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桃
【摘要】“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一種自我實現預言的效應。在高職教學中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能有效地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激發高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果。運用中,要樹立期望教育和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激勵引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關鍵詞】皮格馬利翁效應 高職教學 期望教育 自信心
教師對學生合理的期望對學生成長成才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是由于高考成績不理想,不得已才選擇就讀高職,他們中的許多人對高職生的身份不滿意,認為自己是高考的失敗者,感到失落和沮喪,學習目標模糊,學習動力缺乏。與本科學生相比,高職生更需要社會認同、老師認同和同學的理解。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中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對學生傾注愛心和熱情,提出合理的目標,對學生寄予熱切的希望,有利于增強高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一、“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由來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性情孤僻,善于雕刻,他在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現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對其產生了愛慕之情。他祈求愛神阿佛羅狄忒賦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羅狄忒為他的真誠所感動,讓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來,皮格馬利翁便娶她為妻。
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與他的助手雅各布森在這個神話的基礎上進行了一項試驗。他們在一所小學對六個年級的學生進行智力測驗后,隨機抽取了一部分學生,將其名單悄悄交給校長,說這些學生是“最佳發展前途者”,并預言他們將來肯定會出類拔萃。在8個月后的學年末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果然比其他學生高出許多,有的人真的是出類拔萃了。借用古希臘神話中的人名,羅森塔爾將這種現象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證明,對一個人的期望會產生巨大的效果。向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會產生消極的后果,甚至會使人自暴自棄、一蹶不振。
目前,“皮格馬利翁效應”應用于西方的管理科學和教育科學各個領域中。許多聰明的管理者充分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來激發員工的工作斗志,激發員工創造出更大的效益。許多優秀的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也運用期待效應來激勵自己的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實踐證明,教師在課堂教學和管理過程中,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對學生傾注愛心,提出合理的目標和要求,既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提高教學效果。
二、高職教學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必要性
目前,許多高職學生的自信心不夠,自制力欠缺,學習積極性不強,在高職教學中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是十分必要。
(一)有利于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于這一培養目標。教師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教學過程是一個“雕刻”的過程,教師即是雕刻師,學生則是雕刻師手下的作品。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做一名“皮格馬利翁”,對學生充滿關愛,對學生傾注積極的期望,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引導學生朝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價值,從而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隨著高職生源多元化,高職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薄弱且參差不齊,許多人行為習慣差,自制力不強,學習興趣缺乏,學習動力不足,雖然教師花了大量心血,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從學生實際出發,依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針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期望目標,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積極期望,能有效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發展,逐漸從厭學到樂學。
(三)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師生心與心的呼應。面對自信心和自制力不足的高職學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愛,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和呼應。當學生認同這位老師,喜歡聽這位老師的課,就會接收這位老師的教育。教學中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愛之情。當教師對學生抱有積極期望,給予充分學生肯定、贊揚和鼓勵,則會激發學生對教師真誠的信賴和尊敬,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則會“親其師,信其道”,激發無限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皮格馬利翁效應在高職教學中的運用
(一)樹立期望教育和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理念
“皮格馬利翁效應”啟示我們:贊美、信任和期待能改變人的行為,是人自強、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的動力。高職學生雖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他們可塑性大,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優點。事實上,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人人都可以成才。陶行知曾告誡過教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2]因此,教師切不可輕視學生,必須樹立期望教育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公平、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對每個學生都給予積極期望,促進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克服自身的缺點,使每個學生對自己的發展和提高滿懷期望,從而發奮學習,最終成人成才。
(二)充分了解學生,因材施教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核心理念是期望和贊美能產生奇跡。教師面對差異不同的學生提出合理的期望值,就必須充分了解學生個性特征、身心發展狀況、思想水平、道德修養、家庭環境、以及學生在學校、班級等小集體內所處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比如,對基礎較好和表現較好的學生,要求可高一些,促使其向更高的目標奮斗;對表現一般學生,應多鼓勵,嚴要求,引導其向優等生看齊;對表現相對較差學生,則應看到其閃光點,肯定他們的微小進步,引導他們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不斷進步。
(三)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學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更是師生在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互動過程。學生是否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關鍵一點就是師生關系是否融洽。“皮格馬利翁效應”表明,師生關系的是否融洽,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效果。因此,加強師生的情感交流和雙向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至關重要。教師要加強情感投資,在教學過程中傾注積極的情感和真誠的愛心,以尊重、平等、理解、關心、信任、期待的心態對待學生,營造良好和諧的課堂氛圍,將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期望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期待并主動接受,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充分發揮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加強激勵引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研究顯示,在一般情況下,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勵,其能力就能發揮80~90%。[3]因此,教師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對學生多采用積極期望的方式,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當學生取得成績時,可大張旗鼓的進行表彰,使他們產生成就感,激發出奮發向上的決心和信心;當學生出現失誤時,在委婉指出錯誤的同時,要幫助他們分析錯誤的原因,找出克服錯誤的辦法,并鼓勵他們從中吸取教訓,不斷前進。對所謂的調皮生、差生,教師需要更多的細心和耐心,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不失時機地對他們進行鼓勵,使之能揚長避短,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何靜,周啟平.羅森塔爾效應與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管理模式[J].衛生職業教育,2008,(23).
[2]楊爽.教導學生需要方法[J].讀寫算,2016,(32).
[3]孫軼.關于做好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思考[J],管理觀察,2010,(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