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
【摘要】練習寫作既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大多數學生一提到作文就頭疼。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應從四方面著手:積累素材、列提綱要切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培養學生作文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教學
作文不僅是人們用來進行社會交際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衡量一個文化人價值的重要標準。學生作文又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為作文能力是學生語文水平的綜合體現。在現代文苑中,寫作基礎理論堪稱琳瑯滿目,但語文教師仍然對作文教學感到困惑、棘手。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缺乏作文教學的方法論的引導,導致作文指導、作文訓練失去了針對性或有序性。鑒于此,探討作文教學的方法,從理論上、實踐上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這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本人逐漸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學的方法,望與大家共同探討,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下面,本人就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1.注重作文教學與藝術上的真相結合
作文教學與藝術上的真,是一個值得國內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和關心的話題。筆者在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中發現,有的學生或考生有對作文寫作上的誤區,認為作文寫作造假,作文寫作就是編故事。筆者是不贊成這樣的觀點與認識的。我們向學生強調作文寫作要真,許多學生不理解作文寫作為什么要真的原因。其實原因非常的簡單,真的東西才是善的、美的。善于寫作善和美的問題,筆者將分別下文中分二點論述,此處不細說。
筆者強調作文教學與藝術上的“真”,并不是作文寫作就是我們學生真實生活的實錄,而是在學生真實生活的基礎上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寫出自己對人生感悟,寫出自己對問題的真知灼識來。要學會處理學生生活的真實與文章藝術真實之間的關系。所以,筆者特別強調學生的作文寫作要在自己的文章中自然而然地流淌著人間的真情和真愛。筆者認為,文章要能解決現實生活之中的一些問題,作文寫作教學就是要能解決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講解了大半天,學生還是不知如何寫作文的課,要少講,不講。
2.精心設計作文題目,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在作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甚為重要,有了興趣才會入迷,入迷才會頓生靈感。有了靈感就會想,想出框架就會寫,發現問題就會改,偶得佳句就會用。這樣,“長期觀察,爛熟于心,然后凝神聯想,妙手偶得之,一揮而就。”久而久之,寫作就成了無形壓力下的自覺行動。
語文老師的主要職責就是要善于運用各種方法使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實現由“要我寫”向“我要寫”的轉變。實現這一轉變的基本前提是教師必須對學生的生活實際、心理特點、思想狀況、寫作水平有一個深刻全面的認識和把握。在具體的寫作訓練中,給出適合學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設計作文題目。好的文題能讓學生感到興致盎然,只要貼近學生實際,標新立異,就能調動他們的寫作熱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設計”、“給心靈下場雪”、“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在我們現在的日常作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并不重視作文的命題選擇,表現在對學生作文的訓練缺乏通盤考慮,作文布置往往興之所至、信手拈來、題目陳舊、內容重復,致使學生了無興趣,絲毫沒有創作激情。其實作文題目命得怎樣,集中體現了一個語文老師自身的素質水平,也關系到寫作訓練的成敗,所以本人極為重視作文的命題。命題要貼近學生生活,善于捕捉他們生活中閃光的情景。
3.注重對學生寫作過程與方法的培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面對21世紀對人才的需求,“授人以漁”已成為師者的最高教育境界。為此,教師須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寫作過程與方法的培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
首先,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寫作方法的具體指導,要求學生善于積累,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語言素質下降的關鍵,便是缺少語言之“米”。雖然教師在課堂上反復傳授“做飯”的方法,學生也銘記于心,并且對“蒸飯”、“煮飯”、“炒飯”也能說長道短,但他們仍然無法做出可口的飯來。看來,作文教學的基礎環節,便是先幫學生找“米”。 這“米”在何處?在于不斷積累語言,不斷熟悉語言,真正把古今語言的精華據為己有。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可見,語言積累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基礎。如果沒有語言積累作為基礎,想提高語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樓閣。因此,作文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語言積累和運用的能力,既教學生以“炊”,更授學生以“米”。
其次,教師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 就一篇作文如何選材、立意、構思等進行充分的討論。在合作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不斷撞擊著智慧的火花,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新的收獲。例如,以“網”為話題的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圍繞“網”這一事物從“有形的”和“無形的”角度展開豐富的聯想。于是,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說:“蜘蛛網、漁網、球網、通訊網、安全網等都是有形的網,實實在在的網。”有的說:“情網、關系網、法網等都是無形的網,比喻性的網,雖然看不見但感受得到的網。”教師又問:“哪些是有益的網?哪些是無益的網?”這時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漁網、球網對人們的生活、娛樂有益,值得嘉許;關系網、人情網為腐敗分子的滋生提供基礎,被人們深惡痛絕。”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由具體物象的“網”聯想到抽象意義的“網”——生活網,生活就像一張網,人生就像一場“網上沖浪”,中學生眼見過有形的網,體驗過無形的網,如父母親友的愛心網,老師同學的交際網,應試教育的分數網,作文訓練的“八股”網,鋪天蓋地的廣告網……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就文體、選材、立意、構思等方面進行充分的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話題后,再各自寫作。這樣,不僅全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4.多積累、觀察,讓學生養成樂于積累、善于觀察的習慣
學生們害怕寫作文常常是因為覺得無事可寫或有話不知怎么說,究其根源則在于缺乏對生活的觀察,缺少對素材的積累。因此,我要求學生隨身準備一個記錄本隨時記錄。學生的摘錄分為主動摘錄和被動摘錄。主動摘錄是學生在課外閱讀時,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和感人的事例就摘錄下來。被動摘錄是教師指定的摘錄。例如:學習《春》時,讓學生摘錄描繪春景的佳句;學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讓學生摘錄贊美雪景的美段。我還將摘錄引進了課堂,課文里出現的佳句、學生回答問題時用的美詞、試卷選文中的典型事例,我都讓他們隨時記錄下來。只要做個有心人,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紙一箋,都有令人心動的瞬間,所以我還常常提醒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留意身邊的任何事,從社會中汲取原始素材,學會鑒賞美丑、善惡、人生世態。如,去年寒假我國部分地區下了幾場大雪,開學的第一天我沒有上新課,而是讓學生交流下雪后的所見、所聞、所感。有的學生描繪銀裝素裹的雪世界;有的學生敘述千里送鵝毛的情意;有的同學贊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神奇。下課的鈴聲已響起,教室里那一雙雙高舉的手卻遲遲不肯放下。“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勤于積累,寫作的源泉一定長流不息。
綜合以上幾點,教師如能在教學中落實好,在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的同時,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那么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定會迎來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