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虹
【摘 要】中專思想政治課是一門非常特殊的課程,涉及內容極為廣泛,既有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方面的內容,又有眾多的社會現實問題,它不僅僅要求學生了解、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更要求運用這些知識和基本理論去認識、理解社會現實,提出、分析、解釋問題。這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有了很高的要求。本文著重淺析了問題意識培養的重要意義和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關鍵原因。
【關鍵詞】政治教學;問題意識;重要意義;薄弱原因
一、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重要意義
高度肯定和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中外教育家的共識。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學生“每事問”,他高度評價問題的價值和意義,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理學大師朱熹也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是對學習中的問題意識科學而辯證的闡述。國外也有很多學者極力推崇問題和問題意識。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愛因斯坦也強調,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為重要,因為解答可能僅僅是數學或實驗技能問題,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則要求創造性的想象。因此,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對于學習政治課程有著重大的意義。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討。
1.有利于學生掌握較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內容的過程,既是一個認識各種社會現象的過程,也是一個探究社會規律的過程。這無疑需要學生問題意識的參與,否則就無法進行任何形式的社會現象和社會規律的探索和研究。對此,布魯納認為,越是在這方面有經驗的人,越能把學習歸納成一種探究,越能形成探究心理,即問題意識。所以,加強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探究學習的習慣,掌握科學的思想政治課學習方法。
2. 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的,最主要的并不在于使學生掌握知識、原理,遵守行為規范,而在于通過思想的交鋒,達到思想認識的融合和提高。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和配合,發揮其主體作用,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目的。教師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要著重使他們帶著富有趣味和價值的疑難問題去學習,這可以調動起他們的思維積極性和探究奧秘的好奇心,從而積極主動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們從具有挑戰性和刺激性的學習中獲得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所以問題意識對學生產生的積極影響,往往是單純的獲取知識、掌握原理所不能及的,它可以直接演化為學生學習的動機和熱情,發揮其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3.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社會現象的本質。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使學生通過對社會現象的認識、分析,正確把握社會運行的各種基本規律。而要達到透過現象看本質,就需要學生具有一種刨根究底的問題意識才能實現。那些富有探索精神的學生,往往就是具有問題意識的學生。好奇好問、多奇多問的問題意識,可以改變學生總是圍繞教師和教科書轉以及迷信權威和滿足于了解現象而不愿作深入思考去認識隱藏于事物背后的本質和規律的學習態度,從而突破思維定勢的局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積極性。
二、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關鍵原因
據學者考察和研究發現,我國中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主要學習方式至今仍是以記、背概念和原理為主,對社會實際問題至多是注解性的解釋,而缺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問題意識普遍比較薄弱。具體表現為兩種情況:第一類是不敢或不愿提出問題;第二類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問題。
造成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原因較為復雜,但教師的教是關鍵因素,表現在:
1.受傳統師生關系的影響。師道尊嚴、教師權威,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受到抑制。在教學中,我們的教師要承擔多種角色,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知識的權威、真理的化身,教師至高無上,而學生則完全處于被動和服從的地位。這種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人格關系。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被推向極致。教師不能以平等的態度去對待學生,在這樣的師生關系狀態下,在有著絕對權威的教師完全控制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想也完全處在教師的控制之中,只能亦步亦趨地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學生的求異思維得不到發展,探究精神得不到培養,思維的積極性得不到鼓勵,甚至一些創造性的靈感和思維火花還會因其與教師設計好的答案不相符合而受到諷刺、嘲弄和呵斥。久而久之,熟悉、習慣了這種教育文化的學生自動地把自己思維的自主性交給了教師, 也就喪失了問題意識。
2.教師成功感定位錯誤。與美國學校相比,我國的教師更注重學生的解答與標準答案相吻合的程度,而不注意學生的提問及其質量。美國教師常以學生奇思異想、怪招鬼式為榮,而我國的教師則以學生考試獲得高分作為教學成功的標志。因此,美國學生的頭腦中問題與設想多,而我國學生頭腦中概念和原理多。正是這種成功標準的不同,中國的教師習慣于把教學過程看作是自己設計的教學內容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并讓學生接受知識的一道程序。由此,學生的思維產生了惰性, 變得不會發現問題, 不善于提出問題。
3.對思想政治課職能的片面理解。在許多教師眼中,思想政治課的根本職能就是統一學生思想,消除學生與教材、與國家意識形態不同的認識。確實,思想政治課是有統一學生思想的職能,但是,“統一”不等于“禁錮”,真正的思想統一,必須要經過各種思想觀點的展示、交匯、碰撞、交鋒、整合這樣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產生問題、提出問題、辨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經過這一過程的“統一”,實質上是對學生思想的禁錮和鉗制, 這無助于學生思想認識的提高, 也從根本上違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和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目的。
總之,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是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高度重視的一個課題,讓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激揚學生的心志,其實質就是要在問題的發現、思考和解決中凸顯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