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永馨
【摘要】網絡流行語“word哥”從私人的評論用語變成了各大報紙頭條的標題,本文從其來源和涵義,句法功能和語義特征、流行原因四方面進行分析,簡單論述其演變過程并解釋其演變原因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關鍵詞】word哥;演變;網絡媒體
一.來源及涵義
1.來源
關于word哥的來源有兩種,但追根溯源都是來自于“我的哥”的演變。說法一是這個詞來源于笑話:初中同學聚會,大家十幾年沒見,喝了幾杯就開始聊起了各自的職業。班長指著門外的奔馳說道:“我醫生。”副班長指著門外的寶馬說道:“厲害了,我律師。”學習委員指著門外的保時捷說到:“厲害了,我記者。”我指著門外的計程車說道:“厲害了,我的哥。”這里的“的哥”其實是代表職業,即出租車司機。說法二是一名中學生在軍訓期間玩網絡游戲被教官抓住了,然后教官幫他把這把游戲玩完了,而在游戲過程中,教官取得了全勝,隊友紛紛表示:厲害了我哥!隨著時間的推移,衍生了許多類似的句子,像“承讓了我的弟”“美死了我的姐”“棒呆了我的嫂”“丑哭了我的大妹子”等等,慢慢的由“我的哥”演變成了“word哥”,英語中的“word”與漢語中的“我的”諧音,所以在現在的新聞中很多以厲害了word哥為標題,吸引讀者閱讀興趣。而且在微博等新媒體的發展下,評論機制的公開化,這句話被廣泛應用于對新聞實事的評價。
2.涵義
“Word哥”不同于其他的中英混合詞,不是簡單的英文詞和漢語的結合形成新義(如hold住,由英文詞hold和住組成表示能夠控制住場面或能夠處理好一件事),而是諧音詞,諧音漢語衍生而成的中英混合詞。它本身詞義表示贊嘆、佩服或者被某一行為驚艷。從詞的感情色彩角度說,無形之間拉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消除隔閡感。從詞的使用范圍來看,主要應用于新聞評論或報紙頭條,即可做書面語使用,也可做口語用。比較常用的“厲害了我的哥”就是指覺得對方很厲害、很神,然后發出的贊嘆或崇拜,暗示自己也想向“我的哥”看齊。
二.句法功能
句法功能是指一個單詞,一個詞組或一個從句在句子中作某個成分,常見的有: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表語。接下來文章簡單將收集到的語料從句法功能角度進行分析。
1.做主語成分
例:word哥又霸氣啦!【中國大使館又在以色列秀了一波“霸氣小護照”】
這則語料屬于短新聞,由博主發布在微博里,具有典型新聞媒體用語的特點。“word哥”在句首做主語,概括性評價了新聞的主要內容。增強了新聞的吸引力,也表達了民眾對中國大使館高效行動力的贊美。網絡流行語“word哥”,增加了閱讀量,一下抓住了讀者的關注度,新聞需要有時效性和吸引力,這段話在解釋說明新聞的同時,利用網絡流行語增強了趣味性和流行性。
不僅在新聞媒體上常見這句話,在日常生活中,也多用作主語,表示對某人某事的贊嘆和欽佩或感謝。例:一首歌三分鐘,熱搜一星期,除了word哥也沒誰了吧。偶像的歌曲在一直高居榜首,粉絲發微博表示欽佩之情。word哥不眠不休幫我做完了明天匯報的材料,比心。日常生活中表示對朋友幫助的感謝。
2.做賓語成分。昨晚就聽了,今早起床又翻出來再聽一遍,感覺還是一樣的震撼!太神奇了!不愧是word哥!這首歌老蕭唱的真是感覺要穿過云霄,直達銀河。
做賓語,也是表示對偶像的崇拜之情。在主觀上拉進了自己和偶像之間的距離,有表示親切、喜歡的意思,也對偶像表示贊嘆或敬佩。日常生活中也有,“生活啊,請你不要在為難word的哥啦。”表示自己對某人的同情或關心,說話人之間的關系比較親近,或是說話人主觀上想拉進自己與聽話人的距離,消除隔閡感。
3.其他。不做定語,因為本身就帶有定語的意思“我的”。
三.語義特征
義素是構成詞義的最小意義單位,又叫詞的語義成分或語義特征。在中英混合詞“word哥”中,word是諧音“我的”。值得分析的是“哥”這一義素的語義特征去范疇化。從“哥”這一詞的起源來看,在古代主要表示的是親屬稱謂,特指有血緣關系的男性親屬長輩,比如大哥、二哥、哥哥;南宋開始指稱與自己沒有關系的年長者,慢慢演變為類親屬稱謂,結拜為異性兄弟或單純為建立社會人際關系而產生的稱謂,多指年輕的男性,顯得關系親近表示禮貌以便拉近彼此關系,比如趙哥、王哥、李哥;后因新聞媒體的發展,演變成一系列哥類詞語,代指年輕的,有某種代表性行為的男性,類似于外號,用最少的字概括出一個人的最顯著特點,比如犀利哥、劈腿哥、熨斗哥;而發展至今,哥的親屬稱謂義逐漸脫落,產生了用于代指某種職業男性的意義,比如的哥、豬肉哥、包子哥。但其他意義也并沒有消亡,各意義之間不產生替代,而是共存。現代漢語中,“哥”一般表示對兄長的稱呼或對跟自己年齡相近的人的尊稱,而當媒體批量產生出“x+哥”時,哥的親屬稱謂義逐漸淡化,衍生出了凸顯某一類男性群體或事物的特殊指稱義。
四.流行原因
1.人們的獵奇求新心理。多數人希望自己緊跟時代的潮流,所以一旦有新詞語的出現,大眾本著獵奇求新的心理,都會頻繁的使用,使新詞語不斷發酵。而年輕人本身就是創造新詞語的主要群體,會不間斷的更新自身的語料庫,推動語言的創新。
2.開放自由的網絡傳媒。網絡傳媒為語言的流行提供了溫床,一方面,多數媒體使用新詞語來博得版面,吸引讀者閱讀,促進了網絡詞語的流行;另一方面,網絡本身的便捷性及傳播性,會以最快的速度將新詞語傳播擴散。
3.拉近情感距離的需要。從“哥”一詞的親屬稱謂義脫落這一語言現象來看,當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斷在縮小,彼此之間的社會交往逐漸增多。在日常生活中,“哥”也逐漸變成了尊稱或是禮貌用語,能夠在短時間內增進彼此的感情,在提出請求時也會顯得沒有那么生硬。
五.結語
“哥”的親屬稱謂義逐漸脫落,促使了“我的哥”的產生,人們的獵奇求新心理和開放自由的網絡傳媒使其變成了“word哥”這樣一個中英混合詞,并大量應用于新聞標題或是網絡評論,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然而網絡新詞只是媒體吸引眼球的手段,或是一定時期社會發展的產物,它不能代替正統的語言,只作為媒體語言存在,調劑人們的生活,表達個人的觀點或是心情,潛移默化的產生影響,其演變過程能夠顯示社會發展及人的心理。
參考文獻:
[1]李竹.從順應性理論看中英混合語的流行——以網絡流行語“hold住”為例[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
[2]涂海強,楊文全.媒體語言“X+哥”類詞語的衍生機制與語義關聯框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
[3]劉穎.試析“中英混搭詞”的使用特點及流變——以流行詞“Hold住”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