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冰
【摘要】近年來,隨著公證事業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證據意識的不斷提高,公證業務大量增長,而公證賠償問題也日益凸顯。我國《公證法》中對公證賠償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公證賠償在司法實踐中的難題。但是,由于《公證法》關于公證賠償僅作了原則性框架規定,公證賠償制度也并未發揮預期的效果。本文在對公證賠償責任的性質與構成要件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簡要論述當前我國公證賠償制度存在的問題,并對我國公證賠償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議。
【關鍵詞】公證賠償;性質;構成要件;建議
隨著我國《公證法》的頒布,我國公證事業逐步走向正軌。由于經公證的證據極高的證明力,加之人們證據意識的不斷提高,公證業務不斷發展起來。事實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公證錯誤的情況在所難免,在出現公證錯誤時,就需要公證賠償制度發生作用。但當前我國《公證法》對公證賠償制度的規定較為原則性、框架性,并未明確公證賠償責任的性質,亦未明確公證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因而對于司法實踐缺乏指導意義?;诖?,本文對我國公證賠償制度的現存問題進行分析,以期提出應對之策。
一、公證賠償的內涵
按照我國《公證法》第四十三條之規定,“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因過錯給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由公證機構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公證機構賠償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公證員追償。”按照這一規定,我國現行公證法規定了公證賠償責任為過錯責任,而承擔賠償責任的主體是公證機構而非公證員。
二、公證賠償責任的性質
筆者認為,考察公證賠償責任的性質,首先需明確公證機構的法律性質。從比較法的角度,大陸法系國家與英美法系國家對于公證機構的性質的規定有所不同,因而公證賠償責任的性質亦不同。首先,大陸法系國家大多將公證機構視為公權力機構,如德國和法國,他們將公證員視為國家公務員,公證員作出的公正行為是職務行為而非私行為,因此,公證員發生公證錯誤時,公證機構承擔的賠償責任事實上屬國家賠償責任。而英美法系國家則不同,如英國、美國,英美法系國家的公證制度偏向于形式證明,公證人的公正行為大多是確認當事人所簽署的文書等符合形式規定,因此英美法系的公證基本上不涉及實體方面的內容,因而英美國家的公證證明力并不強。
在我國,國內對公證賠償責任的法律性質存在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公證機構是進行公證屬于行使公權力,因此公證賠償屬于國家賠償;第二種觀點認為,公證機構本質上是中介機構,因此公證賠償屬于民事賠償;第三種觀點也認為公證機構的本質是中介機構,但其負擔的賠償責任是一種法律未規定的中介賠償。[2]而按照通說,公證賠償責任屬于民事責任而非國家責任。然筆者認為,雖然我國《公證法》第六條規定了公證機構并非行使國家職能的機構,但事實上,在現實社會中國,公證文書具有極強的證明力,其具有的公權性質是不容否定的,因此,筆者認為公證賠償責任系國家賠償責任有其合理性。但同時,國家賠償責任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民事責任,代表的是國家與人民之間的私人法律關系,因此,筆者認為,將公證賠償責任定性為特殊的民事責任亦有可合理解釋。
三、我國現行公證賠償制度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行《公證法》對于公證賠償制度僅有原則性規定,在司法實務中可操作性不強,具體而言,我國現有的公證賠償制度主要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公證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不明確
在認定公證賠償責任系屬特殊的民事責任的基礎之上,筆者認為,公證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如下四個方面:首先,需公證員主觀上有過錯,這也是《公證法》的內在要求;其次,需公證員客觀上確有過錯行為;第三,需要當事人受有損失;第四,需公證人的過錯行為與當事人的損失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但我國《公證法》并未規定判定公證員過錯的標準,即并未明確規定公證員在從事公證業務時應當進到何種程度的注意義務,這就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對公證員的過錯認定缺乏統一標注,一方面致使法律適用的不統一,另一方面導致公證員容易被苛責。
2.公證賠償的救濟途徑不完善
公正行業具有自律性,公證協會理應發揮作用。但在司法實踐中,雖然現行法律規定了對于公證賠償糾紛可以由公證協會進行調解,但事實上可操作性并不強。一方面,公證協會作出的賠償協議主要依賴于公證機構自愿履行,缺乏強制執行力,因而受害者要想獲得強制履行,仍需訴諸法院請求確認調解協議的效力,降低了解決糾紛的效率;另一方面,在理賠時,保險公司也更傾向于認可法院的判決,這就導致調解的設置形同虛設。
3.公證賠償保障機制不完善
我國已未公證賠償制度設置了保障機制,即通過公證賠償基金的設置來保障公證賠償的實現,這是公證行業的重大進步,但我國公證賠償保障機制尚待完善。這主要在于公證賠償基金的繳付與管理存在問題。據中國公證協會2008年的《公證賠償基金情況通報》,自2001年公證賠償基金建立之日起至2008年,中國公證協會均未足額向保險公司繳納保費,甚至造成本可以通過責任保險分擔的賠償金額不能得到賠付,帶來全行業的損失。 同時,我國《公證法》雖規定了公證員有過錯的,可以向公證員追償,但事實上追償也難以得到落實。
四、完善我國公證賠償制度的建議
1.明確公證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完善我國公證賠償制度,首先需明確公證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筆者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確公證員的過錯判斷標準。筆者認為,因公證行為的高證明力以及高效率,只要公證員盡到法律、法規及相關法律文件所規定的注意義務,則不宜對公證員太過苛責。但同時筆者還認為,公證業務具有專業性,理當對公證員的注意義務設置較高的標準,筆者認為,公證人員只要盡到了同行業的注意義務,就不宜認定其有過錯。
2.完善公證賠償行業內部裁決程序
在發生公證賠償時,筆者建議為當事人設置可供選擇的程序,即發生公證賠償時,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可以選擇與公證機構協商,或者申請公證協會調解,還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但為了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筆者認為可以賦予公證機構作出的調解協議以強制執行力。
3.完善公證賠償保障機制
完善公證賠償保障機制,首先要細化公證賠償基金的收取標準,即在國家統一標準之下,允許地方依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設置更高的標準。其次要加強公證賠償基金的管理,這主要針對公證賠償基金未足額繳納,未依法管理的問題。積極落實《公證賠償基金管理試行辦法》的規定,對于未足額繳納的依法收取滯納金,對于違法管理的行為依法給與行政處罰。
五、結語
當前我國《公證法》雖規定了公證賠償制度,但這一規定過于原則性,并未明確公證賠償責任的性質,亦未明確公證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因而對于司法實踐缺乏指導意義。公證賠償責任在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責任,過錯責任。但對公證員應設置較高的注意義務,即需公證人員盡到同行業應盡的注意義務,才能證明其無過錯。同時,要不斷完善公證賠償保障機制,加強公證賠償基金的管理,以保障公證賠償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陳加滿:《論公證賠償的特殊民事責任性質》,法學雜志,2007年第1期。
[2]唐先鋒、趙春蘭、王洪宇:《我國專家民事責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
[3]周英娟:《對幾起公證賠償案件的思考》,法制與社會,2016年第2期。
[4]吳奕晗:《論公證賠償制度》,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