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卿 楊倩 劉宏
一、英國治理產能過剩的做法及對我國的啟示
(一)英國治理產能過剩的做法
1.整頓鋼鐵行業,成立鋼鐵集團
以LNM集團為例,LNM于1957年開始在印度建設一小型軋鋼廠,1986~1995年,LNM集團收購了不同國家一系列困境中的鋼廠。LNM集團通過低價收購兼并現有鋼鐵企業,采用最先進的技術建設新鋼廠和改造老廠,促進其產鋼能力快速增長,從而治理產能過剩問題。
2.將過剩產能向國外市場轉移
在處理過剩產能方面,英國通過各種方法獲得市場。通過獲得新的市場,把供給超過本土需求部分的產能轉移到新興市場上去,用本國多余的產能去新興市場換取經濟發展需要的原材料,這一貿易體制樹立了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
3.加強對經濟干預的政策
1825年7月,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發生后當局采取了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政策,壟斷資本逐漸興起。特別是鐵路業興起,帶動冶金、煤炭、機車制造業的發展,運輸成本迅速降低,進而帶動其他工業的發展,英國經濟此后經歷了長達近12年的經濟繁榮繁榮。
4.國企私有化去產能,政府介入債務處理
政府介入去產能,財政助力債務處置。取消補貼、破產重組、出售國有股權是英國煤炭行業私有化的三大措施,英國政府在此過程中對過剩產能企業的財務支持由改革前補貼轉向改革后債務處置。一方面,生產補貼大幅縮減,1980至1989年英國給予煤礦的補貼高達73.94億美元,而在1995年時已縮減至1.75億元;另一方面,政府出資并免除債務,1992年撥款10億英鎊作為煤礦關閉處置費用,1994年耗資30億英鎊免除英國煤炭總公司,分別占當年GDP的0.1%和0.5%。
(二)對我國的啟示
1.刺激消費需求
我國目前的產能過剩是由產能擴張與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導致的,重工業產能過剩、輕工業輸出受阻問題嚴重。因此,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來刺激消費需求是極其有必要的。
2.實行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生產效率
對落后產能必須淘汰,不能等量置換。實行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自身競爭實力。
3.推動國際產能合作
國際產能合作實際上是在建立一個復雜的生產網絡體系,包括供應鏈管理、生產體系、渠道建設、可持續創新四種網絡。只有有效結合這四個網絡,才能真正形成有企業競爭力的生產體系。
4.加強供給側改革力度
鋼鐵業產能過剩原因之一,是鋼鐵企業企自身參與無序競爭的最終結果,還有一部分來自對于需求的錯誤認知。“供給側改革”,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府應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對鋼企進行干擾,使其向合理的方向發展。
二、德國治理產能過剩的做法及對我國的啟示
自二戰結束以來,德國先后經歷了三次經濟轉型。第一次轉型主要是為了應對石油危機,第二次源于應對內外部沖擊與調整的需要,第三次轉型則主要源于解決內生動力問題即德國模式。從德國的生產總值增速變化便可以看出,在這三次轉型中均發生了下滑,但下滑時間都非常短,只有短暫的2-3年,便開始逐漸的經濟回升。在這三次轉型之中,德國都沒有劇烈的消費和資產價格波動。德國產能穩定得益于其有效的政策措施,這些都對我們有著深刻的啟示。
(一)深化推動供給側改革,積極應對體制性和結構性問題
我國目前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與德國在上世界80年代初面臨的問題類似,同樣是體制性和結構性的。對此,德國采取了以“多市場,少國家”為主的一系列措施,德國的經驗主要有:①推動市場出清,推進供給側改革的第一步應是打破剛性兌付,對體制內的領域進行強制性的出清,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低無風險利率,減輕負擔,為以后的改革留出空間。②提升有效供給。德國在供給側改革后,有針對性地對不同產業進行結構性改革,從而實現了貿易順差的逐年增長,國內企業日益競爭力強勁。③堅持改革定力。財政刺激計劃雖然可以短期見效,但會留下沉重的債務負擔和嚴重的產能過剩的隱患,而供給側改革雖然見效較慢且改革過程中淘汰落后產能等措施會觸及到很多人的利益,會遇到許多阻力,但改革會為今后幾年我國經濟增長打下良好的基礎,應以十分的定力推進供給側改革。
(二)推動新技術、新設備發展、運用,對傳統工業進行改造提升
主導產業衰落,失業率上升,人口大量外流,環境污染嚴重,社會負債增加等,使聯邦德國的魯爾工業區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峻挑戰,傳統產業面臨著巨大挑戰。從60年代開始,德國政府便開始有目的性地推廣應用新技術、新設備和企業并購相結合的方式,消除低端過剩產能,使得魯爾區的工業水平、工業結構重新回到了世界水平,擺脫了傳統產業面臨嚴峻沖擊的困擾。我國目前的傳統工業存在著量大不精的問題,核心技術落后只能靠單純的競價模式來促進銷售,存在著大量的落后產能。因此,推動新技術、新設備的發展,開展科技強國的戰略至關重要。
三、韓國去產能——鋼鐵行業為例的借鑒
(一)韓國治理產能過剩的經驗
韓國的經濟有如下現狀:韓國2015年經濟增速2.6%,創三年來新低。野村證券駐香港的經濟學家權榮善稱,韓國7月份優于市場預期的工業產出率掩蓋了韓國整體經濟疲軟的狀況。盡管工業產出超出市場預期,但是,包括服務業和建筑業在內的各行業的整體產量7月份環比下滑0.1%。受非技術行業的拖累,我們認為潛在的出口勢頭將在月份走軟。工業產業巨多,以下是主要是在鋼鐵方面的闡述:
1.迎來熱軋鋼產能釋放
多年來,韓國的鋼鐵產品結構一直存在著不均衡的狀態:冷軋產品過多,大量出口:熱軋產品供應不足,大量依賴進口。近年來,韓國的鋼鐵年出口量在1000萬噸以上,都已冷軋鋼材為主。而在年均2000多萬噸的進口鋼材中,大多以熱軋為主。自2005年開始,韓國的眾多鋼鐵企業決定擴建和新建項目。
2.迎戰全球產能過剩
原材料價格上漲,電力和燃料成本上升,世界鋼鐵業都經歷著巨大壓力。由“保增長”向“求生存”轉變。不過韓國鋼鐵企業在全球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仍能保持著競爭優勢。韓國鋼鐵企業迎戰全球產能過剩的幾大奧秘如下:
(1)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產品
以連續幾年位列全球最具競爭力鋼鐵企業第一名的浦項集團為例,自它的首席執行官權五俊上任后提出”發展注重質量而非數量,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還表示不斷擴大銷售海洋能源鋼材等戰略產品,以便在全球鋼鐵制造業處于領先地位。
(2)合并重組,增加競爭力
再次以浦項集團作為例子,浦項在對其子公司進行了重組,子公司的數目由2011年的70個降到2013年的46個。
(二)中國從中的借鑒——縮減粗鋼產量,用國家的力量支持鋼鐵改革
世界鋼鐵協會(WSA)發布的鋼鐵統計年度刊物——《世界鋼鐵統計數據2016》,全面地概述了世界鋼鐵行業的運行情況。2016年版世界鋼鐵統計數據年刊發布了2015年世界前20大產鋼國家(或地區)粗鋼產量,其中前10名如下:
本年度中央進行了新一輪的國有企業改革,分析國有企業改革的文件發現的一大亮點就是國有企業入股到民營企業。在我國,民營企業較國
有企業有較大的差距,此次改革是將大比例的企業加入到小比例企業之中,這將會有較大的實踐效果。試想一下如果在鋼鐵業方面國家力量也是大力支持投入,比如發展汽車薄鋼板相關技術,例如TWB技術(TailorWelded Blanks 激光拼焊板)和TRB(Tailor Rolling Blanks 連續變截面板)技術等,中國鋼鐵業的改革會不會更進一步呢?
參考文獻:
[1]王斌.歷史上產能過剩的應對策略及對當前的啟示[J].商業時代,2014(8):45-46.
[2]任澤平,張慶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資本市場突破性可期[N].上海證券報,2016-03-03(9).
[3]鋼山.韓國將迎來熱軋鋼和中厚板產能釋放期[N].中國冶金報,2009-8-25(C01).
[4]楊明.韓國“三招”迎戰全球產能過剩[N].中國礦業報,2013-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