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洋

今年兩會期間,家風家教再次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重要話題。“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關于家風家教的重要論述,站位高遠,語重心長。蘊含在家風家教中的情感和智慧,厚重如山,綿延如海,春風化雨般浸潤著每一個人的心靈,擁有著獨特的魅力與張力,成為國人的一門必修課。
家風家教如種子破土,不可見卻有千鈞之力
3月17日下午,沈秀莉在山東省發展改革委組織的“樹清廉家風,創最美家庭”主題活動中發表演講。作為省發展改革委區域發展協調處副處長,沈秀莉深知開展“家風”系列活動的意義。“家事牽國事,家風引政風”,家教是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人的成長。說起這些,沈秀莉心中別有一番滋味。
沈秀莉的祖父是一位老革命,曾獲得抗戰60周年獎章。在淮海戰役中,作為村里唯一一個識字的先生,她的祖父自告奮勇為解放軍運送軍糧。本與家人約定就去七八日,但一別半年多毫無音訊。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家人擔心壞了,祖母寢食難安,到處托人打聽,村里甚至準備為家里頒發烈屬證。半年多后,祖父終于回來了。原來組織上為他安排了新任務,為了及時完成任務,祖父來不及告知家人,就踏上了新的征程。解放后,祖父到了鄉鎮中心小學。每天第一個上班,最后一個下班,成了學生和家長最信任愛戴的“沈校長”。沈秀莉回憶:“祖父86歲去世的時候,十里八村的人都自發前來為他送行,隊伍排了幾里長。”
78歲時,祖父患中風癱瘓在床。沈秀莉的父親和叔叔忙于工作,無從分身。二嬸主動擔負起照顧祖父的重任,每天洗衣做飯、端屎端尿、翻身、洗腳……一干就是近10年。2004年,二叔被查出患有尿毒癥,透析多年不得不做換腎手術。久病之下,二叔的家底被醫藥費掏空。兄弟姐妹二話不說,湊齊了50萬元治療費交給二叔。而沈秀莉的父親,也放棄了自己的工作,提前退休回到老家照顧祖父。
在照料二叔期間,二嬸積極樂觀,從無抱怨。那時,她還同時肩負著照顧身患肺氣腫的母親和供養一雙兒女上大學沉重負擔。2008年,二嬸被評為第三屆“中國好人”和日照市道德模范。二嬸家的孩子們也很爭氣,沈秀莉的堂弟成功申請到了美國密蘇里大學碩博連讀的全額獎學金。二叔換腎后,病情得到了控制,至今并無復發。在沈秀莉看來,祖父的身傳言教,就是這個家族的基因。再艱難的歲月,只要家人齊心合力,也必將雨過天晴。
繼承了祖父的傳統,沈秀莉的叔叔姑姑們幾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崗位上無私奉獻,成為各自領域的先進工作者和標兵。現在,在兒子阿寶身上,沈秀莉也欣慰地看到了這種影響。“孩子從小就知道要孝順長輩,每次出門,都主動扶著姥姥,老人不舒服就爭著給倒水、拿藥。”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也是家風最具象的表現。每每回溯成長歷程,重溫祖父教誨,沈秀莉都能汲取到精神營養、繼續前進的動力。“家風家教的力量,如種子破土,雖不可見,卻有千鈞之力。”沈秀莉說。
從愛家而愛國,自然生發的情感脈絡
根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公布的數據,從2015年2月13日至12月31日,中央紀委共發布34份部級及以上領導干部紀律處分通報,其中有21人違紀涉及親屬、家屬,比例高達62%。
家風壞,腐敗現。“家風敗壞往往是領導干部走向嚴重違紀違法的重要原因。”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直指要害。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鄭州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朱專興站上了人民大會堂講臺,作了題為《堅守清廉家風鑄牢家庭防腐“籬笆墻”》的發言。
這篇發言的來歷,源于朱專興身邊的一個案例。“去年,我認識的一位官員深夜被依法帶走,家中哭聲一片,老人從此一病不起,妻子茶飯不進,孫子不愿上學,入獄后他悔恨地說:對不起組織、對不起群眾、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親人、對不起子孫后代,最后連自己都對不起,落個牢獄之苦。”
其實,工作在檢察院一線的朱專興不止一次看到過這樣的情景,唏噓之余,更多的是對事件的反思。“近年來,全國紀檢部門查處的貪腐案件中,約四成與其家庭成員有關。2015年被查處的30多名中管干部,超六成違紀涉及親屬。”
從無數反腐案例中,朱專興深刻體會到,家風家教是人價值觀養成的“第一生態”營養素。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會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和價值追求,成就什么樣的事業。“親人之間,往往容易最先發現問題,一定要搶先一步,扯扯袖子,咬咬耳朵,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及早打好反腐倡廉‘預防針。”
每年,朱專興帶上兩會的提案都跟反腐有關,今年也不例外。早在半年前,他就開始撰寫,平時工作的體會心得、政協委員的履職盡責、自己人生的點滴感悟,都濃縮在這千字文中。“沐浴著謙虛謹慎、嚴于律己的家教熏陶,就會把握好手中的戒尺、心存敬畏自覺。”這一次,清廉家風,成為他筆下反腐的第一利器。
朱專興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沒怎么讀過書,卻從小教導我要誠實,要勤奮,不怕吃苦受累,他的話我是牢記在心的。”父親對朱專興言傳身教,朱專興對自己的女兒亦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國是大家的家,家是最小的國。”朱專興在兩會重提家風,或許也可為更多人自省之用。對此,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代表深有同感。
20世紀50年代,周洪宇的父親還是個年輕人,奈何出身不好,求學無門,父親只能通過自學和業余進修的方式獲取知識。從湖南闖到湖北,白日艱苦工作,夜晚燈下學習,還發表了文章《夜渡鄱陽湖》,收錄在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集《萬里長江》里。父親的話不多,但踏實、肯學的行為深深地影響著幾個孩子。
“看著他二十幾歲的時候能做到這樣,年輕時候的我經常反思。在經歷波折的時候,我總是習慣性地想,如果是父親,他會怎么做。”盡管不同的人處在不同的環境中,面臨不同的問題,但基本的價值觀念還是存在的。
周洪宇認為,從愛家而愛國,從歷史淵源中感受到家國情懷,這是一種自然生發的情感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