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俠
【摘要】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化的影響已超出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伴隨著全球化的進程,西方意識形態加強了對我國的”和平演變”,網絡化和信息化加速了西方敵對的文化因素的滲透,境內外”三股勢力”也不斷調整策略,以多種方式實施暴力恐怖活動,進行反動思想的滲透。應對全球化對文化安全帶來的挑戰,要高度重視國家文化安全問題,提高國家整體實力,積極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進一步建設與加強國家文化安全預警機制。
【關鍵詞】文化安全;全球化;挑戰;對策
經濟全球化不斷的加深和推進,文化全球化也加快了發展步伐。 隨著國際社會信息化、全球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國家文化安全問題開始凸現,開始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
一、文化安全概述
(一)文化安全的概念
馬克思認為,“隨著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民族國家的文化安全問題亦凸顯了出來。文化安全是資本主義文化擴張下弱勢文化維持自尊的自然反應,也是無產階級對抗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并開展實踐活動的重要手段。” 學者胡惠林認為,國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國的文化生存系統運行和持續發展狀態及文化利益處于不受威脅的狀態。[2]筆者認為,文化安全主要是一個國家代表其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化健全其自身的功能、機制的能力和防范風險、化解風險的能力,以及在這種能力下所得到的一種狀態。所謂當代中國的文化安全問題,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健康發展問題和如何防御封建主義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負面因素影響的問題。[3]
(二)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命脈,是維護國家穩定的精神基礎,文化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軍事安全不可替代的。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文化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越來越明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始終把國家主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確保國家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要“積極吸收借鑒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引進有利于我國文化發展的人才、技術、經營管理經驗,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文化安全研究與建設已成為國家安全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全球化給我國文化安全帶來的挑戰
全球化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全球化”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化的本質上也是‘資產階級國內意識形態階級性的國際化”[4]全球化給我國的文化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西方意識形態對我國的”和平演變”帶來的挑戰
漢斯摩根指出:“文化帝國主義是最巧妙的,并且如果它能順利開展,則是帝國主義政策的一大進步。其宗旨不是侵略國家主權,而是對人心的俘虜和征服。”[5]意識形態安全在全球化過程中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嚴重沖擊和影響。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在不能使用武力將社會主義國家消滅的情況下,通過采用技術交流和文化交流等方式,輸入其文化觀念和意識形態,推行“和平演變”戰略,并用“普世價值”和“意識形態”終結理論為其文化侵略做辯護,企圖在無形中消滅社會主義。西方資本主義大國利用民族、宗教、人權等問題為借口,喧嚷“中國威脅論”、“新民族主義”、“人權高于主權”、“政教合一”等,對我國的民主建設和意識形態橫加指責和無端干涉,借機推行資本主義文化和意識形態,為實現其“西化”“分化”中國的企圖打開突破口,破壞我國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二)網絡化和信息化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影響和沖擊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以及及相關衍生物的快速發展使全球進入網絡化與信息化時代。據統計,美國等西方國家在互聯網上設立了近百個中文網站,對中國實施全方位、全天候、不間斷的輿論戰,企圖利用網絡特有的穿透力突破傳統的國家概念和框架,以近似強制的方式加強對華文化滲透,從根本上動搖中國傳統文化。[6]中國互聯網基礎建設的快速發展,使互聯網逐漸成為各階層人民群眾表達思想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與西方意識形態進行斗爭的重要戰場。由于我國整體上對網絡輿情研究人員的不足,特別是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深度處理和監管的技術不夠完善,導致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及境外反動勢力借助網絡傳播西方意識形態、極端分裂思想和宗教極端主義,特別是對邊疆民族地區的青少年學生進行盞惑和煽動,對我國意識形態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和影響。
(三)境內外“三股勢力”的滲透與破壞
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暴力恐怖勢力被稱之為“三股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是指奉行民族分裂主義的一種社會政治勢力,是多民族國家某些民族中的少數人為進行民族分裂、企圖建立單一民族國家而形成的行動組織或團伙。宗教極端勢力是指以宗教為幌子,傳播宗教極端主義思想及從事恐怖活動或分裂活動的社會政治勢力。暴力恐怖勢力是指奉行暴力恐怖主義、以暴力手段有組織地對非武裝人員人身安全進行威脅的一種社會政治勢力。“三股勢力”的表現形式雖有不同,但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殘殺無辜,制造社會恐慌。近年來,伴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境內外“三股勢力”不斷調整策略,在繼續加緊實施暴力恐怖活動的同時,通過廣播電臺、網絡傳媒、郵寄反動宣傳品和地下講經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向境內進行反動思想滲透,利用一些群體性事件、社會熱點問題,攻擊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攻擊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歪曲、篡改歷史,大造民族分裂輿論。同時還加緊向高等學校滲透、向教育滲透,與我們爭奪意識形態領域陣地的主動權,對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三、保護我國文化安全的對策
(一)高度重視國家文化安全問題
文化安全涉及到國家文化主權、民族凝聚力、綜合國力以及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進一步增強國家文化安全意識,要從意識形態的高度防止和克服任何輕視國家文化安全的行為,高度重視國家文化安全問題。特別是在經濟、政治、文化全面全球化,西方文化帝國主義以及文化分裂主義相對猖獗的形勢下,要把加強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納入到整個國家安全工作中去,作為加強和維護整個國家安全的有機的和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提高國家整體實力,積極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特別是“西化”滲透,很大程度上是在與外部世界的交流與互動中產生的。維護國家的意識形態安全,必須加強自身的經濟文化建設,提過國家的整體實力。國家實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強自身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除此之外,還必須通過改善國際環境,為意識形態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安全的國際環境。我們國家要繼續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安全觀,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維護國際戰略平衡與穩定,進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謀求互利共贏。
(三)進一步建設與加強國家文化安全預警機制
加強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就是要建立國家文化安全預警機制,即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套檢測國家文化安全狀況的系統,通過一些關鍵數據的及時采集和分析掌握國家文化安全狀況,評估國家文化安全級別,定期不定期就國家文化安全狀況和趨勢進行預測,向有關部門或公眾發布安全信息。[7]建立國家文化
安全預警機制,關鍵是要建立一套用于表征國家文化安全狀況的指標體系。這套體系應當主要包含對地理區域的認同、對本國的感情、對國家成就的自豪感、對移民流入的看法、對文化多樣性的看法等指標因素。通過對這些主要因素數據的研究與把握,可以了解一個地區文化原教旨主義的消長情況。如果數據分析顯示在上述方面出現了問題,與政府所期望的有很大差距,就可以采取必要措施進行干預,直到它們恢復到一個比較合適的程度為止。
參考文獻:
[1]沈仕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視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1-85.
[2]胡惠林.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15.
[3]葉金寶.文化安全及其實現途徑[J].學術研究2008(8).
[4]仲崇東.論全球化的意識形態性[J].新視野,2001,06:43-45.
[5]漢斯摩根.國際縱橫策論 [ M ]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90.
[6]唐克超.網絡時代的國家安全利益分析[J].現代代國際關系,2008(6):59-62.
[7]石中英.論國家文化安全》[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