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傳芝
風箏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用木制的稱為木鳶,用紙制的稱為紙鳶。鳶上有竹哨,被風一吹,發出如古箏一樣的聲音,后稱為風箏。春季風起,人們從制作風箏時充滿著期盼,到手牽長線,隨風舞動風箏時感到歡快,這些原因使得春季風箏運動千年來得以延續。
“春日漸覺風光好,陽春處處紙鳶笑。”一句話道出了春季放飛風箏的原因。尤其是北方,捂了一冬,沒有好去處。一旦迎來了春寒料峭的東風,就要好好加以利用。于是,古人研究出了風箏這個娛樂運動。不過,除了順應天氣活動筋骨以外,放風箏其實還暗藏著古人隨季節而養生的健康意識。
古人養生,認為要順應自然,依天時而為之,才能健康長壽。春屬東方,五行于木,在人于臟為肝。春天的風,也常常被描繪成東風,春風一過萬物復蘇,樹發芽,草長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肝與木相應,喜條達,惡抑郁。只有精神愉悅,才能說明肝臟運轉正常。我們要做的就是保持心情舒暢,才能疏泄肝氣,以順應春季的季節特點,達到養肝的目的。
每每到了春季,因為氣候適宜,萬物生發,人們的心情往往會比較好,會不自覺地想往外跑,總想出去走走看看。而外出放風箏以養生,最能抒發情志。若是可以親手制作紙鳶,則更能陶冶我們的心性了。從一開始制作風箏的時候,人們就投以美好的憧憬,并賦以詩情畫意,寄寓心中的美好期盼。然后,放飛風箏時,又在歡快聲中陪伴家人,將希望放飛于長空中。
古籍《續博物志》載:“春季放風箏,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仰視,可以泄內熱。”冬季久居室內,氣血郁積,內熱積滯。通過放風箏時的奔跑,可以使人們舒展筋骨,吐故納新。還有,放風箏最能清目。肝開竅于目,通過遠眺,可以讓雙眼得以很好地休息,從而實現養肝的目的。同時肝在色為青,即深綠色是可以養肝的。春天放目望去,滿目是綠色,十分養眼。
從現代運動學的角度來看,放風箏是一項綜合性體育運動。放風箏時,人們在寬闊的草場上歡快地奔跑,時跑時停,有退有進,張弛有度。大人帶著孩子一同協作完成,笑語盈盈,其樂融融,愉悅精神。放風箏時要手眼并用,既放松了眼睛,又鍛煉了手臂。仰望天空的時候可以活動頸椎;可以增強四肢和軀干動作的協調性,調動起全身的骨骼和肌肉參與運動,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同時,這一拉一放,精調粗放,也很好地鍛煉了大腦的協調能力;人們在戶外放風箏,能夠呼吸到新鮮的空氣,使頭腦清醒;放風箏的同時,人們能夠充分地曬到太陽,可以促進人體維生素D的生成,從而實現強健骨骼的目的。
時下很多人缺乏體育鍛煉,坐在電腦前的時間過久,頸椎病、腰椎病高發。同時由于生活壓力大,工作繁忙、節奏快,心情也會常常地抑郁和煩悶。去廣闊的草場放風箏,我們可以活動頸椎和腰椎,放松眼睛,同時可以進行有氧呼吸,放飛心情。放風箏真的是一個陶冶身心的不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