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都特
【摘 要】在寬廣的草原,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承擔這沉重的生活負擔。男子負責在外放牧、打獵或或者當兵保家衛國。而女子主要承擔繁瑣的家務活。關于這方面史書記載:《若夫男女關系則男尊女卑,男子或勤國事而修武。(即狩獵)女子則佐理中饋。男子除喇嘛外留鬢。日常之業務再干牧放家蓄,探取薪材。農耕地方則從事耕耘。女子所任則朝夕榨乳。制造牛酪、乾酪、奶皮子、汲水、拾獸糞而乾之貯于屋之周圍。裁衣制靴。無不任之》[1] 《內蒙古紀要》。因此蒙古父母對自己的兒女從小開始進行生活技能教育,使他們成為英勇能干的草原主人。
【關鍵詞】蒙古族幼兒;勞動技能
提起草原,很多人眼前浮現的我想不僅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一美好畫面,肯定還有畫面里那到處過著悠閑生活的游牧民族。這是很多人對游牧民族生活及其環境的大概了解。隨著草原旅游業的發展,很多人有機會在牧民最清閑的夏季去草原觀光游玩,通過觀察牧民生活,得出:“草原民族是游手好閑,整天無所事事”的結論。其實草原民族生活的自然環境是極其的惡劣,關于這方面,我們看下邊的記載:“那里的天氣是驚人地不合常規,因為在仲夏的時候,當別的地方正常地享受著很高的熱度時,在那里卻有兇猛的雷擊和閃電,致使很多人死亡,同時也常常下著很大的雪。那里也常有寒冷刺骨的颶風,這種颶風是如此猛烈,因此有的時候,人們須付出巨大努力,才能騎在馬背上……”[2] 《出使蒙古記》p6。而外地人是很難想象到游牧民族生活的自然環境是多么的惡劣。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想要生存首先必須有強壯的身體。因此蒙古族讓自己的兒女從小進鍛煉身體磨練意志。關于這點有這樣的記載:《蒙古民族絕無衛生之感念。優勝劣汰。依然適者生存。則其強。壯之體魄足與風沙病魔抵抗之故蓋其生寒帶。旅行者親見其初秋之節,冷風侵人。小兒赤裸走游。父母了不愛憐。與以衣著是其身體之鍛煉。非一朝夕矣。維其間小兒之死者極多。至其留存于人間者必為強壯健好也。無疑習觀其冒霜沖雪馳逐毫不覺困惑,其具備戰士指體格之高為可輕勿視之》[1] 《內蒙古紀要》第48頁。然而今天很多人說蒙古族人強壯的身體是與他們的飲食有關,其實不然,最主要還是基于鍛煉。蒙古族在草原上生存不僅使身體強壯,而且必須掌握相關的生活技能。因此與鍛煉身體一樣,父母對兒女從小開始進行勞動技能教育。那關于女性的勞動技能教育又是如何呢?
游牧民族必須逐水草而移居。而馬是草原民族長途跋涉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學會騎馬是蒙古民族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蒙古父母親對孩子(不分男女)從小進行騎馬的訓練,讓他們學會騎馬。關于騎馬技能教育在《內蒙古紀要》里有這樣一段闡述:《故老幼婦女均諳控馭小兒至五六歲則隨父兄與牧場往復幫助而時縋于馬背。故至十歲前后。大皆獨立乘馭不必鞍鐙。少成若天性然也騎術上體垂直膝下向后方少曲。無論若何運動。僅上體少動下體之位置全然不變。策馬而馳則直立鞍上。要不及鞍縱終日馬上。亦無倦容。即婦人騎術。亦毫不異于男子……》 [1] 《內蒙古紀要》第43頁。還有在《出使蒙古記》中提到:“年輕姑娘們和婦女們騎馬并在馬背上飛跑,同男人一樣敏捷……”[2] 《出使蒙古記》第18頁正因為蒙古族女性的騎馬技能不輸于男性,因此有時候遇到燃眉之急的事情蒙古女性也能發揮其重要作用。關于這方面學者胡樸安曾說過:“男子出外牧畜,若遇天氣忽變,則女子赴牧場,與男子同力驅逐;所謂“內助”二字,庶乎不愧”[3] 《中華全國風俗志》第449頁。騎馬看起來似乎簡單,但真正學會騎馬,到人與馬成為一體的程度,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就像我們今天學會開車一樣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才能夠平安上路。然而今天國家相關法律規定成年人才可以學車,但蒙古族對年幼的兒童,尤其對女童進行長時間的騎馬技能訓練,因此對其難度是可想而知了。就這樣有高難度的騎馬技能教育對蒙古女性生活能力的培養,以及塑造其健全的人格方面都有積極的影響。像學者所說的:“乘馬疾馳行于原野不亞于男子其業務之勤奮性質之活潑。有獨立生活之資格此為蒙女子之特色,較勝于漢女子百倍者也然其救恤慈善之事。凡貧苦無告及寡婦孤兒莫不慰撫二賴養之”[1] 《內蒙古紀要》第43-44頁。總之自古以來蒙古族騎馬技能教育對女性的身心健康及全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到目前這種教育已經到了被遺忘的邊緣,這是對蒙古民族教育來說一大損失。因此本人希望通過本篇論文能夠引起人們對騎馬技能教育的重視,并挽救即將遺失的騎馬技能教育。
與騎馬技能的訓練一樣,蒙古族對女性的其他勞動技能教育與女兒剛剛蹣跚走路同步進行,讓其做自己所能的事。就像《內蒙古紀要》里所寫的:《女子榨牛乳或伺小犢,老幼婦女拾獸糞…….》[1] 《內蒙古紀要》第27頁,讓女孩從小干放牛犢或撿牛糞等活。這些活看起簡單,但需要耐心和技巧。“房子的取暖主要是用落葉松和松木柈子,有時也用白樺板子柈子,然而蒙古人更愛燒的卻是干畜糞,每個蒙古包一冬需要七八十車干畜糞”[4] 《蒙古及蒙古人》第143頁,一冬天就需要七八十車干畜糞,那一年四季都要燒畜糞的牧民家庭需要多少車畜糞?這幾十車甚至幾百車畜糞幾乎都要靠兒童或老人去撿攢。而且堆牛糞需要技巧,因此這些活都有利于鍛煉孩子的耐心和勞動技能。除了這些還讓女孩學哪些技能呢?在《蒙古及蒙古人》中提到的:“制作氈子,也像制作其他生活用品一樣,完全是蒙古婦女的事”[4] 《蒙古及蒙古人》第143頁。因此制作生活用品的技能也要讓女孩子從小去學,練習。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們的獨立生活能力大大提高,并掌握了很多基本的生活生產技能。蒙古族這樣的教育方法,從今天的角度看也有很大的科學依據。可到如今很多父母的想法是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結果培養出了一堆“啃老族”。“啃老族”不僅給父母帶來極大的經濟精神壓力,而且對社會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吸取各民族優秀的教育經驗,為今天的教育提供有利的見解或意見。
【參考文獻】
[1]花楞著《內蒙古紀要》民族考古學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2](法)古伯察著;阿·圖門等編譯《蒙古見聞錄》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3]胡樸安著《中華全國風俗志》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6.12.
[4]【俄】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著《蒙古及蒙古人》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