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摘要】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在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并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范意義的和古典風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創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
【關鍵詞】古典舞;身韻;舞蹈研究
古典舞從其源來說,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復蘇,是戲曲舞蹈的復蘇,是幾千年中國舞蹈傳統的復興。十分明顯,它的審美原則不是什么新發明,而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流傳和延續,是用一根長線從古串到今的,這些原則非但在戲曲中可見,在唐宋樂舞中,在漢魏“舞戲”中,甚至在商周禮樂中,都能見其蛛絲馬跡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來講,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個嶄新的藝術品類,這是一個可以和芭蕾舞、現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種類,這個衍舞種是地道的中國貨。
古典舞身韻及其審美
“身韻”即“身法”與“韻律”的總稱。“身法”屬于外部的技法范疇,“韻律”則屬于藝術的內涵神采,它們二者的有機結合和滲透,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審美的精髓。換句話說“身韻”即“形神兼備,身心并用,內外統一” 這是中國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標志,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所在。身韻,雖然風格源是明顯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戲曲舞蹈”之名,它的從戲至舞的蛻變已基本完成。它已擺脫原戲曲舞蹈對角色行當的千變萬化,然而不管怎樣變,又是萬變不離其宗,這個“一”和這個“變”都是一種藝術難得的性格,也是一門藝術的美學的要義。
一個成熟的民族舞演員在舞臺上展現的動作之所以具有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是因為體現了“形、神、勁、律”的高度融合,這正是中國古典舞身韻的重要表現手段。“形、神、勁、律”作為身韻基本動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韻的全部內涵。形,即外在動作,包含姿態及其動作連接的運動線路。神,即神韻、心意,是起主導支配作用的部分。勁,就是力,包含著輕重、緩急、強弱、長短、剛柔等關系的藝術處理。律,也就是動作本身的運動規律。這四大動作要素的關系,是經過勁與律達到形神兼備,內外統一。其規律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這都是精辟的概括與提煉。而這些文字又與元素性動作高度統一、諧調,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美學理論。
1:形形是指形體外部的動作。它表現為形形色色的體態,千變萬化的動作及動作間的連接。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以稱之為“形”。形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傳達媒介。
眾所周知,通過對傳統藝術在審美特征和各種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須 首先解決體態上“擰、傾、圓、曲”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 “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內在氣質。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由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展演變的。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灣”、戲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陰陽面”“擰麻花”,中國民間舞“膠州秧歌”的“輾、擰、轉、韌”,“海洋秧歌”的“攔、探、擰、波浪”和“花鼓燈”的 “斜塔”,武術中的“龍形猿步”、“八卦”等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掌握體態及造型的曲線美還需要具有相應的素質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種技法,人體的“擰、傾、圓、曲”是整體的形象。從局部來看“頭、頸、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腳、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神:這是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任何藝術若無神韻,就可以說無靈魂。在中國文藝評論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無論談詩、論畫、品評音樂、書法都離不開神韻二字。在古典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感覺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3:律:“律這個字它包涵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循的規律這兩層含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過“順”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動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雙晃手”,當臂向左晃時,身要有向右拉之勢,才能顯示動作的圓潤與韻味。“不順則順”的“反律”,可以產生奇峰疊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個動作和動勢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轉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變向后等等均是。這種“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從每一具體動作來看,古典舞還有“一切從反面做起”之說,即“逢沖必靠、欲左先后、逢開必合、欲前先后”的運動規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無論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運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是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之精奧之處。
古典舞身韻課程的特點。
身韻的出現做為一項重要的中國古典舞教學成果,使中國古典舞的訓練走向自身形式的規范化、舞種化。它不僅是完整的訓練體系,而且是訓練與創作、表演相互統一的中國古典舞審美特征的體系。就目前的教學而言,對古典舞神韻的作用與價值的認識,應該說在觀念上仍然處在模糊的狀態,在教學中還沒能擺正它的位置,更沒有在教學的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細節中將“身韻”的教學滲透到基訓課的“骨髓”中,真正的將其作為古典舞的“核”來加以正確對待。
如何做好古典舞神韻課的教學
做好素質訓練。中國古典舞神韻的教學要從訓練的角度開始建立,要同時要解決形體訓練、素質訓練、技術技巧訓練、藝術表現力訓練,直到舞臺上形象塑造訓練等任務。所以說,以解決肌肉素質、軟開度、耐力、爆發力、韌性、重心等方面,對于訓練學生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平時可以加強對人體運動的科學研究,在運動的幅度、韌帶的柔韌性、重心的把握、肌肉能力等方面都要達到訓練的效果。比如“前旁搬腿”要完成180o,而且還要求主力腿、動力腿都是絕對的直膝,還要求主力腳半腳尖,控制到最高度,并保持很長時間(兩個八拍)。這說明在素質訓練上要向動作的極限要求發展。所以說古典舞基本訓練的目的是著重解決學生身體的基本素質問題,以跳、轉、翻等技術技巧來增強舞蹈表現力,這可稱為技法訓練。
牢固把握身韻的元素。所謂元素,包括基本技法、身法、神韻、呼吸、形、態、點、線等諸多核心因素,在教學當中,要基于“從元素出發,從韻律入手”這樣的教學方法,以“云肩轉腰”、“風火輪”、“燕子穿林”為例,它們的素材并不是很多,然而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展。“云肩轉腰”既是元素又是韻律,元素中有韻律,韻律又通過元素展現。“風火輪”在基本功訓練上腰部是一個三百六十度的大環動,所有擰、傾、圓都在其中,有很強的生命力,再加以繁衍,既有訓練價值,又有實用價值,足可以派生出其他動作。正如唐滿城教授所說:提煉元素、發展元素、運用元素,是解決身韻訓練之有效辦法。
體現身韻的時代性。與舞蹈藝術中其它門類相同,身韻也有其派生、渲變和發展的時代特性,如何把握身韻的時代性,是身韻訓練成敗與否的關鍵所在。因此,在訓練中應充分體現當代人的精神風貌,從而達到身韻與時代精神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