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秀+李曉曉

摘 要:南京市位于軟土和砂土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工程建設中易引發或遭受地質災害,在項目建設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非常必要。本文以南京某道路工程為例,對沿線進行軟土和砂土地質災害調查和分析,并做出地質災害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確定其危險性大小,最后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軟土;砂土;地質災害;現狀評估;預測評估;防治措施
1 引言
軟土一般指含水率大、壓縮性高、承載能力低的一種軟塑到流塑狀態的粘性土。其包括淤泥、淤泥質土、泥炭、泥炭質土等。軟土地質災害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地基不均勻沉降、基坑開挖時的邊坡坍塌等。
砂土為粒徑大于2mm的顆粒質量不超過總質量的50%,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質量超過總質量50%的土。砂土液化是與砂土的埋深、地層時代、地下水水位和地震活動的大小等因素密切相關的。在基坑開挖及地震和動荷載作用下易引發砂土液化災害,引發基坑坍塌。
2 工程概述
該道路工程全長6.80km,道路設計等級為一級公路,設計速度采用80km/h,采用雙向6車道標準。道路沿線共設置3座跨線橋梁,分別為公路橋、鐵路橋和地面橋。該項目位于軟土和砂土地質災害易發區內。
3 地質環境條件
3.1 地形地貌
評估區地貌類型為長江漫灘,屬沖積平原區,線路區內地勢總體較為平坦,地面高程為9m左右。擬建線路通過區兩側均為荒地、農田、民宅及魚塘,場地原始地貌基本未改變。
3.2 巖土體工程地質條件
評估區普遍分布有軟土層和砂土層,淺部分布為淤泥質粉質粘土,層厚9.50~18.40m,層頂埋深2.30~5.90m,含水率W:61.4%,孔隙比e0:1.756,液性指數IL:1.52,壓縮模量ES:1.55MPa。
評估區20.0m以淺范圍內K4+490~K5+750m、K6+480~K7+880m、K8+060~K10+900m路段底部分布有粉砂,鉆孔最大揭露厚度為8.10m,層頂埋深14.90~21.00m,經液化判別為可液化土層,場地具有輕微液化性。
4 地質災害現狀評估
經實地調查、走訪,工程尚未進行建設,土體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未在項目區附近發現因軟土和砂土引起的地質災害。現狀評估認為:評估區內軟土河砂土液化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5 地質災害預測評估
5.1 工程建設引發軟土和砂土災害危險性預測
5.1.1工程建設引發軟土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
工程建設中需進行路基土石方回填,由于回填荷載和路面動荷載作用,會對軟土地基產生擠壓擾動,嚴重時產生側向滑移及擠出,從而引發地面形變和不均勻沉降災害。工程建成后,車輛在軟土路基上運行,使軟土層承受不規則、周期性加、卸荷作用,從而引發地面形變和不均勻沉降災害。 道路工程可能引發軟土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在進行橋墩承臺基礎施工時需進行基坑開挖,開挖深度約3.0m,開挖過程中揭露了部分軟土層,對底部軟土層產生擾動,若不及時支護可能產生基坑側壁失穩、坍塌等不良地質災害現象;擬建橋梁部分路段長年積水,水深較深,不利于基坑開挖,開挖過程中如果降水、排水措施不當,坑內積水侵蝕側壁,側壁底部被掏空,可能引發側壁坍塌災害。橋梁工程可能引發軟土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5.1.2工程建設引發砂土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
在道路施工過程中,將會產生土石方回填、碾壓、重型運載汽車等機械振動,會對底部的可液化飽和砂土層產生擾動,造成一定范圍的砂土液化。但評估區內砂土埋深大,引發砂土液化災害的可能性小,道路工程建設引發砂土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
工程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機械振動,有可能對底部可液化砂土層產生擾動,引發砂土液化災害。但評估區砂土埋深大,引發砂土液化災害的可能性小。橋梁工程建設引發砂土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
5.2 工程建設遭受軟土和砂土災害危險性預測
5.2.1工程建設遭受軟土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
在進行路基土石方回填過程中,會對底部軟土造成擠壓,產生側向滑移及擠出等現象,造成地面形變和不均勻沉降災害,導致路基路面開裂變形;工程建成后,由于軟土排水固結沉降需要較長時間,上部車輛運行對路基的不均勻荷載,使路基產生不均勻沉降和開裂變形。各路段可能遭受特殊類巖土(軟土)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工程建設過程中及建成后,由于軟土層的排水固結時間較長,排水固結沉降過程有可能對橋梁樁基產生不利影響,影響橋梁的穩定性。橋涵工程可能遭受軟土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5.2.2工程建設遭受砂土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
評估區K4+490~K5+750m、K6+480~K7+880m、K8+060~K10+900m段底部分布有粉砂。道路施工過程中,土石方回填、碾壓、重型運載汽車等產生的機械震動,會對底部的可液化飽和砂土層產生擾動,造成砂土液化;工程建成后,路面車輛動荷載,也有可能對底部的液化砂土層產生擾動,造成砂土液化災害。但評估區砂土埋藏大,工程建設對砂土擾動小,砂土液化災害可能性小,道路工程可能遭受砂土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工程建設過程中,橋梁基礎施工需進行基坑開挖,開挖深度約3m,未揭露砂土層,不會引起涌水涌砂災害,另外橋梁基礎均采用樁基礎,對砂土層擾動小。橋涵工程可能遭受砂土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6 防治措施
1.評估區軟土埋深淺、厚度大,需采取適當的措施對軟土路基進行加固處理。橋梁樁基施工時應選擇合適的土層作為樁端持力層。
2. 橋梁基礎開挖時,需進行適當的支護,并做好基坑內排水工作,以免基坑側壁產生滑塌。
3.路路與路橋交接部位,要采取適當的措施,預防不均勻沉降對路基造成危害,并在建設中及建成后加強路基穩定性監測。
4.對于河、塘處的路基,應對河底、塘底的浮淤進行清理,在老路基與新路基交接處,路基土方回填、碾壓過程中要保證新填土與原有老土的密實度相匹配,避免路基不均勻沉降。
7 結論
軟土和砂土均為特殊工程性質的巖土,其物理力學性質和成因類型的微變都對道路工程產生較大不良影響,通過對其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并提出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可有效地避免軟土和砂土地質災害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李明,趙星民.安-紫公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防治措施[J].西部探礦工程,2007,185~188.
[2]吳建政.山東全新世濱海軟土與工程地質災害的研究[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5,43~54.
[3]郭富赟,宣世進等.地質災害評估技術研究[J].甘肅科學學報,2003,15(專輯):55~58.
[4]邱組林,繆曉圖.南京地鐵三號線地質環境特征與地質災害防治[J].地質學刊,2008,32(4):279~285.
[5]趙明華,徐學燕.基礎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0.
作者簡介
鄭金秀(1987-),女,山東省泰安市,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地質災害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