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企業污染排放造成的。針對這一問題,我國采取了排污許可制度,希望對企業排污有所控制。在本文中,筆者將簡單敘述排污許可制度,并闡述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環境污染、排污許可制度
1 什么是排污許可制度
排污許可制度是指,由國家規定的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排污企業的申請,經過依法審查,允許其按照排污許可證所載明的排污種類、濃度、數量、排放時間、排放路線等要求排放污染物,對排污企業的排污行為進行有效約束的管理制度。[1]
1.1 水污染排污許可制度
排污許可制度不是一個新的制度,而是經過了多年發展的環境制度。我國的排污許可制度始于上世紀80年代,從水污染排污許可開始做起。1988年3月原國家環保總局發布的《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行辦法》是我國水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的主要依據,成為相關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的制定樣本……2000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新的《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同時廢止了1989年的實施細則。2008年2月,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的《水污染防治法》修訂案。新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條規定:國家實行排污許可制度。[2]
1.2 大氣污染排污許可制度
1987年5月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和1991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都沒有規定大氣排污物排放許可制度。當時很多人認為大氣污染“風一吹污染物都吹走了”。但是隨著大氣污染日益嚴重,尤其是霧霾問題漸漸成為威脅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嚴重問題之一之后,大氣污染的威脅也逐漸得到重視。2000年4月,由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修訂通過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正式確立了大氣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
1.3 其他立法上排污許可制度
水污染與大氣污染是環境污染最重要的核心,也是治理環境污染主要的方向。但是在其他方面,也多多少少存在著影響環境問題的污染源,也同樣需要排污許可制度。如:2005年12月3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其中第二十一條規定:“要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將總量控制指標逐級分解到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并落實到排污單位。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禁止無證或超總量排污。”2014年4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修訂通過的《環境保護法》,正式建立了污染物排放的綜合性許可制度。
綜上所述,我國的排污許可可以概括為兩類,“一類是與總量控制掛鉤的排污許可;另一類是針對一般污染物的,不與總量控制掛鉤的排污許可,如水污染防治法規定的工業廢水、醫療污水排放許可。”[3]排污許可的管理主體頁包括兩類,一是水污染防治法及實施細則規定的地方環保部門,二是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的地方人民政府。
2 排污許可制度的不足
排污許可制度最早產生于8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對我國環境治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排污許可制度也存在著不足之處,筆者認為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些不足并加以改正,排污許可制度才能更好地為我國環境防治工作作出更多的貢獻。
2.1 重視程度不足
在實踐過程中,由于進行污染物申報的企業只有30%左右獲得排污許可證,使得排污許可制度“名存實亡”,處于很尷尬的地位。有些地區只是象征性地發放幾十份排污許可證,有些地區甚至從未發放過排污許可證。監察機關很難一一把握,這就為不法企業提供了肆意排放污染的“溫床”。“由于目標的變化或計劃的修改,指標也常常變化,而且排污指標的下達往往滯后,行政機關的發證工作常常銜接不上。執法機構對許可證實施情況缺乏經常有效的監督,無證排污和超證排污現象難以及時糾正”[4]。
重視程度不足就要求監管機關加強監管強度、增加監管效率,使得不法企業不得不通過改善自身,控制污染物排放。同時國家或者政府需要制定長期穩定的排污指標,使得企業提前做好污染物處理的準備。不會因為排污指標不確定,而“不知所措”。最重要的是各地區要正確看待環境問題,杜絕地方保護主義,重視環境問題,不能只注重經濟利益,不顧及環境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2 公眾參與不足
作為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最為重要的是在民眾層面得到支持和監督。所以公眾參與對于任何法律制度都是必不可少的,排污許可制度也同樣如此。政府部門和企業顧慮信息公開會造成居民恐慌,從而增加自己的壓力;而在發證中勉強舉行的公開聽證會也沒有什么實質意義,因為參加者鮮有專業人士,且代表性、公信力都成為問題。所以,排污許可的公眾參與制度目前依然是紙上談兵,公共利益保護機制尚未建立起來。
因為排污許可制度不僅僅是法律意義上的環境制度,它本身還帶有很濃重的技術色彩。所以不僅需要法律方面的專業人士,其技術方面的專業人士的意見也尤為重要。再者,因為監管機關畢竟數量、人手有限,很難真正做到對每個企業都可以進行從頭到尾的監管。而公眾參與就可以很好地解決監管部門人員不足的缺陷。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管力量,不僅可以節省成本,又可以增強監管,使得不法企業不敢“投機取巧”。
2.3 認識上的不足
第一是片面的認為排污許可證是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或行政執法的手段,將其內涵狹隘地定為排放注冊證或罰款證; 第二是認為排污許可證只需要有權威的立法即可,忽視其發揮作用的制度及現有經濟技術條件。[5]
與此同時,筆者認為還應明確環保部門在排污許可制度實施中的職能定位。還要擴大排污許可制度適用范圍。因此,排污許可證的管理對象應當是排放廢水、廢氣污染物以及在工業生產和商業經營中產生噪聲污染和產生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的排污者。新《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五條也規定:“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國務院也應盡快制定《排污許可證條例》,就大氣和水污染物等排污許可事項作出全面規定,以保證排污許可制度的依法實施。還要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告,并舉行聽證。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就審查和頒發排污許可證的情況予以公告,并定期將嚴重排污者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向社會公布,接受公眾監督。
3 總結
隨著這幾年我國經濟迅速發展,我國企業數量急速增加。其中不乏排污企業,這些企業雖然為我國的經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與此同時,這些排污企業也是我國環境污染破壞的主要原因。面對這些環境問題,排污許可制度無疑是解決這些環境問題的“利刃”。因為排污許可制度的存在,企業在面對排放污染時,必然會有所警覺。可是不可否認的是,排污許可制度還存在著不足之處,比如專項法律的缺失、重視程度不足、公眾參與不充分、監管不力等,這些有立法層面的原因,也有相關部門的原因。作為控制污染排放的主要環境制度,排污許可制度的不足必須得到控制,否則排污許可制度就無法百分之百地發揮自己的作用,就無法更好地遏制污染排放,就沒辦法更好地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排污許可制度的不足必須得到充分的認識,必須即使盡快得到解決。同時除了在立法方面,企業與民眾也要充分了解排污許可制度,做到企業自身自覺遵守相關規定,民眾自覺參與監督,一起為我國的環境問題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孫佑海,《排污許可制度:立法回顧、問題分析與方案建議》,環境影響評價,2016年3月,38(2),1-5頁
[2][3][4]孫佑海,《如何完善落實排污許可制度》,環境保護,2014年,42(14),7-21頁。
[5]于慶江、高艾,《現行排污許可制度的分析及幾點完善措施》,環境科學與管理,2014年12月,39(12),29-33頁
作者簡介
王悅(1992-),女,漢族,陜西省寶雞市,法學碩士,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文學院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專業,研究方向:資源保護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