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銳
【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這些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在各民族的聲樂藝術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國的民族聲樂主要以民族語言為基礎,結合各個年代的宮廷、民間、宗教、社會、戰爭等音樂而成,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早在古代,我國的聲樂藝術便已出現,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得到了快速發展,不同的發展時期均有其獨特的聲樂技法??偨Y而眼,我國的民族聲樂技法演變主要可分為四個時期。本文便是以這四個時期的不同聲樂技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民族聲樂;聲樂技法;歷史演變
中國是個多民族共存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文明古國。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勞動人民在生活勞動的過程中通過本民族特有的方式使用傳統的樂器進行表演的創造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民族音樂。在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家庭中,我國民族聲樂風格各異,形式繁多,主要包括民間民歌演唱、傳統戲曲演唱和曲藝說唱三類演唱藝術。以下我國民族聲樂技法歷史演變中的四個主要時期。
一、古代民族聲樂技法的演變
(一)第一階段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起源最早可追溯至遠古時期,社會經濟的逐步發展,讓文化藝術開始產生萌芽。早期的聲樂藝術體現了當時人類的生活狀況,常與宗教、占卜、巫術等有關。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音樂形式開始快速發展,出現了職業從事音樂歌唱的人群。秦國統一中國后,各民族音樂開始融合,中原地區成為以漢族為主體各民族民間音樂相融合的音樂中心。漢朝為了解各地人民的生活動態和娛樂所用設立了樂府作為專門的音樂部門,使得民間歌唱藝術走向大眾化、專業化的道路,大量民歌也記錄流傳下來。
我國最早記錄詩歌的書籍為《詩經》,其中的詩歌主要記載了勞動人民的生活;而隨后的《九歌》則是屈原于戰國時聲樂作品的大成表現。只是此時聲樂的重點在于詩歌的內容,還尚未出現技法一說。
(二)第二階段
隋唐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大繁榮昌盛時期,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隋唐統治者對音樂藝術的重視,讓民族聲樂藝術加速發展。“唐代大曲”從是唐代開始出現的大型歌舞藝術形式,讓音樂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加豐富。這一時期出現的梨園等專業教育機構,使聲樂藝術得到專業化的教育,積極推動了唐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
此時的詩歌是我國古代聲樂發展中的最鼎盛時期,關于聲樂技法的應用也是出現于此時?!稑犯s錄》記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睆脑摼湓捴校浑y看出當時歌者對“氣”的重要認識。
(三)第三階段
音樂的發展規律不會隨著朝代的變遷而減緩,宋朝的音樂藝術文化在繼承漢代和唐代音樂藝術的同時在宋雜劇、曲藝、詩歌等方面有了新發展,其詞曲發展甚至與唐詩齊名。元朝商業經濟的繁榮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讓人民對文化生活有了一定追求,音樂不再只是上層階級的娛樂,市民階層對音樂的喜愛極大地推動了民族聲樂的進程。明確時期出現了昆曲、京劇等代表性劇目,戲曲成為當時民族聲樂藝術的主流,戲曲的嚴格性要求培養了一批優秀演唱人才。我國古代的民族聲樂藝術傳承了大量優秀的聲樂作品,其發展具有時代性、特殊性,它是與當時社會生產水平,人民思想發展和統治者重視程度息息相關,因此古代音樂藝術值得我們去學習,去發揚。
從宋朝開始,聲樂技法便隨著戲曲藝術的不斷開展而得到了快速發展,“氣”、“字”、“聲”、“腔”成為了當時的主要研究對象。關于“氣”的引用早在唐朝便已出現,在宋朝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对~源》記載:“忙中取氣急不亂,停聲待拍慢不斷!好處大取氣流連,拗則少入氣轉換”。從該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從宋朝開始,我國對于“氣息”的研究更為深入,“氣”的使用方法越來越多,并且極為透徹。由此可知,我國古代關于“氣”的使用主要發展于戲曲、說唱藝術中。
隨著戲曲藝術的逐漸發展,為了更加形象的塑造舞臺形象,扮演者的聲音表現就要體現角色的身份,在這種背景下戲曲藝術家們開發了多種演唱方法,形成了至今依然保留的“生旦凈末丑”的唱法,此時鼻腔共鳴的聲樂技法被開發出來?!斗街T館曲律》記載:“閉口者,非啟口即閉,從開口收入本字,卻徐展其音于鼻中, 則歌不費力,而其音自閉,所謂‘鼻音是也”。從該句話中,我們可以得知,通過鼻腔共鳴即鼻音的聲樂技法于此時出現并發展。
二、近代民族聲樂技法的演變
近代民族聲樂技法的演變即為第四階段。1840年的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西洋音樂開始入侵中國音樂文化。從五四運動開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文化成為社會發展大趨勢,當時人民大眾思想普遍得到解放,中國音樂文化也逐步走向新方向,中國開始引入西洋式的聲樂教學模式,從事自己的藝術歌曲創作,在此期間出現了歌劇等新的藝術形式,在當時這些音樂藝術形式盡管不夠成熟,卻是向著現代藝術形式更近了一大步。在五四運動后,音樂家們受到新時達的激勵,他們借鑒西方音樂、不斷探索名族化的音樂風格,中國民族聲樂開始出現大量優秀的聲樂作品和詞曲作家,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賣報歌》等等,這一時期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時代精神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各大高等音樂院校也相繼設立了民族聲樂課程,音樂學習氛圍相當濃厚,國家音樂通訊部提出的有關音樂唱法的討論,在文藝團體和音樂院校的專業人士中開展了一場土洋之爭,推動了聲樂藝術的發展。
三、結語
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具有極為輝煌的發展歷史,聲樂技法也不例外,但在近現代卻顯得如此式微,其中之緣由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為了中華傳統聲樂文化得以傳承,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本文對我國民族聲樂技法的歷史演變進行探討,旨在為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馬丹.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歌曲風格之間的關聯性探究[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6,36(2):98-101.
[2]李政軍.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之間的關系[J].神州旬刊,2015(10).
[3]趙煒民.淺談戲曲技法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J].音樂大觀,2014(6).
[4]鄭璐.略論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之辯證關系[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2(4):135-138.
[5]師樂.淺論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歌曲風格的關系[D].中央民族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