告,并去老校區廢舊物品倉庫挑選錄像帶和教學用具約1000余件,去離退休教師家中進行走訪,征集口述校史資料200余份,接收到的捐贈材料千余件。這些資料為豐富校史館館藏、研究校史奠定了基礎。
3.3 利用先進電子設備
在館舍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采用電子設備來擴充展廳展出內容。
以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為例,校史館購置了查詢機和液晶屏幕。查詢機用來存儲學校名師個人簡介、知名校友簡介、校園規劃等內容。參觀者可以通過智能屏幕查詢感興趣的信息,了解學校的軟硬實力。電子屏幕將循環播放反應學校發展的照片,為了更加生動的展現學校校園文化生活,校史館在全校范圍內向在校學生征集個人生活照片,得到了同學們的踴躍參與。
這些電子設備不占空間,但是能夠展現的內容非常豐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年輕高校校史館建筑用地的不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名共和國教育部.2015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2015-05-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505/t20150521_189479.html.
作者簡介
齊曉曉(1988-),女,漢族,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