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剪紙動畫就是在動畫藝術基礎上的探索與發展。本文以傣族剪紙動畫片為例子,探索在互聯網時代下,傳統剪紙藝術如何繼承傳統文化之精髓,采用現代化技術,實現創新與發展。
1 回顧剪紙動畫片的發展歷程
所謂剪紙動畫片,就是在動畫設計與民間剪紙藝術互相融合的藝術表現形式。剪紙動畫片,是在繼承民間剪紙藝術和皮影戲基礎上發展的動畫藝術,具有濃厚的藝術風格和民族特色。如《草原上的童話》、《快樂的買買提》、《八仙與跳蚤》等剪紙動畫片,在上個世紀已經家喻戶曉,共同陪伴著幾代人的成長,在國家上獲得優異的榮耀,在世界舞臺上大放光芒。
2 剪紙動畫片發展之現狀和特征
剪紙動畫片是對年畫、剪紙、壁畫、皮影戲等藝術風格的汲取所發展來的動畫藝術,比較注重色彩和線條美之間的搭配,具有裝飾畫之特征。剪紙動畫片的故事題材,多半來自于故事和民間傳說。
剪紙動畫片的通常制作方法,一般是使用小黏粒或者細銅線去聯結剪紙動物(人物)的關節處,然后把它們放置在攝影機面前,進行逐格拍攝。其中,個別比較靈活的片段和動作,拍攝方法是傳統的動畫片動畫制作方法。與傳統動畫片相比,剪紙動畫片的攝影成本比較低,缺點是人物的轉身、表情變化、轉面缺乏靈活自如性,動作變化受到限制。剪紙動畫片耗費的成本高、工藝復雜、效率低,與快節奏的工業時代是格格不入的。這導致剪紙動畫在電腦技術和3D動漫雙重沖擊下,發展緩慢。
筆者主張,在所有動畫形式中,剪紙動畫片都是具有優勢的。剪紙具有強烈的民族特征,有著獨具特色的色彩風格、造型特點、材料語言等。剪紙動畫的存在,是發揚光大民間剪紙藝術;再加上動畫本身藝術語言的新特征,能讓觀賞者獲得視覺的新享受。所以,剪紙動畫之發展,能加深傳統動畫設計的文化底蘊,讓民族文化具有國際上的競爭實力。
3 傣族剪紙的創新運用——剪紙動畫片
在2016年4月,在云南德宏縣,一部由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策劃,長達8分17秒,由傣族剪紙非遺傳承人樊涌及其團隊歷時一年設計,以傣族潑水節傳說為題材的剪紙動畫片在云南德宏問世!它就是——《圣域魔火——傣族潑水節的傳說》。
這動畫片是世界第一部傣族剪紙藝術動畫片。據歷史考證,傣族剪紙一共有一千五百多的發展歷程了。傣族剪紙藝術的發展,來源于古代傣族原始宗教祭祀儀式所用的紙幡。在當今,剪紙藝術已廣泛應用在傣族人們的節日、婚慶、賧佛、喪葬等各個領域之中。傣族剪紙藝術的發展,受著中原地區漢文化,以及泰國、緬甸、印度等東南亞國家文化之影響,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凝聚獨特的民族風格。現在,人們只要走進傣族的佛寺里面,到處可以看見五彩斑斕、風格多樣的剪紙;內容大多數是傣族居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金塔、孔雀、花、蟲、魚、鳥、奘房、菩提樹、大象等圖形;造型上生動傳神、別致精美,傳達傣族人民對真、善、美的信念追求,以及對生命的敬仰。
在傣族動畫片《圣域魔火——傣族潑水節的傳說》中,直接體現了傣族的剪紙藝術文化。在動畫片的開頭,就是傣文和傣語之介紹。在故事情節講述方面,是采用漢語的。講述的有一個惡貫滿盈的魔王,掠奪了傣族一個富饒美麗的寨子,并且霸占七位漂亮的姑娘,這七個姑娘不甘心被魔王凌辱,一心想著如何把魔王殺死。在一個夜晚,最小年紀姑娘婻粽布就有了一計謀,用酒灌醉魔王。在酒醉的下,魔王向婻粽布無意也透露了弱點——自己的頭發勒住自己的脖子!聰明的婻粽布就趁魔王不留意的時候,拔下他紅頭發的一根,然后勒住脖子。之后,魔王的頭掉下來的時候,卻變為一團滾滾燃燒的火球。當火球滾到之處,燃起了熊熊大火,把竹樓都給燒毀了,田里的莊稼也就被燒焦了。為了挽救一切,婻粽布不顧個人安危,抱著魔王的頭,自己卻被火燒著了;其他六位姑娘見如此,急忙向婻粽布的身上潑水,火終于被撲滅了。沒有了魔王和火,傣族的鄉親們又重新安居樂業。潑水這個風俗,就在傣族流傳下來的。這一個動畫片采用動畫的藝術形式,使民間傳說和傣族剪紙藝術密切結合。
樊涌是這一步剪紙動畫片的主要設計人。在1983年,他就開始了剪紙創作藝術工作。在多年創作實踐生涯中,他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剪紙藝術風格。剪紙作品先后獲得國家級、國際大獎,并獲得傣族非文化遺產——剪紙藝術傳承人的榮譽稱號。德宏的風土人情,給予樊涌創作上源源不斷的激情和靈感。他一直懷著回報家鄉之心,用剪紙藝術來謳歌家鄉的風俗文化。
《圣域魔火——傣族潑水節的傳說》在創作上,講究新技術、新思路,極大突破了以往傳統的剪紙藝術觀念,力圖動畫和傣族剪紙藝術之互相結合。當觀眾在欣賞這一部杰出的動畫片時候,也深切領略了傣族民間剪紙藝術的魅力。在題材選擇方面,是傣族古老具有神話色彩的故事傳說。在動畫劇情中,吸收了傣族剪紙藝術的精華元素。在視覺上,講究平面為主,在處理線條上,講究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在藝術家的剪刀之下,通過點、線、面之結合,以及畫面中節奏、對稱、疏密、均衡等審美要素結構,把剪紙變為鮮活無比。在刻畫人物角色形象方面,采用陽刻、陰刻等互相結合的手法,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在剪紙中,人物形象傳神夸張、輪廓分明,人物動作變為順暢和柔軟,采用多層勁舞互相移動的拍攝手段處理背景。通過畫面的動靜與虛實互相結合,把傣族的風土人情、田園風光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這一部剪紙動畫片的杰出,出了畫面之外,配音也是恰到好處。在劇情中,音樂聲調的變化,營造出舒緩、沉悶、緊張、悲傷、歡快的情境,令觀眾獲得身歷其境的享受。
4 剪紙動畫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
在1961年,萬古蟾拍攝了《人參娃娃》,并獲得民主德國第四屆萊比錫國際短片和記錄片電影節“榮譽獎”。這足以證明剪紙動畫片在世界受歡迎的程度。
我國動畫正處于興盛的發展階段,中國的剪紙動畫卻沒有興盛。筆者認為,這種情況沒有找到一條真正適合剪紙藝術發展的道路。推動剪紙動畫繁榮興盛并走向國際,這是新一代剪紙動畫藝術家應承擔責任。為此,廣大剪紙藝術工作者,應該從觀眾的審美、新的視覺語言、設計美學、技術等多角度出發,充分挖掘剪紙動畫的表現力,用現代語言去演繹傳統剪紙藝術。如用現代技術,FLASH及三維軟件的應用等現代技術加以表現傳統的剪紙動畫片,使其符合現代人們的審美趨向。相信在藝術家的努力下,集文化、藝術、技術集于一身的中國剪紙動漫,發展前景是光明的。
剪紙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體現,在二十一世紀互聯網時代,采用現代化的原素發展民間剪紙藝術,這是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之必然。
參考文獻
[1]朱熙;;藝術設計中的功能主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11期
[2]王子眉;;淺談剪紙藝術的表現手法和裝飾審美特征[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11期
作者簡介
蚌小云(1985-),女,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人,主要研究方向為美術史論,從事助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