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波
《數學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建立合作學習機制,營造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存發展的需要。在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加強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們或正確或錯誤的思維過程,體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我下面就數學教學中怎樣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1.不適當的機制。當前,在小組合作過程與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僅僅注重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并沒有考慮到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不根據學生的現狀來實施小組合作,從而使得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缺少思考價值的問題存在,這大大影響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2.不合理的分組。在進行小組合作設計時,一些教師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習慣與現狀,沒有能夠進行合理的分組,從而嚴重影響了小組合作的效果,對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是十分不利的。
3.學生獨立思考不夠。學生要是在沒有充分的進行思考的前提下進行小組學習,就肯定會有一定的盲目性,這樣的合作學習勢必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4.時間不夠充足。當前,我國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提出問題后就進行學生合作學習,之后沒過幾分鐘就要求學生停止小組合作,這樣的合作學習沒有充裕的時間,不利于合作學習任務的完成。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過程
小組合作學習只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多種學習方式中的一種,并沒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學中,常常是這樣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
1.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教材編輯了大量的情境教學內容,圖畫精美、生動細膩,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為我們創設情境提供了生動有趣的素材。一、二年級的學生才6.7歲左右,天真、愛幻想、是他們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學中經常采用的辦法就是描述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或貼近兒童生活的事件,要解決的問題就包含在這個故事或事件之中,實際上就是為學生設置了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情境,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例如:我在教學一冊的《比一比》時,創設了一個小豬幫小兔蓋房子的童話故事情境;在教學《9加幾》時,創設了運動會上給運動員送飲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學《乘加、乘減》時,創設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象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很多。總之,創設情境,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孩子們的生活,學生樂于接受。
2.明確學習的任務
為了讓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有序、有效,學生一定要有明確的學習任務。也就是教師向學生說明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方法,評價的標準等等。這些任務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價值外還可以分解,讓小組中的每個成員共同參與,人人都有事可做!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的任務,可以避免小組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例如:在教學第二冊《統計》這一內容時,我向學生提出了學習任務:明天下午第二節課是體育鍛煉課,老師想安排一些你們喜歡的運動項目,到底安排哪些運動項目呢?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調查與統計一下吧!孩子們明確了學習任務,便在組長的帶領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務去了。
3.合作與探究
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后,教師就應立即引導學生開始合作、探究,這是小組合作學習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組的學習成果。并且學生每個人都必須有一定的責任分工,都應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說,學習任務已經落實到個人,小組的成員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以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新課程改革要求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營造一種探究的氛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共同探究,嘗試合作學習知識的樂趣。例如:在學習量長度時,我讓孩子們分組測量,于是孩子們有的指揮,有的手拿粉筆做記號,有的充當標桿,有的用尺子量……每個人都興高采烈,洋溢著主人翁的自豪感。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如何測量,也鍛煉了動手能力,更嘗到了合作的樂趣!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措施
小組合作學習既是實際操作,又有理論探索,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討、去研究。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幾條比較重要的策略。
1.合理的安排小組合作
在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中,座位的形式改變以往的“秧田式”的排列,采取“分層異步”的方式重新組合。就是將同一班內的學生按學習基礎與能力動態分成兩種不同類型的學習小組,一般4至6人為一組。根據班內的實際,有意識的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其目的是為了在學生的合作過程中做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在互相幫助中不斷提升,讓學習優良的學生也能獲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組的成員還應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學生都應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如激勵者、檢查者、記錄者、報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組角色應該互相輪換,增進生生互動的有效性。例如:我在讓孩子分小組學習認識鐘表時,小組內有教師,有學生,有記錄,還有裁判,學生的分工非常明確。又如:在開展數學活動課小小商店時,孩子們相約帶來了玩具、書、文具等物品,教室里開張了近十個小商店,有經理、營業員、收銀員、顧客……教室里熱火朝天秩序井然。開展這樣的學習活動,如果不分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這樣的游戲,局面真不可想象。
2.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教學這樣一道應用題:“王老師帶80元錢,買26本筆記本,每本3元,還剩多少元?”學生做起來枯燥無味,但如果將這道題改為:“王老師帶80元錢去文具店買‘六一禮品,她準備買3元一本的筆記本26本,她帶的錢夠買嗎?”這樣一來,所提的問題具有現實意義,又不套用哪一類問題的解題規律,學生學起來覺得很貼近生活又有趣,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了,這樣的教學,既培養了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