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琛
【摘 要】“網絡+教育”模式的提出沖擊著傳統教育模式,《財務管理》是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主干課。這是一門實踐與理論并重的課程,然而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過度偏向理論教育。如何利用“互聯網+”,以就業為導向,重新設計高職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模式,是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
【關鍵詞】“互聯網+”;《財務管理》;教學改革
“互聯網+”計劃的提出對傳統高職教育模式產生沖擊,互聯網加教育產生的網絡教育對傳統教育影響深遠。尤其是翻轉課堂和MOOC的出現使得國內學者開始思考教學模式的改革,國內的高職教育正面臨著信息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職業教育致力于培養應用型和技術型人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以就業為導向,理論與實踐并重,根據企業需求,開設課程并直接向企業輸送人才。
一、《財務管理》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單一。
1.局限于課堂教授方式。
在《財務管理》的課堂教學中,授課方式以老師講授為主,主要講授課本知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下講述習題并布置習題以加深印象。這種教學方式相對枯燥,學生互動較少,參與度不高,無法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且教學效果不佳,同類型的題目學生對照例題往往能夠解答,但是稍微轉變形式,就無從入手。
2.理論教學脫離實踐。
《財務管理》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涉及大量數學模型和理論假設,在這特定的假設下,根據特定的程序和方法來研究資金的運動規律。但是大部分高校都只開設理論課程,很少有學校建立《財務管理》實驗室,使得《財務管理》這門學科只能在教學上紙上談兵。而少數建立了《財務管理》實驗室的學校,在課程安排上往往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分離,使之成為兩門獨立的課程。這導致理論教學過于枯燥,學生學習效果不佳;而實踐課程,缺乏良好理論基礎來指導,使得學生在操作上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
1、缺乏對高職學生的“因材施教”。
高職學生更注重的是技能培訓,與全日制大學教育有本質差別。目前的教學內容,未能做出較好的學科定位,無法挖掘出高職學生的優勢。
2、教學內容分布不科學。
教材的編訂和內容的分布沒有很好地適應高職學生需要,使得教師授課重點往往與教材不一致,比如,高職《財務管理》的教材選用與本科教材在內容上大體一致,本科學生的求職意向主要面對中大型企業,而高職學生的求職選擇主要是中小企業。這導致授課的重點應與本科學校的教材有所區別。例如,在籌資活動的講解中,課本的重點主要放在通過債券和股票籌資。中小企業的資金的主要來源投資者的自有資金和銀行借款,在這兩塊內容課本介紹篇幅相對短小。
(三)考核方式有待完善。
高職《財務管理》這門課程的考核方式與考核內容相對單一:考核方式主要是三七開,平時成績占30%,卷面成績占70%;而在考核內容方面,由于題型和考核內容的限制使得學生無需理解知識點僅憑考前突擊背誦就可應付考試。
二、“互聯網+”時代《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改革建議
(一)豐富教學方式
1.引入混合教學體系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引入混合教學體系來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很多學生在開始學習《財務管理》課程時抱有畏懼感,這使得即使只運用簡單加減乘除的計算也能把學生嚇退。面授灌輸模式下的傳統教育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不佳。混合教學體系在基本的面授教學過程中加入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在線學習。從具體實例出發來介紹《財務管理》這門課程,讓學生清楚這門課所學的知識在實務中如何運用,對以后的工作有何幫助,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其次,把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例如,與《財務管理》相關的沙盤教學或者創業之星等軟件平臺。通過這些軟件平臺,在不同專業間自行找隊友組隊創建企業模擬實務環境,分工完成任務。學生自發思考,自行討論如何運用所學理論知識來指導實踐。例如,如何合理預測需籌集的資金量;怎么組合籌資方式來達到資本成本最低企業價值最大的財務目標等。
2.建設線上學習平臺
網絡學習平臺的構建,信息技術的發展促使學校應提供學生線上學習的平臺。該平臺應包括教學視頻,教學文件,反饋平臺,監控系統等。老師可以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學生也可以通過該平臺尋求老師幫助。線上教學相對于傳統授課的優勢在于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對不懂的知識點重復學習,以及向老師咨詢的問題解答都可以保存聊天記錄。而傳統教學,學生在聽課環節遇到問題詢問老師后,由于記憶等原因,下次遇到還是模糊不清的話,就不好意思繼續詢問老師,問題就一直存在。
(二)就業指導授課
教授重點與就業相結合。高職學生就業對象多為中小型企業,了解中小型企業《財務管理》的需求來指導授課內容的重點項目。對中小企業中《財務管理》人員所需要的知識儲備,能力素養進行研究整理成課程標準;對業務按任務進行分類轉化為授課內容。使得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務相匹配,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
(三)建立綜合考核體系
構建多種多樣的考核體系,從平時表現、課后作業、小組作業、小組展示、筆試等方式綜合評價。小組作業和小組展示,既能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文字描述能力,還能鍛煉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每個小組推舉組長負責制,對于不同的案例小組成員輪流當組長,培養學生的領導組織能力以及責任感。這些能力都是學生入職后,職場所需求的必備技能。
三、結語
“互聯網+”時代下的《財務管理》不再是單一知識點運用,而是全面預算和綜合分析的結合。因此,高職院校結合自身特點,利用信息技術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原有的考核系統上增加以就業為導向的綜合能力考評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好的滿足企業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黃冠群.“互聯網+”背景下高職《現代企業管理》課程建設探索[J]. 商場現代化, 2015(19):236-237.
[2]朱宏濤.面向中小企業的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改革與創新——基于CDIO理念[J].商業會計,2016(18):125-127.
[3]張興福. 基于B-Learning的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教學設計[J].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15, 31(8):82-84.
[4]何少娟. 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教學設計探析[J].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2, 28(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