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對《品讀》進行了闡述,然后探究了主持藝術以及視聽元素在《品讀》中的具體運用,并對《品讀》的節目結構特征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文學賞析;視聽藝術表達;品讀
1 引言
《品讀》是重慶衛視推出的一檔以視聽藝術為表達手段、對國內外經典文學進行賞析的欄目,《品讀》節目在播出后受到了觀眾的廣泛好評。在網絡信息化時代,人們的生活中充斥著高速、刺激、豐富的文字與影像信息,這給以誦讀經典文學為主題的電視節目的發展帶來了較多不利影響,《品讀》開創性的將視聽表達形式運用到了文學賞析節目中,不僅獲得了較好的節目傳播效果,同時還走出了文學類節目的一條創新實踐之路[1]。
2 《品讀》概述
在《品讀》欄目中,其主要對中外、近代以及當代經典文學作品進行賞析,且極為重視對中國古典詩詞以及近現代散文的賞析。《品讀》最初的節目形式仍然是群眾性的集體朗讀歌舞形式,而在后期節目改革中,加入了主持人的賞析環節,同時還伴有配畫的幕后誦讀形式,這種節目結構有效利用了視聽藝術的表達形式,給節目帶來了更多的藝術魅力。《品讀》在視聽元素的運用中,充分利用了主持人對主持風格的運用、有聲創作、聲音與畫面的藝術性配合,極大的提高了節目的觀賞性以及思想的共融性,是一次較為經典的實踐嘗試。同時,《品讀》與同類電視節目相比也具有節目結構上的優勢,其具有穩定、流暢、簡明的節目結構,為視聽藝術的有效運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條件,從而使得《品讀》這檔欄目能夠在眾多電視節目中脫穎而出。
3 《品讀》中主持藝術與視聽元素的運用分析
對于文學電視節目而言,其面對的是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學層次的文學愛好者,如何引導觀眾更好的融入到節目氛圍中是《品讀》必須要重視的問題,而在后期改編中,節目加入了主持人祝克非進行節目流程的把控,祝克非憑借其具備的深厚的文學功底、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節目確立了怡然、醇厚、親切的節目風格。《品讀》涉及多種文學作品的賞析,而祝克非能夠較好的把控不同作品風格的賞析,同時還能與觀眾達成充分的溝通,其借助自身的閱歷、感悟以及個人魅力,能夠以簡練易懂的語言對作品進行深刻的說明,同時祝克非也充分運用了身體語言與表情語言,從而為觀眾營造出更加生動、和諧的節目氛圍。例如在賞析《出師表》時,祝克非利用自身的情感、姿態、語言以及身體語言,將原本枯燥的文本內容進行了生動的展示,從而為觀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視聽享受,觀眾在主持人的引導下,一步步的融入到節目氛圍之中,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出師表》所具有的獨特文學魅力[2]。
同時,在《品讀》節目中,還充分運用了多種視聽元素,從而為電視節目內容的表達營造出了更加和諧的節目氛圍。在《品讀》的諸多表現元素中,對作品的誦讀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類元素,作為作品賞析類節目,其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誦讀水平將直接影響節目的品質,這一點在《品讀》中有著較好的表現,節目中的誦讀達到了情感充沛、感情流露恰到好處的要求,誦讀與文字已經融為一體,因此能夠為觀眾呈現更具魅力的聽覺體驗。此外,電視視覺畫面也是《品讀》中的一個重要視聽元素,其能夠對文學賞析起到較好的視覺注釋與補充作用,節目通過將文學作品中的內容以畫面的形式進行呈現,不僅提高了節目的觀賞性,同時還能夠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因此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3]。配樂也是《品讀》節目運用的較好的一個視聽元素,配樂的增添能夠增加節目誦讀與畫面的感染力,在節目中制作人將配樂貫穿節目始末,但卻運用的恰到好處,既沒有造成旋律與誦讀、畫面之間的突兀感,也沒有給人以喧賓奪主的感覺,其通過對配樂因素的恰到好處的運用,極大的增加了節目的美感。同時,《品讀》對字幕的處理也是節目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節目制作人在字幕處理上極大的增強了其藝術性,使得字幕能夠與文學內容、畫面有著較高的和諧度,從而也極大的提高了電視畫面的觀賞性與審美度。
4 《品讀》節目結構所具有的特征性分析
隨著節目的不斷完善與改進,《品讀》的節目結構已經逐漸完整與定型,同時還形成了自身的節奏性,這種節目結構的合理性也為《品讀》的成功提供了一定的助力。《品讀》的基本模式為由主持人進行節目的開篇,并闡述作者及其作品的基本信息;同時,配樂、畫面、字幕會伴隨著作品的誦讀一同出現的節目中;主持人的作品的賞析也會穿插在節目之中;畫面中還會為觀眾提供關于作品的外延性知識信息;在節目的三分之二處還會對作品進行一個深刻的解析與總結,從而加深觀眾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品讀》所具有的節目結構,能夠較好的把握節目節奏,從而給觀眾帶來一次完整、具有節奏性的視聽體驗。節目結構的定型化能夠幫助節目獲得固定的觀眾群,同時還能夠幫助觀眾建立起對節目的合理想象與預期,因此對于觀眾更好的接受節目內容能夠提供一定的幫助[4]。雖然《品讀》節目在結構上存在一定的模式,但其卻在細節上存在諸多變化,并根據賞析作品的不同對視聽元素進行多元化的運用,并根據文學作品風格的差異制作與之相符的配樂、畫面以及有聲誦讀,從而使每期節目在基本模式之上還具有自身的特點,使得《品讀》的每一期節目都能夠具有不同的風格特色,因此也就能夠始終給觀眾帶來新鮮、獨特的節目體驗。
5 結論
文學是人們精神文化的結晶,是人們運用語言描繪出的對生活與世界的美好憧憬與深刻思考,而文學賞析則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刻的理解作者的創作思想,對于人們精神生活的豐富具有重要意義。《品讀》充分利用視聽藝術表達形式,給人們帶來了文學與視聽藝術的融合性體驗,更好的幫助人們感受到了文學的獨特魅力,是一次文學賞析類電視節目的重要實踐。
參考文獻
[1]高小健. 視聽形式化敘事與審美——談影視藝術的視聽空間造型設計[J]. 美術觀察,2012,02:15-17.
[2]高子如. 《品讀》:文學賞析的視聽藝術表達[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04:100-101.
[3]馬海艷. 英美經典文學作品的鑒賞與閱讀審美分析[J]. 出版廣角,2015,15:112-113.
[4]郭靜. 論語言文學藝術向視聽藝術的轉化——以電影《活著》為例[J]. 電影評介,2015,20:54-56.
作者簡介
高建瑤(1996-),女,遼寧省燈塔市,本科在讀,學生,研究方向: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