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波
摘 要:健身氣功·八段錦為我國集健身、健心、健神為一體的傳統導引養生功法,也是我國最具特色的中醫養生方法之一。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應用中醫理論和現代醫學理論,以中醫養生為視角,探討習練八段錦身體健康的作用,為科學習練健身氣功提供扎實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中醫養生;八段錦;健身功效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水平的不斷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健身養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重視。健身氣功·八段錦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氣功導引功法,它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為一體的運動,分坐式八段錦和立式八段錦,前者注重凝神行氣,以靜為主,后者注重形體練習,動靜相兼。中醫學認為經絡內聯臟腑、外絡肢節,八段錦的每個動作都與調節臟腑、舒筋活血有著相應的聯系。因此中醫角度分析,八段錦具有揉筋健骨,養氣壯力,行氣活血,調節神經,協調五臟六腑之功能。以中醫養生為視角詳細闡述八段錦每個動作的健身功效,將有助于提升習練著對八段錦的科學化認識,同時也能引起習練者對八段錦習練的重視。
1 八段錦概況
對于“八段錦”的命名有兩種說法:“八段錦是一種由八節肢體導引動作組成的程式化導引術。因其術式簡單,歌訣易記,人們像喜歡錦緞那樣喜歡它,故以‘錦命名。”[1]也有人認為“八段錦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著名動功功法。‘八段是指功法的節數,‘錦是指功法的珍貴和奧妙。”[2]無論何種觀點其中的“錦”字,可說明其精美可貴,功法的連綿不斷和循環反復。八段錦分坐八段和立八段,坐八段注重內練,“坐式八段錦注重凝神行氣,其歌訣曰: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叩齒三十六,兩手抱昆侖。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微擺撼天柱,赤龍攪水津。漱津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閉氣搓手熱,背摩后精門。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左右轆護轉,兩腳放舒伸。又手雙虛托,低頭攀腳頻。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咽下淚淚響,百脈自調勻。河車搬運訖,發火遍燒身。牙卜魔不敢近,夢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災病不能速。子后午前作,造化合乾坤。循環次第轉,八卦是良因。依據明代高鐮遵生八箋之三《延年卻病箋》載立式八段錦定型于晚清近代,強調形體練習,其歌訣曰:“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后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后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八段錦動作簡單易學,且具有改善神經體液調節,有利于血液的循環,對腹腔臟器有很好的按摩功能,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以及運動器官具有很好的調節作用。本文將主要選取立式八段錦進行研究。
2 八段錦動作特征與健身功效分析
2.1 預備式
《黃帝內經》中:“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其從醫學的角度提出了靜神養生的思想。這里的“恬淡虛無”就是指思想清虛寧靜,神氣內守,邪氣便無從侵害。預備式作為八段錦中的首勢動作,其兩掌合抱于腹前,舒胸實腹,松腰斂臀,放松命門,意守丹田,意念歸一,呼吸自然,正體現了“恬淡虛無”的特點。
2.2 兩手托天理三焦
兩手托天理三焦為健身氣功八段錦的第一式,該段為身體的四肢和軀干伸展的運動,兩手托天時掌根的用力上頂能將腰背部肌肉和脊柱充分的伸展,且內臟也參與了運動。三焦,在中醫學中為臟腑的總稱,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橫膈膜以上為上焦,橫膈膜與肚之間為中焦,肚臍以下為下焦,其中分別對應心肺、脾胃、肝臟。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人體氣化的功能。氣功之“氣”為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之氣。據《難經·第八難》指出: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葉枯。”[3]因此三焦的好壞直接決定著真氣的是否充足。中醫中稱三焦經為手少陽三焦經,起于第四指關沖,循臂中間上行,一支上面部,一支入屬三焦,絡心包。三焦經起于關沖,因此兩手上舉時能夠使得氣血從上到下入屬三焦,增加氣血運行,對五臟六腑具有很好的調節作用。而且在上舉吸氣時可以拉長胸腹部,使胸腔位置提高,增大膈肌運動,加大呼吸深度,減少內臟對心臟的擠壓,有利于靜脈血回流心臟,使得肺功能充分發揮,具有梳理三焦,清醒大腦,解除疲勞的作用。呼氣時,上肢的下落,膈肌、腹肌的松弛能夠改善腹腔、盆腔內臟的血液循環,氣機的一上一下能夠保持運動的平衡。除了對臟腑的功能外,該式對于肌肉、脊柱、關節等的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肌肉的一緊一松能夠起到很好的放松作用,關節的拉伸能夠防止腰酸背痛、駝背、脊柱僵硬等問題。
2.3 左右開弓似射雕
左右開弓似射雕為健身氣功八段錦的第二式,該式主要是胸部的拉伸以及脊柱的擰轉運動,主要通過一手屈指的屈拉,一手成八字掌推,下肢成馬步蹲起,來暢通手足的三陽三經經脈。屈指拉弓,八字側推可以激發手三陽三陰經脈(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等),有助于強心益肺,通調三焦,滑潤大小腸。馬步下蹲有助于激發足三陰三陽經脈(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等),所以蹲馬步有助于滋養神陰,調通膀胱,改善肝膽,調理脾胃的功能,中醫中有句“五臟有疾,當取十二原”,因此左右開弓步以及蹲馬步對于五臟六腑具有很有效的調節、改善功能。除此之外,胸部及頸椎的運動,可以改善頭、頸部的血液循環,胸廓的拉伸、回收有助于呼吸的加深以及濁氣的吐出,對心臟起到按摩作用。而且擴胸展臂,對胸部以及肩膀的骨骼肌對到很好的鍛煉和加強作用,有助于矯正含胸等姿勢,下蹲馬步有助于增強下肢骨骼肌的收縮。
2.4 調理脾胃需單舉
調理脾胃需單舉為健身氣功八段錦的第三式,該式主要是挺胸直腰,拉長脊柱的運動,通過兩手的交替上舉及下按,進行上下的對應拉力,來通暢脾經和胃經。脾經是起于大趾內側的隱白穴,循環內側上行,入屬脾經,行至周榮穴后,折回止于腋下大包穴。胃經起于面部承泣穴,向下循行,經胸腹部,腿外側,止于足二趾厲兌穴。當手向上舉時,實際上將脾經拉伸,促進氣血周流,調整脾臟。手下按時,疏通胃部氣血。除此之外,內臟和肌肉都受到協調性的拉力尤其是脾胃,能夠促進腸胃的蠕動,增加消化功能,一手上撐,一手下按擴張了腹腔,呼氣時雙手呈抱球狀于腹前,壓縮了腹腔,對腹腔起到按摩的作用。
2.5 五勞七傷往后瞧
五勞七傷往后瞧為健身氣功八段錦的第四式,該式主要是頭頸、脊柱、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的運動,主要通過頸部、脊柱、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的反復扭轉來通暢六陽經脈。五勞在中醫中指五臟(心、肝、脾、肺、腎)的受損。隋代巣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虛勞候》說:“夫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也。”《本草綱目》中:“心勞血損,肝勞神損,肺勞氣損,腎勞精損。”《諸病源候論》中:“七傷為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傷暑傷形,大恐懼不節傷志。”,因此在醫學中主要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過度對內臟的傷害。當頭頸往后瞧時,大椎穴、定喘穴會隨著頭部的左右轉動而收到牽拉,幅度越大,牽拉和按摩的程度就越大,暢通了手足六陽經脈,有助于勞傷并病的防止以及免疫力、抵抗力的提高。《陳希夷導引坐弓圖勢》中:“正立仰身,兩手上托,左右力舉起”、“腰腎蘊積虛勞”等同樣體現了其實際意義。除此之外,頭頸的擰轉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環,有助于消除中樞神經系統的疲勞,改善頸椎能力。兩臂外旋,兩肩后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位于第四胸椎的棘突下的太陽膀胱經的膏盲俞。《千金要方》中:“膏盲俞無不治,治羸瘦虛損,上氣咳逆,夢中遺精。”說明兩臂外旋能消除咳嗽,氣喘,肺癆,健忘,遺精,完谷不化等問題。當然,五臟的的防止,離不開精神愉快,笑自心內起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對五勞七傷起到預防作用。
2.6 搖頭擺尾去心火
搖頭擺尾去心火為健身氣功八段錦的第五式,該式主要是頭和身體向左右、后旋轉,以腰為軸,臀部隨之擺動的運動,該運動主要是通暢心經脈。心屬火,位居上,為離卦;腎屬水,位居下,為坎卦。通過搖頭促進了心經脈的暢通,在擺尾時坎卦二陰之中的一陽促使肝脾升溫,離卦兩陽之中的一陽得到坎水之濟使心肺降涼。心火即虛火上炎,煩躁不安的癥狀。《諸病源候論》中:“心氣盛,為神有余則病胸內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膊腋間痛,兩臂內痛,喜笑不休,是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相反,則心氣之虛,宜補之。“去心火”就是去心氣之過剩。除此之外,通過搖擺旋轉的運動,頭頂百會到骨盆會陰的活動,可以降低中樞神經的興奮性,從而達到寧心安神的作用,而且對頸椎、腰椎以及相關的關節韌帶和肌肉都起到的一定的鍛煉作用。
2.7 兩手攀足固腎腰
兩手攀足固腎腰為健身氣功八段錦的第六式,該式主要是以腰為中心,身體的前屈和背伸的運動,該運動主要通暢督脈。督脈在中醫中為奇經八脈之一,起于胞中,過尾閭,循行于背部正中,至風府穴處進入腦內,貫脊屬腎。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主骨生髓”,腎經虛損,風冷侵入,使腰痛,腰是全身運動的關鍵部位,具有“承上啟下”作用,腰部的節律性前俯后仰運動可以改善各個臟器的生理功能,尤其是腎臟功能。《難經·八難》中:“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顧名思義,腎俞的疏導腎氣,有助于滋陰補腎。腰部的前傾彎腰,有助于將陰陽之氣吸收地陰之氣,將氣引導至腰部的腎俞,從而起到固腎抓壯腰的功能。除了強腰健腎,還有助于疏通任督二脈及帶脈的作用。
2.8 攢拳怒目增氣力
攢拳怒目增氣力為健身氣功八段錦的第七式,該式主要是以腰擰轉帶動沖拳怒目,以及馬步配合的運動,該運動主要通暢肺經、肝經。攢拳即握固,從嬰兒的經絡圖看,拇指屬脾,食指疏肝,中指主心,無名指屬肺,小指屬腎。握固時,拇指低掐的無名指指根是肺經,肺藏魄,主氣,司呼吸,朝百脈,所以握固實際上是由于握住肺脾,肺經暢通,氣血周流的結果,因此握固有助于通暢肺經。中醫認為“肝”有“肝主筋”,“開竅于目”,肝血充盈,則筋脈得以濡養,起到強身健骨,久練沖拳可以氣力倍增,而怒目圓睜兩眼可以刺激肝經,促進肝血的充盈,疏泄肝氣。除此之外,該式還有助于增強全身的筋骨和肌肉。
2.9 背后七墊百病消
背后七墊百病消為健身氣功八段錦的第八式,該式主要是提踵和震足、顛背的運動,該運動可以暢通下肢所有經絡。提踵、震足可以激發丼穴和原穴,中醫將丼穴比喻為水的源頭,是氣血的發源地。原穴是臟腑的原氣經過的地方,所以,提踵、震足能夠促使下肢所有經脈的疏通。此外,提踵、震足還有助于暢通任督二脈。顛背,有利于脊柱液的循環和脊髓神經功能的增強,從而加強全身的神經調節,同時也能提高人體的抵抗能力。而且,震足落腳的全身放松以及呼吸的配合有助于將濁氣由上至下從足心排出體外。同時,對于全身各個關節的韌帶、肌肉、關節都能得到鍛煉。
3 結語
通過對健身氣功八段錦動作特點與健身功效的分析,發現其與中醫養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養生健身的角度,將八段錦的每個動作結合起來會發現,其綜合了從五官、頭部、頸部、軀干、胸部、腰部、腹部等全身各部位的鍛煉,除此之外,相對應的內部經絡、氣血都得到保健和調理作用,是集全身由內到外的健身養生功法。因此,習練健身氣功對自身的全身關節、肌肉、臟腑、神經等都有著有效的作用,并能夠防止各位病狀的發生,同時也體現其習練的重要性。八段經是一項動態的、可視的運動,而深層的中醫養生功效還需要持久的堅持,才能體會到其內在的健身功能,并從中獲益。
參考文獻
[1]鄭杰文.中國古代實用養生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24.
[2]丁繼華.中國傳統養生圖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6:10.
[3]黃孝寬.醫學保健氣功[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4:4.
[4]吳志超.導引健身法解說[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6:267-276.
[5]林禾禧,連林宇等.養神·練形·防病[M].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