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媛
摘 要:北京市政府一直在推動社區工作專業化進程,這一手段提升了社區工作的服務質量。但社區工作專業化的推進,對于社區中“非社工背景”的工作者造成了諸多困難和苦惱。針對這一情況,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對五名“非社工背景”社區工作者進行訪談,以其在社區工作專業化過程中遇到的困境為主題進行研究,并針對研究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社區工作者;工作困境;社區工作專業化
近年來,在北京市政府的推行下,社區工作者群體已朝專業化方向發展。但在社區工作者群體中,還存在大量的、未接受過社會工作專業培訓的工作者。這些“非社工背景”的社區工作者因沒有接受過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所以對社會工作的相關知識、技能了解較少。同時,這一群體對于自己原有服務、工作方式的習慣,也使其很難接受并掌握專業化的社會工作理論知識和方法、技巧。在加上一些其他因素,導致“非社工背景”的社區工作者在專業化的轉變過程中陷入一定的困境。基于此背景,筆者通過對五名“非社工背景”社區工作者的訪談,總結并歸納導致“非社工背景”社區工作者專業化的困境的因素,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1 “非社工背景”社區工作者界定
專業化的社區工作者是指能夠運用專業知識,以社區和社區居民作為工作對象,組織社區居民廣泛參與,協調利用社區資源,預防和解決社區問題,增強社區的自治水平和管理水平,增進社區福利,促進社區的全面發展和進步1。而在我國,社區工作者是指在社區黨組織、社區服務站以及社區居委會專職從事社區管理和服務的,和街道或鄉鎮簽訂服務協議的工作人員2。從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目前社區工作者的概念是指工作在社區的黨組織、社區服務站及社區居委會中的工作人員,并未對工作者是否接受過社工專業培訓等條件提出要求。這就導致目前社區工作者中有部分工作者在就職前既沒有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也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專業教育。在本研究中,筆者將就職前未接受過社會工作專業相關服務、理論等知識培訓的且在社區居委會、服務站以及黨委工作的工作者界定為“非社工背景”社區工作者。
2 北京市社區工作者專業化背景
為了推進社區建設,使社區工作更加專業化,讓社區工作者更加職業化,2002年8月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社區專職工作者管理意見》,明確提出社區工作者必須具備社工專業理論和方法,并具備一定程度的社工基本能力與技術以及相關的知識,之后,在2006年北京市政府又推出了《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以及《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兩項法規,以推進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進程3。不僅如此,北京市政府為了更好的拉動社區工作專業化發展,從2009年開始發動了連續三年的“大學生社工計劃”,向全市范圍內選聘了5000名首都高校應屆畢業生到城市社區工作4。對于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發展大有助益。
3 “非社工背景”社區工作者專業化困境
(一)低效的專業化培訓
通過訪談,筆者了解到目前訪談對象會定期的獲得街道等相關部門提供的專業培訓。但是,部分培訓對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推進效果呈無效或者低效狀況。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1、專業培訓方式單一、缺乏實踐性和趣味性
訪談對象提出,目前接觸到的社會工作專業培訓大部分以講授型的授課方式為主,這樣的授課方式加之部分培訓老師講課過程中缺乏溝通、互動、照本宣科,導致培訓十分的枯燥和乏味。對社會工作專業了解較少的“非社工背景”社區工作者中,大部分成員已經長時間脫離了課堂,枯燥的授課方式對他們毫無吸引力,無法給予他們專業上的幫助,同時也浪費了他們的工作時間。另外,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和技巧很難僅通過講授式的方式展現給專業知識的薄弱的“非社工背景”的社區工作者,讓他們通過這種方式了解、掌握并能應用專業知識、技巧的培訓目的和預期效果較難達成。
因此,筆者認為對于“非社工背景”社區工作者來說,多設定參與式的課程可以讓其更加直觀的了解社工專業服務,并形成社工專業服務方法的概念,了解社會工作專業方法、技巧的魅力,更有使用專業技巧的期望。
2、專業培訓內容脫離實際
筆者通過訪談發現,接受訪談的“非社工背景”社區工作者認為社工的專業培訓應該與自身實際的工作相結合的,應教授可以直接在工作中應用的專業技巧和理論。而他們接受到的培訓則大多是給他們灌輸宏觀的、知識體系堆積的培訓內容,不僅很難理解,同時在實際工作中也沒有使用的機會。除此之外,部分專業培訓授課者沒有在社區工作的經歷,對于社區工作者的實際工作內容、困難等情況十分的不了解。這導致在提供培訓時他們無法辨析社區工作者真正需要的知識,使培訓內容脫離實際,無法產生高效的授課效果,也會喪失培訓者的威信,使授課效果大打折扣。
(二)缺乏使用專業服務方法的動力
1、行業規范守則不完善
目前,對于社區工作者的行業規范守則中沒有十分明確的指明社區工作者需要提供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對于“非社工背景”社區工作者來說,缺乏一個具體的、有指導性意見的行業規范或者守則給他們提供引導,明確的告知他們必須使用專業技能或理論提供服務。同時,社區工作者的考核評議中也沒有明確說明社區工作者需要使用專業方法提供服務。這就導致“非社工背景”社區工作者沒有感受到必須要使用專業技巧、方法的壓迫感。因此,“非社工背景”的社區工作者,在提供服務時仍習慣于采取“傳統”的服務方法提供服務。在需要開展服務時仍會將晚會、運動會、組織參觀等形式作為主要的服務方法。對于“非社工背景”社區工作者來說,這樣的服務組織簡單,居民的參與效果較好,能夠較為容易的完成工作“任務”。
因此,“非社工背景”社區工作者更加傾向于使用更加得心應手的“傳統”服務方法,而對于專業的社工服務方法則拋之腦后。
2、專業服務缺乏指導
對于“非社工背景”社區工作者來說,社會工作專業的服務方法是較為新穎的服務方式,與其之前的服務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別。在學習后的應用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專業方法應用不當、與服務對象互動中出現問題、在實施專業服務時產生疑惑等情況發生時。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專業的督導或有經驗的工作者為其提供指導,幫助其進行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服務方法。但在社區工作者的實際工作環境中,基本并沒有相應的指導者可以為他們提供幫助、引導。這樣就導致“非社工背景”社區工作者在應用專業服務方法時產生“我根本就用不了那種(服務方法)”或者“我試過了,可是居民不買賬”的結果,逐漸使這一群體喪失使用專業服務方法的動力。
4 對策及建議
(一)建立相應機制,鼓勵應用專業服務方法
針對“非社工背景”社區工作者仍使用“傳統”工作方法提供服務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建立相應的機制,促進全體社區工作者應用專業的服務方法提供服務。
首先,筆者認為可以建立“強制”機制。所謂“強制”機制是指以工作指標的形式規定每個社區或者具體到每個崗位的工作人員每年必須完成相應數量的、符合標準的專業服務;
其次,筆者認為可以建立激勵機制。所謂的激勵機制是將專業服務數量、質量以及專業研究與晉升機制或者其他獎勵機制進行鏈接。社區工作者完成一定數量的、符合標準的專業化服務以及專業研究,即可獲得晉升機會或者其他物質、精神獎勵。
(二)完善行業規范和倫理守則
完善社會工作行業規范以及倫理守則是專業化發展的必備前提,也能對社區工作者的工作產生極大的幫助,因此,盡快完善社區工作者行業規范和倫理守則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可以對社區工作者形成約束。通過完善行業規范和倫理守則的內容,使社區工作者明確工作時必須有的以及工作時禁止有的行為,使社區工作者提供的服務更加的規范、合理、高質量;
第二、可以對社區工作者提供引導。因為有了行業規范和倫理守則,社區工作者的所有行為都有所依據,使社區工作者可以在行業規范和倫理守則的允許下,最大限度的自由化開展服務;
第三、可以為社區工作者提供保障。在社區工作者符合行業規范和倫理守則的前提下,提供服務時被居民無理指責或投訴,則社區工作者可以通過明確的行業規范和倫理守則為依據進行解釋,保障合格的社區工作者的合法權益。
(三)提供符合需求的專業培訓
首先,增加專業培訓中參與式培訓的比例。讓“非社工背景”社區工作者通過參與式培訓,更加直觀、清晰的了解專業服務的理論和服務方式,提升學習效果;
其次,增加有社區工作相關經驗的授課者比例。有社區工作相關經驗的授課者講述的內容更加的充實、實用性較高,因此可以為社區工作者提供更加切合自身工作內容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服務方法、技巧;
最后,建立授課者評估機制。由參與培訓的社區工作者在培訓后對授課者進行評估,通過評估結果可以綜合考量授課者的授課方式、授課內容等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可以判定授課者是否適合繼續為社區工作者提供培訓。
參考文獻
[1]向征.目前我國社區工作者隊伍的現狀調查[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 2009,17.
[2]北京市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試行)(京辦發[2008]20號)[Z].2008.
[3]鐘杰.貴陽市A社區社區工作者專業化建設的困境研究[D].貴州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5,1.
[4]王吉.專業社區工作者的發展困境[D].中國社會科學院碩士畢業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