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梅
隨著“高效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活動在我區多種形式的開展,廣大教師對“高效課堂” 的認識和探索也有了強烈的愿望。在多次的觀摩、學習中我深深地體會到:高效課堂的關鍵字是“效”。這個“效”,不僅指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高效益。只有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學習取得了高效益的回報,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鍛造各方面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豐富的情感,滿足終身發展的需要。這需要長期的實踐,而不僅僅是做幾節公開課那么簡單。下面就結合本人的工作實際和近期的學習談談我對高效課堂的初步認識。
一、構建高效課堂的意義
自我提升的理論學習和我區的觀摩研討使我深深地認識到:傳統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是“灌輸——接受”,學生處于被動狀態;高效課堂采用新理念,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踴躍發言,談感想、談收獲。新理念讓學生在“聽中學”、“看中學”、“想中學”、“議中學”、“演中學”。這就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學生處于主動狀態,教師在課堂上關注的是每一位學生,關注的是學生的一切,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高效課堂切實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培養了學生能力。高效課堂的構建,使原來死氣沉沉的傳統課堂煥發了勃勃生機。
“做中學”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想中學”增強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議中學”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答能力,“演中學”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這些能力的提高是潛移默化的。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增強了學生的自信。
二、構建高效課堂我能做什么
(一)備好課是前提。
一節好的課呈現在聽課者面前。教者一定是精心設計很長時間的結果。首先他必須吃透教材,從編者意圖到每節課所學的知識點、知識塊在整個單元、整冊教材、整個學段所處的地位、作用都要連成一線。每節課的重點、難點、關鍵點都做到心中有數。但也不是為教材是尊,可以將符合我們農村地域特色的教學資源適機地引入到我們的課堂中,使現有的課本與課外的材料相互補充,使我們的課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只有這樣才能使教材“為我所用,為生所用”。
(二)分析學情處理好預設
我們只駕馭了教材還遠遠不夠。對學情的分析也是上好一節課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他雖然在課堂上沒有顯性的體現,但課前你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的掌握程度等你就不會很好的預設一節課的生成問題。預設與生成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為作用,通過預設去促進生成,通過生成去完成預設的目標。有效的預設應促進課堂上的有效生成。在以往的公開課中遇到過一些生成的現象:如有位老師在教學《倒數》一課時,在互為倒數這個概念上學生理解與教師的預設不一致,教者很是著急想把學生引入他事先布好的陣,可學生就是沒按他的意圖去說,而有的孩子很有自己的觀點學生剛想表達老師就著急把他的想法強加給了學生。這樣的預設就屬于無效預設或低效預設,不能完全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不能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
(三)把握好課堂。
只有確保課堂教學高效,才能帶來教學質量的高效。
首先要優化教學方法。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對象,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一法為主,多法配合,靈活地運用各種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上每一分鐘的作用。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依據學生特征選擇教學方法;根據學科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依據教師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依據時間標準選擇教學方法。
其次要有良好的教學狀態。只要能讓學生的思維總處于活躍狀態,積極地探索知識并試圖將剛剛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就是一節高效的課,成功的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要將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學和練,學習目標由學生確定,過程讓學生參與,問題讓學生提出,內容讓學生總結,方法讓學生歸納。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和促進者,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每個學生上完一節課如果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我認為這就是一節高效的課。
第三學法指導。教師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善于為學生創設提問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 形式和方法層出不窮,開辟了課堂教學的新空間,但要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務實高效,還必須有度。如: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常見的學習形式已被廣泛地引入課堂,并成了新課程課堂的標志。現在很多教師很放手,有的甚至拋出一個問題小組自由發揮,分小組討論的似乎很熱鬧,教師反而顯得無所事事。有的小組討論漫無目的,缺乏有效引導;有的小組只是優等生發言,其余當聽眾;有的小組只是象征性的說上幾句。整個課堂看似活躍,其實是散亂的活躍、假活躍。毋庸置疑,小組合作教學方式打破了過去師生交流的二維模式,構建了一個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的三維模式,但千篇一律采用一種形式就值得商榷了。其實,討論問題必須是高質量、有探究價值的,而且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思考基礎上,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小組合作方式的優點,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不同的是有的教師課前設計了有指導意義的自學提示,讓學生有目的進行交流、討論,我覺得后者應該好于前者。
三、構建高效課堂教師要力求做到:
(一)課堂導學能力
高效課堂中的教師更為關注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學會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師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板書也許是學生來寫,總結也許是學生來說,但這依然是一堂好課,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
(二)對教材的把握和對課堂的調控能力
高效課堂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必定會引發學生形形色色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儲備豐富的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不能局限于教材范圍的知識,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常態的課堂大多無法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參與,熱鬧又是課堂紀律的大敵,如何能讓學習在“熱鬧”中“有序”地進行,取決于教師課堂管理能力。
(三)對課堂生成問題的調控能力
課堂教學的設計要根據課堂的實際有效、靈活地調控。要求教師不能完全按固定的設計環節進行,要富有彈性,其原因是課堂隨時都會生成問題,要處理好這些生成問題取決于教師的隨堂機智,這就要求教師對課堂的生成問題準確把握、靈活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