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托馬斯的《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書中的公民參與的技術方法進行分析并與我國現狀進行比較。
關鍵詞:公民參與;技術方法;我國現狀
讀完約翰·克萊頓·托馬斯的《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使我受益匪淺。本書的核心在于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公民參與的完整的決策模型:引入七個問題、判斷并找到與之對應的合適的公共參與的程度;在確定了公共參與的程度之后,在七種相關的參與技術中做出選擇。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托馬斯關于公民參與技術的分析,并由此想到了我國公民參與中的技術方法的現狀。下面我將就這七種參與方法一一解釋并對我國現狀加以對比。
1 關鍵公眾接觸法
這種技術需要管理者向公眾的一小部分個體,通常是有組織團體的領導人提出問題,就特定的政策問題表達其觀點。顯然,這種方法合適于相關公民形成的一個或幾個主要的公民團體。采用這種方法有助于高質量信息的產生,且不需要任何的正式規劃或專業技術,也不需要向關鍵接觸者分享影響權。
我國主要的公民組織以基層社區委員會或村委會為主,但無論是村委會、居委會還是社團組織的改革都無法擺脫政府的影子,它們對政府的依賴性大,獨立性弱,尚不能充分發揮其公民參與載體的作用,但它仍然是對公民權力發展的良好培育過程。另外,即使確定了相關組織,對于組織中的關鍵人物是否具有權威性,是否能夠代表更大范圍的公共利益我們也無從得知。
2 公民發起的接觸法
在這種途徑中,公民自發地與政府管理機構聯系,要求某項服務,表達對某項服務或機構的不滿,或提出其他的一些要求和意見。這種方法在評估公民對現存公共服務狀況反映的強烈程度方面作用最大。這種方法反映著較大范圍的公眾意見且成本較低。
我國公民主要通過政府開設的來信來訪、領導接待日來進行自發的接觸,對政府的工作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目前在民意表達制度方面缺乏明確的規定,造成大量非理性的公民參與事件,如聚眾鬧事等。還有,由于信息搜集的成本及尚待提高的信息透明度,使得公民很難獲得必需的信息資源來進行對政府的接觸,而且一般情況下,能夠主動發起接觸的主要限定在中等及高等收入人群,并不能反映大多數人的意見。
3 公民調查
在某一問題上,如果管理者對于公眾持有的觀點不能確定,或者針對此問題的行動方案選擇被明確界定了,亦或是圍繞著問題存在由許多個有組織的團體和無組織的團體構成的復雜的公眾,這些情況下適合使用公民調查法。它具有向較多人口征詢意見的潛力,能夠提供比較完備的公眾意見和感受趨向的信息。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民意調查成為了較為有效的、適合我國國情的參與形式。一般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包括紙質問卷及網絡問卷,但我國的民意調查機構發展的還不夠完善。近些年來,網絡問卷的方式相當流行,這種方式為公民參與提供了快捷的方式,提高了參與度,但公民調查的方式仍舊是一種呆板的方式,而且部分公民的責任感不強,對調查問卷草草了事,就算針對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但這些意見傾向卻不能充分顯示他們對問題的感情強弱度。另外,相關政府也應對調查結果充分重視,否則任何形式的調查也只能流于形式。
4 新的通信技術
通信技術的革命性變革為公共管理者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方法,使得政策制定者和公共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從公民那里獲得信息,同時不必分享其決策影響力。
近些年來我國關于利用新的通信技術而進行的公民參與主要以微博問政為代表。在2010年兩會期間,參政議政的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使用微博與網民就某一個議題進行互動交流,最終形成合意提交大會審議,成為微博問政的典型表現。微博因為其涉及面廣、參與者眾、現場感互動性強、信息發布迅速的優點成為時下我國最流行參與方式,但網絡發展的數字鴻溝,客觀上制約了網絡輿情反映民意的充分性和全面性,這在以白領、學生及媒體人為集中使用群體的微博中體現更為明顯,使得一些被排斥在關注視線之外的社會弱勢群體的問題得不到關注。但一些地方政府機關對于網絡留言的重視程度不夠,處理不及時不認真,造成了網民對于網絡問政的不信任。所以我國政府面臨的是解決網絡問政機制問題,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以及增強微博用戶的道德自律意識。
5 公民會議
當被告知要讓公民參與政策制定,管理者的第一反應就是舉行公民聽證會或公民會議。顯然,在公共管理者希望和公民進行交換信息時,或者在部分相關公眾未組織起來的情況下,公民會議能極好的發揮作用,產生出具有代表性的公民意見。
近些年我國的聽證會、民主懇談會等發展迅速,例如,各地在電費調價、出租車調價等公共事務管理中的具體問題,通過舉辦聽證會的形式,從社會中征集到了很多解決方案,使政府部門能夠更加全面的掌握相關信息,從而使行政行為取得良好的結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相關的公民參與機制問題上仍存在較大漏洞。公共管理機構的官員可能要么草率地處理公民會議提出的意見,要么完全忽視聽證會中公民表達的意見。另外,參加公民會議的人是否具有代表性也不能得到確定,就算與會者的構成本身具有代表性,但其表達的言論未必有代表性。
6 咨詢委員會
咨詢委員會由利益集團的代表組成,其中包括商業組織、勞工組織、公共管理機構官員以及公民組織。在政策問題的相關公眾至少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織團體及未組織化的公眾時,或者當管理者希望在重大問題上與公眾分享一定的決策權力時,咨詢委員會是一個合適的選擇。因為在某個政策問題決策存在著多個利益相關團體時,相比其他方法而言,咨詢委員會能夠更快地做出決策,而且獲得咨詢委員參與資格的成員會站在更廣大的團體利益上考慮問題,所以咨詢委員會更能獲得公民的接受。
在我國,咨詢委員會發展的還很不成熟,我國利益集團組織化程度低,難以形成“合力”,即在公民參與主體為了特定的目標和公共利益形成一個參與整體,并通過有效的方式表達公民意愿和訴求的過程中,組織化形式難以形成。另外,咨詢委員會的成員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意也是我們應該予以重視的問題。
7 斡旋調解
斡旋調解技術就是借助于不為任何利益團體效勞的第三方,通常是職業斡旋調解人員,通過各方的利益調節的方式尋求爭議的解決之道。斡旋調解常常在爭議陷入僵局之后進行,而且爭議對立雙方勢均力敵、都有和解的意愿。與此同時,在斡旋調解中,對立的各方的代言人都必須擁有一定的權力對做出解決爭議的決策。使用這種形式有助于提高公民達成一致的可能性,其獲得的問題解決方案的質量也很高,它還能夠促使最終協定方案的執行。但在我國斡旋調解手段還沒有大規模發展起來。
在中國的行政體系中,公民參與政治活動和社會管理的主要途徑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但其代表作用還需加強。目前我國民眾有事第一反應都是直接找政府找領導,或通過上訪等渠道解決,甚至大部分民眾連當地社區的人大代表是誰都不清楚,所以這就需要對公民參與從法律上賦予效力,從機制上保障運行,及時有效地消除人民群眾與人大代表之間的隔閡。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以及公民素質的提高,促進了公民參政的意識與參政積極性,而如何在太多的公民參與和太少的公民參與之間找到一個適宜點,是公民參與面臨的最大挑戰,而本書正是給個問題提供了正確的思路,使公民參與的運用為市政管理與決策增添活力。
參考文獻
[1] 約翰·克萊頓·托馬斯.《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
作者簡介
史方方(1991-),女,河南省開封市,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行政管理專業,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