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群
摘 要:目前,我國進入了改革的深水區,經濟發展面臨下行風險,長期快速發展中積累的社會矛盾凸顯,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其中包括社會整體信任度下降、政府信用缺失較為嚴重這一嚴峻問題。本文探討的主要是地方政府信用問題的反思與重塑,希望對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地方政府;信用問題;反思
政府信用是社會公眾對政府踐行承諾的意愿和能力的綜合評價。政府信用的主體是政府,對政府自身而言,政府信用就是指政府作為公共規則的制定者和公共權力的執行者,信守規則、兌現承諾和履行契約。對作為客體的民眾、社會組織而言,政府信用是民眾或社會組織對政府信用記錄的一種主觀評價或判斷,這種判斷來自于民眾、社會組織與政府雙向互動的結果。一旦政府信用缺失勢必會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下面就我國地方政府信用問題進行分析,以供參考和借鑒。
一、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現
(一)政府意識方面的信用缺失
首先,政府官員政績觀扭曲。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出于個人的政治功利性或虛榮心,不顧群眾實際需要和當地現實情況,利用手中的權力搞一些勞民傷財、浮華無效卻能為自己標榜政績的工程,甚至把政績工程當作行政活動的主要任務,這是一種扭曲了的政績觀。這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損害了政府形象。其次,虛假行政現象嚴重。一是數字虛假。即故意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和數據提高,摻入水分,玩數字游戲,造成了“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怪現象。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好大喜功,為顯示自己的政績以少報多,以低報高;三是虛報瞞報。一些地方政府在社會負面事件出現后,為保護自身利益和形象,采取掩蓋真相、虛報瞞報的做法,欺騙廣大人民群眾。
(二)政府行為方面的信用缺失
首先,政府行為缺乏透明度和公開性。許多政府在信息公開時存在不公開、假公開和半公開現象,不公開也就是政府把信息看作是自身掌握的一種權利,愿意公開時才公開,如在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封鎖消息,掩蓋事實;假公開即公布虛假信息,欺騙群眾;半公開即只報喜不報憂,只公開愿意讓群眾知道的信息,而掩蓋對自身不利的信息,這些行為都嚴重傷害了群眾的知情權。其次,行政不作為現象嚴重。地方政府不積極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不積極為公眾謀福利:有些政府部門對犯罪行為、火災水災、流行性疾病等安全隱患沒有采取措施積極防范,從而導致災難的發生;在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政府的回應性差,不能及時發揮其職能、履行其職責來降低危機造成的損失,從而導致危機事件造成嚴重后果等。
二、提升我國地方政府信用的基本路徑
(一)促進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轉型
第一,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型。服務型政府就是把為公眾服務作為政府存在、運行和發展的首要職責的政府,其根本理念在于:管理就是服務。服務型政府要求“以人為本”,變“官本位”為“民本位”,貫徹為人民服務宗旨。政府要借鑒企業的營銷理念和策略,為公眾提供多種類、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最大程度的降低公眾成本。還要建立與公眾的互動機制,重視公眾的建議和投訴,為公眾提供便捷的咨詢和申訴渠道,同時改善服務態度,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從而與公眾形成新型的誠信合作關系。第二,由“權力政府”向“責任政府”轉型。建立責任政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責任制度,完善行政法制,通過相關法律法規來明確行政組織的法律地位及行政責任。其次要完善行政問責制,這里的“責”包括法律責任、政治責任、行政責任和道義責任。在建立行政問責制時,既要嚴格劃分職權與責任,做到相關信息公開化,發揮民主黨派和社會團體的監督優勢,還要強化政府官員對民眾的責任感和民意機關的問責職能。
(二)完善政府信用制度建設
第一,完善政府信用監督制度。一是充分發揮人大監督的作用。改善人大工作機制,將人大的質詢制度、人大代表視察制度和信訪制度等的規定具體化、細化,加強人大調查權及強制性,將質詢、調查制度在實踐中真正運用起來,還要加大人大對行政機關的監督時間和次數,變事后監督為事前和事中監督,變年度審議為經常性監督,對行政機關的政策、決策和行為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監督。二是加強司法監督的權威性。保證司法機關獨立的權力和地位,使其財權、用人權進一步獨立于當地政府,獨立行使其監督職能。第二,建立政府信用評價制度。建立政府信用評價制度,并設立相應的評價機構。
(三)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擴大地方重大決策的公眾參與。地方政府在決策時,要擴大公眾參與,吸收公眾的意見,在決策過程中協調各方面的利益,才能制定出反映公眾利益的政策。強調公眾參與實質是一種民主行政,首先它要求政府在決策時要將事關地方發展的、與公民切身利益相關性較大的決策向公眾公開;其次要擴大公眾參與的途徑,在進行決策時傾聽群眾的聲音,可以通過舉行聽證會等方式向社會廣開言路。
三、結語
總之,政府信用建設是市場經濟良性發展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提升我國地方政府信用,構建講信用的政府,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它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對政府信用建設的路徑進行積極探索,從而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聶新偉.政府信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與信用指標體系構建的思路[J].財政研究,2016,03: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