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霞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可見實踐能力在課改中的重要作用。在具體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既能檢驗數學教育是否成功,又是學生是否全面完成學習任務的標準。
一、實踐能力是數學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任何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通過講解、引導,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并能以掌握的理論知識來完善認知客觀事物的能力,最終達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其核心就在于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心智成熟度的不同,制定與其相適應的教學計劃,輔以必要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進而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同理,學生通過學習,在老師的指導及自身的努力下,形成了足夠的實踐勇氣和實踐信心,并在實踐中不斷強化理論的理解和應用,將抽象的定義、概念、公式轉化成具體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便是對數學教學成功的檢驗,成為了數學教育的落腳點。
二、加強實踐能力培養的方法
1.因人而宜開展實踐能力的培養
因材施教是中國傳統教育的精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把握因材施教的要領。作為教師,要有發現人才的慧眼,也要有目中盡是人才的胸懷。教師,要把每一名學生都當成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建設者,社會發展的棟梁。當然,每個人的遺傳基因不同,成長環境不同,發展優勢各異,所以就會出現有的學生對數字敏感,有的學生對圖形感興趣,有的則非常善于心算,等等,總之學生的年齡及特性不同,要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在完成教學大綱要求的前提下,盡量發揮每名學生的優勢,做到揚長避短,取長補短,既能做到整體的進步,又能做到個性的突出。
2.化繁就簡開展實踐能力的培養
數學是非常貼近生活的學科。無論是對數的認識、時間的認識、錢幣的認識、圖形的認識,甚至加減乘除、周長、面積、體積的計算,還有路程、速度、時間等,都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這么重要而常見的身邊學科,實在沒有必要搞得很深奧。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誘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避免抽象的定義搞暈學生。要善于化繁就簡,用最直接最簡單的道理說清問題實質,要多舉身邊的例子,使學生覺得數學看得見,摸得著,進而增強學生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要擯棄那些生硬的文字描述,把嚴謹的定義性的東西轉化成學生能很容易理解的語言,可以采用順口溜、講故事等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要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自己來為概念定義,自己講解,教師加以引導,以此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循序漸進開展實踐能力的培養
循序漸進是教學的法寶,特別是針對低年級的孩子,教師要打好學生的基本功。教學中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要堅信厚積薄發的道理。比如剛開始講數字,一定不要讓學生覺得0到9這幾個數字無所謂,能認會寫就行了,要讓學生認真寫,寫得漂亮,當學生覺得數字寫得非常滿意時,其學習數學的自信心自然得到提升,而且將影響終生。學習就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切不可拔苗助長,好高騖遠,打好堅實的基礎,會讓學生具備足夠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在解決具體問題是,得心應手。
三、加強實踐能力培養的啟示
小學階段實踐能力的培養,將極大地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如果,日常教學僅停留在書本的講解,會使學生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當他們通過學習,解決了日常中的問題,哪怕是很簡單的問題,也會使他們充滿榮譽感,進而增強探索新知識的驅動力。每一名教師,都要本著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和對學生未來成長負責的態度,充分發揮課堂的作用,努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他們都能成為一名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祖國未來的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