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婧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改革,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教育包括未來教育體系的方方面面。美術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也應該是幼兒園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開展美術教育對幼兒審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特以此為研究的對象,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以期獲得建設性成果。
【關鍵詞】美術教育;幼兒園;審美能力
前言
幼兒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對幼兒未來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審美能力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形成健全人格的關鍵條件,也是提升人們幸福感的能力基礎。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藝術家,在正確的審美教育中,孩子們能夠更充分地體驗、欣賞、表現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而由此他們也將更加珍惜好的東西,更愿意創造美好的事物和生活。因此,筆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思考,闡述如下。
一、營造美的條件與氛圍,為提升幼兒審美能力奠定基礎
美好的環境和事物,是欣賞美的前提和條件。創設一定的美好的條件,才能讓幼兒產生欣賞美的欲望,才會引導著幼兒提升審美的情趣。在這個美的氛圍下,幼兒可以感覺到美的享受,就需要教師對幼兒進行引導。這種美可以是室內的,也可以是室外的,可以是大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作品,幼兒可以在魅力富饒的大自然中感受美麗,也能夠在人類燦爛的歷史文化中體會經典,都會讓幼兒產生對美好事物的濃厚興趣。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有效的引導學生去欣賞美,激發幼兒對美好事物的潛在興趣,挖掘幼兒心中的興趣所在,并推動這些美走進幼兒幼小的內心。
二、豐富幼兒接觸美好事物的渠道,激發幼兒審美的興趣
在幼兒教育中,美育教學主要集中在人類歷史上所創造出來的文化作品中,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往往不被教師重視,他們一般認為幼兒因為年齡較小難以理解文化作品的內在魅力。但往往是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幼兒接受面變窄的,接受信息單一的狀況。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大都是在幼年時期對所從事的藝術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一興趣和快樂的源泉將會源源不斷的激發他們努力工作和研究,進而創造出矚目的成就。但是在現行的幼兒教育中,對這一部分的重視還不夠,對不同的幼兒不會采取差別化的教育方法,導致幼兒的標準化的成長。
德國教育家格斯克1965年得出結論:實驗研究得出,孩子們的口味和創造力受到他們的環境的影響,藝術作品、繪畫藝術雖然很難模仿,但它包含一個畫家創造獨特審美的價值,具有強力的風格,構圖色彩更加完善,教師可以選擇油畫、水彩畫、馬賽克等藝術形式讓兒童享受,讓孩子欣賞藝術的各種工藝性能,拓寬教師視野和幼兒在繪畫作品中的選擇,更注重工作的性質。但更重要的是年齡和認知水平的發展,考慮到兒童的特點。另一項研究表明,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逐漸熟悉復雜的藝術欣賞,在教學中,教師使用語言來幫助孩子理解藝術作品的內容。例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孩子仔細觀察,如“這是什么畫?”這幅畫是哪里?”等,教師可以引導兒童的思維,如“是什么顏色,這幅畫是最出色的嗎?”“哪里是紅色的嗎?你是什么感覺?”“是一條直線嗎?發生曲線了嗎?你覺得有什么不同?”等等,從意識層面的限制,兒童教師應逐步引導幼兒理解和欣賞藝術作品。
教師也可以參與組織兒童概念畫廊或博物館。教師應首先認識到真正幼兒參與藝術概念的產品,然后讓孩子們注意到畫家使用的運輸材料和表現手法后,教師可以讓幼兒做創造性和相關的材料指導年輕的孩子。教師引導孩子們喜歡的繪畫作品,首先兒童接受視覺審美,使兒童的審美聯想,讓孩子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情。
三、提供討論、交流和創造機會的基礎,促進幼兒形成審美能力
美國學者道格拉斯校長和沃茲對四歲的兒童進行了研究,對照組的老師沒有讓孩子們討論,實驗組教師讓孩子先討論再做藝術,實驗結果表明,在討論藝術中建立服務,對繪畫的興趣會增加他們的積極性,并創造好的作品,因此,在兒童畫畫,包括一個討論的話題與兒童畫“我的房子”,例如,老師和孩子們可以討論的是人們在家中,幼兒教師的家庭組織的討論關于家庭關系的聯合。用什么顏色和材料來表達他們自己的家,使兒童的精神產生“創造第一”的表現,讓孩子們自己創作過程的初始反射兒童形成一個人的審美情趣藝術創作,同樣需要幫助和指導教師,教育工作者注重發展方向的指導。促進教師選擇定位方式,孩子們熟悉的藝術作品,以幫助孩子們通過自我表達和自我創造,形成了自己的審美標準,并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審美標準,享受創意的模式,教師選擇符合一般的審美標準的藝術作品,使孩子們喜歡的藝術作品。強調孩子們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想象自由創作,但也強調教師在教育,使兒童掌握了一定的審美標準的藝術創作,教師必須提供機會給孩子更多的創造性的表達,而強調對技能的提高,孩子們需要積極利用藝術材料來表達他的思想和感覺。幼兒可以評價藝術作品,或組織幼兒共同評價標準,評價重要藝術是孩子們積極參與活動的標準,無論是在試圖表達自己的思想還是他們的感情,讓教師在課堂上的工作,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美好。
美術活動不同于其他學科,它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術活動具有豐富多樣的形式內容,色彩斑斕的藝術世界,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等,能讓幼兒在美術作品的欣賞中接觸美,在美術活動中感受美,在美術環境中學習美,在美術體驗中創造美。為了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教師應不拘泥于形式,開展多種多樣美術活動,提升幼兒的熱情,讓幼兒在快樂的環境中成長。
參考文獻:
[1]程娟.淺論幼兒教育教學想象力的培養[J].留學生. 2016(9)
[2]何洪達.大班幼兒學習習慣培養策略的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