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曙光
摘 要:如何使新聞的內容新鮮、形式新穎、語言清新、底蘊深厚,不僅是新聞服從和服務于社會的需要,同時也是受眾對新聞的要求。所以,新聞工作者,我們企業的專兼職通訊員在著手采集每一篇稿件時,就要以堅忍不拔的精神去探索新的角度,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新聞稿件或者說是新聞作品具有新聞價值,被新聞媒體所采用。那么,什么是新聞角度呢?怎樣才能選準最佳新聞寫作角度呢?這是搞好新聞宣傳首先必須弄清楚的問題。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關鍵詞:新聞角度;報道寫作
1 找準角度
選擇新聞角度的目的,就是要把事實的新聞價值更加充分、更加突出地挖掘和顯示出來,更好地起到新聞報道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從新聞寫作的實踐來看,新聞角度一般分為挖掘角度和表現角度,前者以采訪為主,后者則是偏重寫作采集,二者互相關聯,互為補充,進而使角度變得獨特和鮮活起來。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專兼職通訊員要有較強的政治理論水平,善于把握正確的方向。
要善于把握正確的方向就要善于找好新聞的由頭。什么是新聞的由頭呢?顧名思義,由者,緣故也。由頭,用一句通俗的話說,也就是寫作的引子或者理由。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客觀報道。新聞由頭,就是你手中的素材是否值得寫、你寫的事件或人物是否有根據、稿件是否具有新聞價值的基本依據。
新聞由頭是新聞事實中最敏感、最突出、最新鮮的部分,不僅是新聞的基本因素,而且是決定新聞價值的重要因素。新聞由頭有兩性:較強的時效性,引出新聞主題的重要性。新聞由頭有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強調所寫事件或人物的新聞價值。即告訴讀者和聽眾稿件中的事件或者人物為什么現在成了新聞,你報道的這個新聞的來源和獲得的途徑。第二個作用:翻新舊聞,拯救想報道卻過了時效的事件和人物。現實中,我們任何人都不是先知先覺,哪里有新聞,擁有現代傳播技術和龐大采編隊伍的專業媒體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新聞捕捉到手,就別說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了,不可能預知新聞。事實是,許多新聞被我們發現時,它早就成舊聞了;有時,新聞事件是逐漸顯現的,這期間或許還有個過程,當我們發現時,沒準就不可避免地成了“舊聞”,那么,如何讓這些舊聞成為新聞呢?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去找一個讀者想了解的新聞由頭。新聞由頭是使“舊聞”成為新聞的橋梁。
2 挖掘新點
新聞總是與事物的某種變動相聯系的,我們就要有較強的捕捉新聞的能力,新聞事件一經發生,就要緊緊抓住它,以第一時間迅速發播出去。在挖掘內容新上找新聞由頭,除了注意具有典型性的新聞事實以外,還應當注意那些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的新聞事實。抓住這樣的新聞事實進行報道,能夠更多地引起人們的興趣,給人以知識,給人以啟迪。如果新聞已離發生有很長一段時間時,就得下功夫捕捉與之相連的漸變過程中的新情況,采取以“新”帶“舊”,由近及遠的辦法,把舊聞變成新聞。如果能在過時的事件中從內容新上尋找“新聞由頭”,也能夠寫出好的報道來。這就需要我們獨具慧眼,發現已知新聞事實的變動。
在我們在平時的采訪中,時常遇到“遲到”的新聞。就是說,等發現是好新聞時,事實已經發生過一段時間了。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我們可以學習不少老新聞工作者的做法,善于從事實的變動中挖掘“新聞由頭”,這樣不但能把“死”新聞救活,而且還能寫出很好的新聞。從發現事實上的新變動中找新聞由頭,要處理好新變動與舊聞事實之間的關系,即:舊聞確實有值得重新報道的價值;新變動是在舊新聞事實基礎上的變動,它們之間有緊密和必然的聯系,新變動的“新”,應是新聞媒體當前所急需報道的內容。其實,在我們平時的采訪中,只要你處處留心,做有心人,就不難發現隱藏在身邊的新聞,然后,在采訪中多問、多記、多觀察就不難給這個新聞找個發布的由頭。
尋找新聞由頭應注意的問題。現場觀察后寫成的新聞由頭要有新內容。不要把那些與要報道的事實無聯系的事來作為新聞由頭。所謂“了解到”式由頭,就是作者把自己到某個部門、某個單位去了解情況的事作為新聞由頭。幾月幾日了解到與新聞發生的時間無關,因此不能作為新聞五要素的。如果說這種方法值得推廣的話,那么,記者和通訊員無須再緊張了,可以不急不忙,隨便什么時候到什么單位去采訪,都可以寫出“新鮮”的新聞來,甚至還可以寫出“昨日”新聞來。然而,這種方法也不是就不能用。在某件事報道的時機與記者或通訊員去了解這件事的時間相吻合時,是可行的。慎用“截至”式由頭。有的通訊員寫稿時找不到好的新聞由頭,而以寫稿時的時間為準,采用“從某年某月某日截至到某年某月某日”的程式作為新聞由頭。這便是“截至”式由頭。要慎重對待截取的時間。不用“馬虎眼”由頭。凡有“最近、前不久、日前”等“馬虎眼”一類詞兒的導語,均稱“馬虎眼”由頭。用這種“馬虎眼”的詞兒,只能剝弱消息的時效性。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愚弄讀者的做法。因此,我們要堅決擯棄“馬虎眼”的由頭。實踐證明,采訪中只要耐心地尋覓,由頭還是有的。
3 強化意識
新聞寫作的看家本領就是“搶新聞”,而好的新聞,從來離不開好的角度,而好的角度的產生,則有賴于“三個意識”。那“三個意識”呢?一是新聞價值要有“讀者意識”。這似乎是一個順理成章的問題。但是,要把這種“讀者意識”貫徹到采訪、寫作、辦報、辦臺之始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經常的琢磨。二是新聞價值要有創新意識。一篇好的作品,離不開好的角度,而再好的角度,如果觀念陳舊,也會失去它應有的光彩。說到創新,首先要突破“自我”,突破個人占有知識的局限和社會實踐的局限,不斷否定“自我”。這樣在全新的狀態下,才能以最新的視角,選準最新的寫作角度。這就要求我們深入生活,深入實踐,通過知識和經驗大量的積累,激發出新的創意,實現新的角度。應當不斷突破陳舊的思維定勢,用政治家的頭腦,科學家的嚴謹,新聞記者的敏銳,突破思維上的局限性,克服過去那種高唱“四季歌”的模式化報道思維,變指令報道為循循善誘的報道;改單純經營性報道,為經營者與授眾的雙重報道,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時代,達到求新、求活、求好的目的。三是實現新聞價值要有“精品意識”。角度確定以后,要實現它的新聞價值,“精品意識”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形式和內容是一對矛盾,它們既是對立的,又統一的。一篇文章,一個節目,光有好的角度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好的內容,要以“生花之筆”加以潤色,使讀者從一篇好的新聞作品中除了得到信息,還能獲得一種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