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品涵+趙陽
摘 要:刑事照相技術在近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取得了長足進展,在刑事證據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內涵包括科技和法律兩個層面,其內容包括辨認照相、現場照相和物證照相三個部分。近年來,顯微照相技術與全光譜CCD技術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在刑事照相乃至整個法庭科學領域蓬勃興起并快速發展,在各類微量痕跡和疑難客體的拍攝提取方面具有顯著效果。本文以刑事照相技術的發展及研究進展為依據,通過數碼照相技術與刑事照相技術在刑事領域中的應用進行綜述,凸顯出顯微照相、全光譜CCD技術的優勢,為公安偵查取證工作提供幫助。
關鍵詞:刑事照相;數碼照相;顯微照相;全光譜CCD技術
基金項目:2015年度西北民族地區偵查理論與實務研究中心一般資助項目
1 刑事照相技術體系的構架
(一)刑事照相技術的形成與發展
刑事照相又稱刑事照相技術,一般認為,“刑事照相是以光學、化學理論為基礎,根據刑事案件具體需求,應用專門的照相器材與方法,顯示、固定與犯罪有關之客體的影像,它以客觀事實為對象,以真實、無誤記錄為原則,以揭露和證實犯罪為目的”。當代刑事照相技術之定義,至少應包含以下兩個層面:從科學技術層面講,它是以攝影光學、攝影化和電子技術為基礎的攝影技術;從刑事法律層面講,是遵循法定程序,根據刑事案件的特點和偵辦案件的需求,運用專門拍照方法,記錄、顯示和檢驗與犯罪有關之客體的技術。
19世紀照相技術的發明,使人類第一次可以客觀無訛地記錄過去時空中的現實圖像,也為刑事照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打下基礎。世界上第一張永久性照片由法國人約瑟夫·尼埃普斯在1827年成功拍攝;法國人路易·達蓋爾在1839年1月公布了由他發明的銀版照相法,普遍認為,這標志著實用照相技術的發明;1839年4月,紙基負一正片照相法由其發明人,英國人威廉·福克斯·塔爾波特公布。此后,照相技術在各個領域開始被廣泛應用并不斷改進[1]。
照相技術發明前,對刑事訴訟中各類物證、犯罪現場的呈現,只能以證人描述、實物呈堂、現場實地勘驗或者手工繪圖等方式進行,這既不利于保持證據的客觀性,也不利于提高訴訟效率。隨著照相技術的發展普及,逐漸有技術人員意識到其在警察和司法領域潛在的應用價值,并開始嘗試應用攝影術登記犯人及固定和展示證據,此即近代刑事照相技術之濫筋。在美國1859年對盧克案(LucoCase)的審判中,法庭采納了由警方出示的一份證明涉案土地合同系偽造的照片作為認定案件的證據之一,這是有史以來法庭首次在刑事審判中將照片采信作為定案證據。巴黎警察局在1872年成立了世界上首個專門的刑事照相實驗室[2]。20世紀初,指紋技術作為人身同一認定的新方法迅速大行其道,偵查人員發現,拍照是記錄各類指紋的有效方法,這為刑事照相的發展提供了更大機遇。
隨著技術的突飛猛進,錄音錄像以及多媒體應用等新技術逐漸與刑事照相技術互相融合,并形成了“刑事圖像技術”和“視聽資料檢驗”等新概念。刑事圖像技術由刑事照相、刑事錄像和刑事圖像處理三部分有機組合而成,“是以維護和保障社會公共安全為目的,運用照相、錄像和圖像處理之專門方法,獲取與犯罪案件有關的圖像信息,以及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并檢驗與案件有關的客體之專門技術”。刑事圖像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包括人臉識別與人像組合技術、計算機指紋圖像識別、GPS圖像定位系統、道路指揮與控制圖像系統、DNA圖像識別、牙齒形態圖像鑒定、人體動態圖像識別和模糊圖像信息處理。“視聽資料是指以錄音磁帶、錄像帶、電影膠片或電子計算機相關設備存儲的作為證明案件事實的音響、活動影像和圖形等。”它能夠生動直觀地呈現與案件相關的事實,是一類重要的證據材料,同時它也容易被技術性地篡改、偽造,因而對視聽資料的真偽進行檢驗在確定其證據能力和證明能力上尤其關鍵[3]。檢驗視聽資料的技術主要包括摩擦痕跡檢驗、聲譜特征檢驗和磁信號圖檢驗等。
(二)刑事照相技術內容及其研究進展
1.辨認照相,主要包括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辨認照相、尸體面貌辨認照相、物證辨認照相和相貌合成。“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辨認照相是對在押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面貌、體態進行拍照,以通緝、存檔和辨認人身為目的的攝影方法。”周艷玲認為應當從人犯辨認照相的內容、基本要求、照相器材和方法幾個方面對其進行標準化。郝新華認為,應當從定義、照相器材、拍攝內容、拍攝方法和照片尺寸方面對犯罪嫌疑人辨認照相規則進行修改和完善。“尸體面貌辨認照相是對現場發現的無名尸體之面貌進行拍照記錄并查找身源,為偵查提供線索的照相方法”。余華等認為,利用數字化圖像處理技術可對尸體膚色、面部傷痕和殘缺部分進行處理,還可對照片進行拼接。“物證辨認照相是以辨認為目的,為偵查提供方向和線索,運用照相技術記錄、固定能證明案情的一切痕跡和物品的專門照相方法”。“相貌合成是根據目擊者提供的犯罪嫌疑人相貌特征,使用人像組合、模擬畫像等方法再現犯罪嫌疑人樣貌的圖像技術”[4]。
2.現場照相,“是運用照相技術,按照偵查工作的要求和現場勘查的規定,拍照發生案件現場的一切有關事物和犯罪遺留的痕跡物證”的專門照相。現場照相的內容包括現場方位照相、現場概貌照相、現場重點部位照相與現場細目照相;現場照相的具體方法包括單項拍照法、相向拍照法、多向拍照法、回轉連續拍照法、直線連續拍照法、反射影像拍照法等。廖翔認為,由于城市空間擁擠使現場標志物不明顯,現場環境方位不易表現清楚,在現場方位照相中可以采用拍攝多張照片并加以標識、說明以及在恰當的制高點拍攝全景之方法作為應對;“案件現場涉及利用計算機犯罪或現場計算機可能存有案件重要信息的,需要對計算機及相關設備進行固定拍攝”。唐陽山等提出了交通事故現場照相測量的擴展標定方法和程序。童冬生等認為,海上犯罪日益猖撅,在海上犯罪現場照相中,為克服由天氣、海浪和光線等引起的不利因素可以使用紅外數碼照相機拍攝;在船上的犯罪現場,應先拍攝甲板,后拍攝其他位置。現場方位照相是“以整個現場及現場周圍環境為拍攝對象,反映犯罪現場所處的位置及其與周圍事物關系的專門照相”。陳龍提出,使用遙控多軸航拍器進行現場方位照相,“在角度、高度以及距離方面具有很強優勢,可以擺脫現場方位照相在拍攝點選擇上的制約因素干擾”[5]。現場概貌照相是“以整個現場為拍攝內容,反映現場全貌以及現場內各部分關系的專門照相”。現場重點部位照相,“是記錄現場上重要部位或地段之狀況、特點以及與犯罪有關痕跡、物品及其所在部位的專門照相”。現場細目照相是“記錄現場上發現的與犯罪有關的細小局部狀況和各種痕跡、物品,以反映其形狀、大小、特征的專門照相”。周艷玲對細目照相的閃光配光法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
3.物證照相,它是一門龐大的技術體系一般認為,其包括常規檢驗照相和特種檢驗照相。常規檢驗照相包括近距照相、翻拍和脫影、加強反差照相、分色照相和偏振光照相等,特種檢驗照相包括紫外照相、紅外照相、光致發光照相、激光照相、X光照相和顯微照相等。
2 數碼照相技術在刑事照相中的廣泛應用
數碼照相,是指利用載有CCD(電荷偶合器)、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等成像芯片的數碼相機拍攝的數碼影像資料,將其通過計算機處理后,再經打印設備打印輸出照片的照相方法,它與傳統照相法最大區別之一是無需使用膠卷及沖洗相片。數碼照相技術是攝影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數碼照相的優點包括且不限于照片的高分辨率、及時成像預覽、快速數字傳輸、儲存穩定性高。未來數碼相機產品將在改善像素、增強照片存儲能力和增加新功能等方面繼續產生技術突破。
正如攝影技術從西方傳入中國,數碼照相技術在我國應用于刑事照相也經歷了一個西風東漸的過程,學界與實務界亦曾就此展開討論。贊同數碼照相技術應用于刑事照相的觀點相當廣泛。蔡能認為,數碼攝影具有無需使用膠卷及沖洗相片、處理圖像精確快捷、可以無限復制并永久保存、高保真的快速傳輸以及易于獲得查看之特點,數碼照相已經成為世界照相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會在不久的將來在照相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并應用于包括刑事照相在內的各個照相領域[6]。
質疑但并不反對數碼照相技術應用于刑事照相的觀點與贊同的聲音并存,主要集中于像素質量、圖片真實性乃至照片的證據能力等方面。對于像素質量問題,隨著近年技術發展,數碼相機像素不斷創出新高,其疑之聲基本消解。對于照片客觀真實性問題,大部分學者認為,盡管數碼圖片比傳統機械相機拍攝的圖片更易被修改,只要拍照主體合法且程序適合,圖片的拍攝和處理程序嚴格遵循刑事照相規定,其應當具有和機械相機拍攝圖片同等的真實性和證據價值。在技術規范標準層面,2006年公安部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安全行業標準:刑事數字影像技術規則(GA廳592-2006)》[7]。四進入21世紀一十年代,日臻完善的刑事照相仍然在實踐中出現了新的問題,李磊認為,“隨著數碼攝影技術的發展忽視攝影技術的傾向已明顯呈現”,并指出當前司法攝影中存在鏡頭選擇不當、景深控制不到位、曝光控制不力、濫用高感光度、白平衡失調和構圖紊亂問題。
3 顯微照相技術研究進展
在法庭科學實踐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肉眼不易分辨甚至不可見的細小的客體,例如土壤和花粉顆粒、毛發纖維、指紋特征、火藥殘留、化學試劑殘留、文件書寫筆畫交叉先后特征、貨幣細部花紋圖案等,需要利用顯微照相技術對這些客體進行拍照檢驗。顯微照相,“是運用顯微鏡和照相器材,將肉眼難以分辨或不可見的微小物體,進行高倍放大并將放大后的影像記錄到成像材料上的照相方法”。顯微照相包括生物顯微鏡照相、立體顯微照相和金相顯微照相、比較顯微照相、偏振光顯微照相和不可見光下的顯微照相。顯微鏡技術是顯微攝影的核心技術之一,顯微鏡技術的進展對顯微照相技術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張照軍等對金相顯微鏡數字圖像采集系統進行了改造[8]。穆寶忠等研發了4一75Kev能點四通道Kirkpack一Bae顯微鏡。
在刑事顯微照相領域,王偉等利用彩色顯微照相對圓珠筆字跡和印章印文形成的時間順序進行了檢驗研究,郝新華介紹了使用數碼照相機進行顯微照相的方法,李洪英等使用比對顯微照相技術對59式手槍射出彈頭撞擊金屬后形成的痕跡鑒定價值進行了檢驗,高樹輝對定向反射數碼顯微照相提取光滑表面潛在指紋細節特征的方法進行了研究發現利用該方法從光滑表面上提取固定的指印“紋線清晰細節特征數量多、質量高”。四、全光譜CCO技術研究進展。
全光譜CCD圖像采集系統,是采用全光譜CCD成像設備,對從紫外到近紅外之間190-1300nm波段的光線進行記錄成像,再將圖像通過計算機存儲和顯示出來的照相系統。由于全光譜CCD制造工藝復雜、成本較高,以往主要應用于生物學、天文學研究和軍事領域,近些年來開始應用于刑事照相。全光譜CCD一般內設制冷裝置,通過較快的脈沖頻率進行積分曝光,在弱光條件下也可獲得清晰圖像,在拍攝微弱痕跡物證及各類疑難客體時能取得較好效果。全光譜CCD與濾光片和多波段光源配合使用,可進行可見光照相、紫外照相、紅外照相及其他特種照相,一機多用。
我國最早的全光譜CCD刑事圖像采集系統由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在2001年從海外引進。蔡能斌等研制了全光譜特種照相取證儀,采用集成光譜控制濾光模塊,安裝全光譜光源系統和可移動載物臺,內置全光譜CCD接收成像系統,可以進行紫外照相、紅外照相、分色照相、偏振光照相、同軸光照相等多種檢驗照相。聶偉文對三種全光譜CCD物證檢驗系統的CCD波長范圍和感應曲線、制冷方式、最大感光像素等參數進行了比對;聶偉文等又介紹了一起使用全光譜CCD在開放性潮濕空間犯罪現場成功提取到犯罪嫌疑人手印,并由此破獲的搶劫殺人案。方健濤認為應當強化基層刑事技術人員在取證過程中對全光譜CCD設備的使用。學者在使用全光譜CCD進行紅外和紫外檢驗照相方面進行了諸多實驗研究。張圣云使用全光譜CCD紅外830納米波段拍攝檢驗出一份變造土地使用證。使用全光譜CCD進行紫外反射照相,既可以實時觀察紫外成像情況,又可輸出高分辨率圖像。梁家奎等利用全光譜CCD紫外254~波段,對不同金屬表面上的汗液指印在不同入射光方向時的拍攝效果進行了研究,梁家奎使用全光譜CCD紫外254nm波段拍攝提取鏡面上的汗液手印。師康等利用全光譜CCD紫外254~波段拍攝提取垃圾袋表面潛血手印。劉強等使用全光譜CCD系統紫外254~波段對樹葉表面潛在指紋顯現開展了實驗研究。高樹輝等利用全光譜CCD短波紫外照相對光滑畫報表面潛在指紋進行拍攝提取,又成功利用全光譜CCD短波紫外反射照相對紅色紙張上的紅色指紋進行了光學無損提取。
4 展望
刑事照相是一種應用光學和化學原理,根據案件的具體需要,比如說攝影器材和特殊的攝影方法,應用圖像顯示,固對定對象進行的的犯罪認定的一種刑偵技術,它以事實為對象,以真實、正確的記錄為原則。目的就是揭露和證實犯罪。這是司法機關揭露和懲治犯罪行為的一種技術手段。在刑事偵查中作中無疑提供了更廣闊的應用空間。但是,刑事照相標準化的問題,卻缺乏應有的重視和研究,在當前的執法環境下,我們認為這一問題,對實際案例和理論研究都很有意義,特別是對于我國公安偵查取證工作的開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法律和程序意義。
參考文獻
[1]米寶禮,周云彪.刑事圖像技術[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3
[2]黃群,朱東風.圖像技術的未來與發展[J].影像技術,2005(2):3-7
[3]孟建國.視聽資料檢驗技術方法的比較研究[J].警察技術,2004(6):30-31
[4]郝新華.犯罪嫌疑人辨認照相規則的修改與完善[J].刑事技術,2007(2):64
[5]余華,吳新原.數字圖像處理在尸體面貌辨認照相中的應用[J].政法學干,2000(l):71-2
[6]廖翔.刑事案件現場照相新特點及應對[J].警察技術,2007(4):4
[7]唐陽山.交通事故現場照相測量標定方法和程序[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6(l):97
[8]陳龍.航拍技術在現場方位照相中的應用[J].海峽科學,2014(10):29-30
作者簡介
趙品涵(1989-),男,重慶市人,物證技術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物證技術學研究與檢驗鑒定的工作與學習。
趙陽(1991-),男,甘肅金塔人,物證技術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物證技術學研究與檢驗鑒定的工作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