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佳軍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數學知識,掌握科學技能,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那么,低年級應該培養學生的哪些學習習慣?又如何培養?根據小學生心理及年齡特點,并結合自己實際教學工作中的體會,我認為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應該著力培養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學習習慣:
一、專心聽講習慣的培養。
自古以來,培養學生傾聽能力和品質一直是我國教育的精粹,古今教育家無不強調“聽”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培養學生聽老師在說什么?讓學生再說一遍。聽一聽老師講錯了什么?讓學生指出來,這樣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的好習慣。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小朋友們在說什么?讓學生復述一遍。聽聽小朋友哪里說錯了,你想怎么說?有什么不同意見?這樣養成用心聽、用心想的好習慣。同時在教學中留心觀察,及時對認真聽的學業生進行鼓勵、表揚,加以強化,而對于不認真傾聽的學生及時給予糾正。
在平時聽的培養訓練中,教師說話的語述要慢,身體微微向前傾,讓學生感到親切;教師還要注意錘煉自己的數學語言,精心設計每一個數學問題,句子要簡短,學生易很快記住;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也要傾聽,并及時給予評價。總之,“聽”的習慣培養要貫徹到教學的每個環節、每一堂課中。學會傾聽,也就學會了尊重別人,學會真誠處事,學會了關心,也學會了與人合作。
二、善于表達習慣的培養。
這里的“說”,應包括“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在數學課程標準中對低年級有這樣的具體要求:“提出一些簡單的猜想”、“表達自己的想法”等等。“說”、“想”、“聽”是一個密切聯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在學生剛剛入學時,教師要大量引導學生把一句話說完整,使學生知道一句話應該怎樣說。接著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時,要引導學生說三句話。如圖上有幾個什么 ,使學生學會用量化的數學語言表達:2個蘋果,這就是一個數學信息。再引導說:左邊有2個蘋果,右邊有3個蘋果,合起來有幾個蘋果?或:原來有2個蘋果,又拿來3個,一共有幾個蘋果?經常訓練使學生明白,兩個數學信息可解決一個問題。
三、規范書寫習慣的培養。
“寫”是學生最基本的學習實踐活動。學生的書寫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低年級的寫字很重要。黑板的板書是楷模,教師寫得怎么,學生就寫什么樣。教師要一筆一畫地教,正確無誤。一個數學、一個符號都不能馬虎。從學生剛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養正確的書寫姿勢,要求書寫整潔美觀、格式規范。從書寫數字到運算符號、從一位數到多位數、從橫式、豎式到脫式計算都要嚴格要求。有些學生的錯誤是由于不認真書寫造成的。如:把0寫得像6,就按6計算。把 ÷ 寫得像成了 + 號,導致計算錯誤。在學生列豎式計算時短橫線要求用直尺畫。還要讓學生抄寫時要細心,數字、運算符號都不能抄錯,計算要細心,不用依賴橡皮,盡量少用橡皮或不用橡皮。必須要準備專門的草稿本,不要用一張小紙片代替草稿本,草稿可以從上往下寫,也可從左到右寫,但都要做到工整、清潔、整齊。
四、勤于動手習慣的培養。
“做”這里指操作。皮亞杰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新課標中提出了把動手實踐放在重要的學習地位:除了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一年級第一學期開始,學具盒中的小棒、圓片等就成了學生們必不要可少的學習工具,動手操作這些學具來認識數、學習數的組成與分解及數的加減法,通過直觀操作,幫學生加強印象,從直觀中抽象出數學知識,提高教學效果。一年級第一學期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時,指導學生10根小棒捆成一捆,滲透了滿十進一的思想,為后面10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打下了基礎,同時借助10根小棒捆成一捆,10個一是十,不僅為“湊十法”埋下伏筆,也為“滿十進一”奠定了基礎。另外,通過小棒的演示,整捆和整捆的對齊,單根和單根的對齊,為后面“相同數位對齊”計算法則的教學打下基礎。
五、動腦多思習慣的培養。
教師應創造條件,充分利用一切機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精力集中、專心聽講、勇于鉆研、肯于動腦、大膽發言并逐步養成習慣。其做法是:①激疑啟思法。教師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善于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使其產生探索求知,解決問題的積極要求。②情境激勵法。從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心理特點出發,根據新授知識的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們進一步探索問題的能力,培養其良好的鉆研動腦習慣。③操作悟理法。在數學教學中,結合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教師一方面應利用形象的直觀教具進行演示,另一方面應充分讓學生有操作的機會,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領悟算理,同時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在教學學習活動中,要教育學生上課時要邊聽邊看邊想,閱讀數學課本時邊讀邊思,作業時要邊做邊想;要引導學生全面地、細致地、一絲不茍地觀察題、式、圖,從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自覺地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對照,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獨立的觀察與思考能力;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科學知識間的內部聯系,在復雜的問題情境中抓住關鍵,揭示規律;特別要注意培養求異思維,強調獨立自主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覺從書本中、演示中或反省錯例中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要注意糾正個別學生的思維惰性,改變他們一味依賴老師、家長、同學或單純靠死記硬背,照搬照抄等不良習慣。
要逐步訓練學生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參加問題的討論。在討論中,不但要認真聽取、分析別人的意見;而且要多動腦筋,多方面去思考問題;讓他們把看到的聽到的用數學語言講出來,然后再想一想,把弄明白的道理講給教師和同學們聽。
總之,只有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才能培養出大批具有良好數學素質的人才。就像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的:“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必備的素質和學好數學的最基本保證。當然,好習慣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耐心地去培養學生并長期堅持。使我們的學生不但“學會”,更要“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