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芳
貴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遵義,遵義文化在沙灘。遵義的地方文化,對遵義兒女的思想品德形成,,有很大的作用。特別是沙灘文化。
沙灘位于貴州原遵義縣新舟鎮沙灘村,沙灘的得名,來自于村前那條叫安樂江的河流。安樂江顯然不能像大河一樣,有一瀉千里的氣概和大浪淘盡石沙的力量,它只是一條纖秀而碧藍的小河,悠閑地從村前緩緩淌過,于是淘不盡的沙堆積了起來,天長日久便成了一個四面環水的美麗沙島。
在長江上游無數的大支流小支流中,有無數這樣美麗的沙灘,靜靜地睡躺在河流上,或偶有人涉足,感嘆一句,或百年千年無人問津,只是漁翁的稍息之所。可是當一個沙灘有了文化內涵,這個沙灘就不僅僅只是躺在一條自然的河流上,它已經屹立在了人類歷史的長河里,受萬人矚目。
沙灘是一個神奇的小山村,它后枕子午山,前流安樂江,方圓不過十里,在晚清百余年間,卻從這里走出了幾十位著名學者。在學術界產生了深遠影響的西南巨儒鄭珍、莫友芝、黎庶昌是為“沙灘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譽為黔中“清代三賢”。沙灘學者們在文學、經學、書法、音韻訓詁、農學、醫學、考據學等領域精研求索,產生多方面的重大影響。
“沙灘文化”歷史地位的確立,是浙大學子的研究成果。1940年日軍侵占江浙,國立浙江大學竺可楨率師生西遷貴州遵義辦學到抗戰勝利。在遵義辦學的7年中,浙大史地系教授張其昀、譚其驤、錢穆、張蔭麟、任美鍔等多次到沙灘考察、拜謁三賢故居和陵墓。豐子凱先生也在沙灘作畫多幅,配以詩文,匯刻成《子午山紀游冊》。浙大學者認為沙灘曾是全國著名的文化高值區,名動海內外,學術傳承數代,形成了一個成就斐然、影響深遠的文人學術群體。因此有充分的理由將這一特殊地域人文精神及成就的總和命名為“沙灘文化”。
黎庶昌便是“沙灘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早年他師從鄭珍,又入曾國藩幕僚,深得信任,名列“曾門四弟子”。后黎庶昌以參贊和道員身份出使英、法、西班牙、日本等國,開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動。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貢獻,除了他的著作《拙尊園叢稿》6卷、《丁亥入都記程》、《西洋雜志》8卷、《黎氏文集》12種36卷、《孔詩》、《續古文辭類纂》等外,還編印了《古逸叢書》,這部書共26種200卷,是我國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貴古籍。
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給遵義留下了非常重要的精神財富。遵義兒女在這些精神財富的指引下,無論在長征時期,還是抗戰時期,還是建國時期,還是在實現中國夢的今天,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我們教師,特別是遵義的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在思想教育方面,更應該以地方文化為主要材料,教育學生愛國、愛家。
人的思想品德是一輩子的根基,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緊緊抓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這個綱。沙灘文化是瑰寶。沙灘文化的人文精神更是不朽的,它是遵義和貴州乃至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1)我們的教育,應該以此為突破口,教育遵義兒女。用沙灘文化的精神風貌及黎庶昌他們一代先賢的品格情操,如:刻苦自勵、昂揚奮進,激勵學生努力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在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大量文質優美的優秀篇章,給我們的學生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無論是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的科學家,還是忠貞不屈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還是淳樸善良的老農,人小志氣高的少年,都是值得學生學習的。但是用地方文化教育學生,會讓學生有親切感,有自豪感。更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引至《文學教育》2015—06下總第330期《黎庶昌人生觀與價值觀的現實意義》/遵義師范學院游錫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