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昆+李霓
摘 要:在現代社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需要有更具宣傳力和影響力的傳媒渠道來獲得保護和發展。山東魯西北剪紙藝術作為山東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典型代表,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大眾傳媒傳播山東魯西北剪紙情況的分析,一方面研究大眾傳媒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分析大眾傳媒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功能缺失及存在的弊端問題,并嘗試為今后大眾傳媒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提出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傳媒;非遺;影響;山東魯西北剪紙藝術
1 山東魯西北剪紙藝術是國家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東魯西北剪紙,是流傳在山東聊城區域民間的漢族傳統工藝品,其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廣泛流行,當時還出現了以此為生的剪紙藝人,而且技藝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雖然,山東茌平剪紙早已列入山東省級非遺項目,但是在民間傳承至今的魯西北剪紙早已跨越茌平縣域,流傳范圍更為寬廣,主要以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東阿縣、冠縣、陽谷縣和茌平縣等周邊鄉鎮的手工剪紙最為出名。
2 大眾傳媒對山東魯西北剪紙藝術傳播的積極作用
現代化的傳播方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機遇。大眾傳媒的傳播是指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它主要依賴報紙、雜志、圖書、廣播、電視、電影、互聯網以及手機短信等大眾媒介來完成社會功能的實現。因此,大眾傳媒就是以電視、電影、廣播、報刊和書籍等以技術或組織特征為標志的傳播手段或者向大眾的信息傳遞。由于高科技的運用,大眾傳媒以其自身的特性、空間和時間優勢,在傳承社會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大眾媒介視域下剪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民族價值觀的強化與確認
剪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歷經千、百年而不中斷,在于它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認同性,民族文化始終是該民族的“根”與“源”。大眾媒介積極推動了剪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為剪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起到了有效的宣傳作用。上個世紀,全國只知道山東茌平剪紙有名,現在其他區縣的剪紙藝術,通過大眾媒介也得到更廣泛的宣傳和展現,進一步加強了對于各自所屬地域的文化價值認同,弘揚和傳播了民族剪紙類精神,豐富了剪紙類非遺的文化內涵,對提高剪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社會的的知名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2 保障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
文化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種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就表現為人類各族群和各社會特征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剪紙類非物質文化是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傳播的過程。
2.3 借助傳媒數字化保護非遺
新科技與傳統的技藝相結合,為山東魯西剪紙藝術的創新和展現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這些大眾媒體傳播以文字、錄音、錄像等各種數字化方式,盡可能地客觀記錄和立體展現魯西北剪紙各種圖案內容,通過電視、網絡、手機等多媒體播出,將圖像、聲音、文字、色彩等多種符號的綜合傳播,調動音、光、色、電、圖等多種元素,形聲并茂、音畫并見、視聽結合、有情有境,使更多的剪紙愛好者和大眾耳目一新。在這種媒體信息的傳遞方面,擺脫了原來空間上的偏狹性,使得未在場的人們也能夠獲得身臨其境的強烈感受。
2.4 擴大受眾和延長傳承
大眾傳播媒介都擁有廣大的受眾,具備任何其他傳播方式都不能達到的影響面。湯普森曾經指出,由于技術媒體的配置,把社會互動與實際地點分開,從而導致人們即使不在共同的時空背景下也可以互動。因此,大眾媒介傳播以擴大受眾為目標。其所針對的對象分布范圍廣,散布在社會各個領域和行業以及地區。報紙雜志追求擴大購買者的數量,電視追求高收視率,網絡謀求高點擊率。無論是傳播影響的行業跨度還是地區跨度,都是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所無可比擬的。
3 大眾傳媒對山東魯西北剪紙藝術傳播的消極沖擊作用
在今天大眾傳媒話語權的籠罩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愈來愈呈現出簡單、趨同和變異的趨勢。從剪紙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看,近年傳媒在剪紙藝術的傳承傳播來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3.1 大眾傳媒影響眾多剪紙愛好和學習者,導致剪紙圖案同質化傾向
從剪紙藝術的豐富性來講,在不同的地區,由于地理、風俗、族群、歷史、人文的差異,最終決定了某一地區剪紙的風格,而在風格各異的外形之內,不同地區的不同剪紙符號又反映了豐富多彩的、不同的象征內涵。同樣反映的均是天、地、日、月、動物、植物等對象,但剪紙風格所表現的差異性也相當普遍。
3.2 大眾傳媒傳播快餐文化和娛樂文化,導致剪紙藝術的生存環境愈顯窘迫
大眾傳媒主要以報紙、雜志、書籍等機械印刷媒介和廣播、電影、電視、網絡等電子媒介為主要傳播媒介,這些媒介的傳播的信息量比以往文字媒介大得多,而且傳播的速度也快的多。這些大眾媒介成批的制作和傳輸,巨量信息作用于大量受眾,是任何人都無法躲避的。尤其是年輕人,他們的知識和信息絕大多數是通過大眾傳媒獲得,日積月累,這些信息就在他們頭腦中構造出外部世界的影像,這些影像盡管是間接的,卻是這代人世界觀、人生觀生長的基本土壤。
3.3 媒體碎片化傳播非遺信息,會導致非遺的不正常消亡
從本質上講,剪紙作為一種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地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具有穩定的日常性和傳承性,并與傳承人群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不管是剪的喜鵲圖案,還是剪的梅花,總會傳達一方人的觀念、知識、技能、行為方式。但大眾傳媒在進行報道時,往往是那些對主流話語而言“新”、“奇”、“怪”的部分受到大眾媒體的關注,并通過夸張的描述、醒目的標題等手段對這些部分予以放大。而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卻在傳媒報道的過程中被忽略。
作者簡介
劉昆(1977-),男,漢族,山東聊城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博士,聊城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所長,聊城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藝術學。
李霓(1977-),女,山東日照市文化館,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