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應景
【摘要】文章針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征,從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兩個方面來探究中職語文教學的創新運用,同時指出語文教師應該加強心理學知識的學習,積極承擔起培養學生和諧個性和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中職語文 心理學知識 心理問題 心理素質
中職語文是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培養中職學生的文化與專業素質具有很大的輔助、影響作用。在職業高中教育中語文擔負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現實教學過程中,中職學生對中職語文的學習卻產生了“厭學”情緒。究其原因,既有考試制度、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客觀原因,也有學生本身的行為、性格等原因,最根本的影響因素還是學生的心理認識。因此,我們分析中職語文學習中所存在的心理誤區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并創新運用心理學知識作用于中職語文教學中去。
一、我國中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1.學習心理問題
學習心理問題更是職校生最普遍、最常見、最突出的心理問題。大多中職生都因曾經學習的失利而對學習缺乏應有的興趣,習慣于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他們缺少學習的目標,缺少成功的體驗,也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與策略,更缺乏必要的自信。因此,他們對學習逐漸失去了信心,從而產生了厭學情緒。目前在我國,中職生中存在比較嚴重的厭學問題。有研究表明,三分之一以上的中職生有厭學現象,通常表現為情緒上厭倦學習,態度上消極甚至對抗學習,行為上被動應付或逃避學習,在具體行為上通常表現為上課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無所謂自己的學習成績,無所謂家長、老師的批評,成績不斷下降。嚴重的厭學會導致逃學、學習適應癥、學校恐怖癥等。
2.情感、個性心理問題
受年齡與生理心理的影響,不少中職生的情緒變化異常,時常還出現偏激的情緒和極端的行為方式。面對世俗、學校及家庭的偏見或歧視,他們感情壓抑且極為消極,對人對事近乎“冷酷無情”,對集體活動冷眼旁觀,置之度外。不愿與人交流,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且受挫能力差,稍遇挫折,就會產生逃避心理甚至“生不如死”的厭世心理:或出走、或打架、或斗毆、或自殘、或輕生,極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在個性心理方面,不少職校生總把自己當成是“失敗者”,沒有理想與追求,懷疑自己在將來的出息與事業上的作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不求進步,學習不思進取,生活自由散漫。因為從小受家庭中“自我中心”的影響,所以依賴性強,自理能力差,對自己缺乏清醒的定位,同時對社會現象缺乏理智的判斷。面對快速多變、紛繁復雜的社會與行業,他們顯得更加困惑與無所適從。因而呈現出狹隘、妒忌、暴躁、依賴、孤僻、抑郁、怯懦等不良性格特征和神經質、偏執性、攻擊性等不健全人格特征。
3.就業、擇業心理問題
職業教育,從本質上講是就業教育,因為擇業、就業是中職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項重要抉擇,伴隨著這種抉擇而來的往往是興奮、緊張、憂慮混雜于一體的矛盾心態。
中職生在就業擇業心理方面,常常表現為依賴退縮、緊張焦慮、思維定勢等不良心理狀態。缺乏必要的就業、擇業的心理準備。沒有清醒的學生與職場人的角色區分意識,或不全面剖析自我,一味地好高騖遠,或攀比心理特別強,沒有一個準確的角色定位,一味地希望找到有社會地位的、體面輕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業崗位,當正試面對行業時,時常又顯得無所適從,心理極度矛盾。
中職生普遍存在的以上心理問題,其核心還是中職生的人格、個性、情感、自我意識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所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情感、意志及個性品質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是首要任務。
二、形成中職語文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自覺進取健康心態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學科滲透的關鍵。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要使課堂氣氛和諧寬松,中職語文教師要縮小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把微笑帶進語文課堂,把激勵帶進語文課堂。教師走上講臺的時候,如果精神煥發、情緒飽滿,口授和板書都有板有眼,鏗鏘有力,學生聽課的情緒也會為之一振,并會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聽課。反之,若教師無精打采、隨隨便便,學生也會情緒低落、心不在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的特點,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群體活動中主動交流,尋找時機進行自我表現,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電視、投影儀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圖像、圖表、音響內容的了解,以及色彩的烘托等手段,激發學生主動地探求知識。
總之,教師應努力營造活躍的學習氣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重視師生之間的那種積極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這種情感交流中,學生表現出對教師充滿期望和信任感,學生就較容易把這種潛在的情感意識轉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內容上,從而形成一種積極的學習情緒,產生一種自覺進取的健康心態,個性品質也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三、優化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1.進行合作式學習,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目前在校的中職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因為不正確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會因素的影響,許多學生養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不良性格,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采取合作式學習,鼓勵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合作,不僅能促進知識技能的學習,還有利于目標分享,信任與責任感等方面的社會學習,形成競爭與合作并存的人際關系。
2.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種可貴的心理品質,它能將人的一切潛能充分調動起來,可以激發較高的水平,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并達到最佳狀態。在語文教學中應給學生多一點理解和尊重,多一點關愛和信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覺得“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四、如何創新運用心理學知識滲透中職語文教育
1.用心靈觸摸教材,挖掘心理教育滲透點
整體把握教材,挖掘心理教育滲透點是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中職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滲透著心理教育的因素。“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語文課本上精選的文章,也是歷史積淀的人類情感載體,其字里行間或隱藏著作者淡淡的憂傷,或回蕩著作者的吶喊與激情。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樓閣》中傳神的詞語,優美的語句,生動地描繪了自然界中的美好景物。畢淑敏在《離太陽最近的樹》中,活靈活現地描繪了紅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間熔鑄著對千年樹神紅柳的贊美,對保護生存環境、讓生命自然流淌的呼喚。語文教學就應充分利用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因勢利導,深入挖掘文中豐富的生活情態、文學意境和文學形象,使學生從中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悟、境的共鳴。
2.發揮作文寫作平臺強化心理健康教育
挖掘中職學生作文的優點,正確引導學生心理,追求成功首先,針對中職學校學生的寫作文水平普遍較差的現狀,作為語文教師就必須挖空心思捕捉其每一個亮點加以贊許,讓中職學生在肯定中得到尊重、認可與理解,讓學生在感受到努力的成果時收獲喜悅,這是推動中職學生對寫作文產生興趣的動力,學生會在老師販認可中一步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其次,教師要在作文中善于發現學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一些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對有些學生處理問題的偏激,對社會、學校的不正確看法,對生活的玩世不恭,以及與同學們交往上的障礙,等等心理方面的問題,作為中職語文教師要及時適時地加以正確的疏導;不僅要引導其努力寫好作文,更要讓其樹立正確對待他人、對待社會、對待生活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3.實施情感教育,埋藏愛的種子
情感是構成人格穩定而獨特的心理因素。中職學生的情感正處于急劇變化時期,良好的情緒狀態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賦予的人物的積極情感因素,引導學生體驗、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教學中善于審時度勢,挖掘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傳授知識,啟迪心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教學語言的血肉。教師要善于以真摯的感情,動人的語言去扣擊學生的心弦,感染學生,引起共鳴。
4.利用心理學知識強化中職生綜合實踐活動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強化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中職語文教師除了要關心語文能力的提高外,還應當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實踐教學活動中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動腦、動口、動手、動筆的機會,使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通過學生自身活動、實踐、鍛煉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精神,在實踐活動中優化中職學生的個性,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針對中職學生有早戀的現象就舉辦《中職學生早戀的影響》辯論比賽,讓學生明確早戀的危害性,正確疏導中職學生青春期的正常心理,指導男女同學的正確人際交往方式方法;開展模擬招聘會,讓學生逐步掌握應聘技巧,合理應運口語交際能力,展現自己、推銷自己,提長能力。組織中職學生深入社會調查《當地民俗風情調查》、《認識家鄉的橋》、《考察家鄉的河流》等等主題實踐活動,參與社區志愿者服務活動,撰寫調查報告,從活動中得到與他人交往,與社會交流,鍛煉能力,提高素質。開辦“開心周末”才藝大展示等活動,創造中職生們可以展示自己優勢的平臺,讓有的中職學生雖然文化課學習成績不好,但他們的舞蹈、街舞等等相當好的同學展示自己的才華;有的平時沉默寡言,不善于交往,缺乏自信,可是臺上歌喉、樂器卻非常棒;平時讓人覺得玩世不恭、自由散漫,可他們在舞臺上卻是讓人刮目相看,他們能自編、自導、自演,節目精彩,博得陣陣掌聲。如深圳沙鷗人力資源培訓公司在永安職專舉辦的大型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路,就在你的腳下》和《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引起強烈的反響,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生活、感受溫暖、感受愛與理解,激發中職學生
對自己的自信、對生活的信心、對未來的憧憬。
五、總結
總之,創新運用心理學知識對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效滲透,不僅融洽了師生關系,增進了師生之間的理解,拉進了兩者的距離,讓中職學生不良的心理現象得以逐步糾正,更是能讓中職的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學效率;讓中職學生在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中大聲地表現“我能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2]朱小曼:《育德是教育的靈魂,動情是德育的關鍵》,《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3]孫月娟.對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中等職業教育,2006.(16).
[4]孫萍.淺談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農村教育,2008.(1).
[5]余紅楊.基于中職學生語文現實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