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璐
仁青:為了讓“親戚”都過上好日子
文/張璐
橙?溫暖民心
仁青組織帶領甘孜州人社局干部職工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心一意抓扶貧,將貧困群眾當做自己的親人,用一件件看得見的實事溫暖著他們的心。

▲ 仁青(左)看望慰問結對貧困戶
2016年11月的一天,家住甘孜州理塘縣奔戈鄉卡灰村的村民昂旺尼瑪正在家門口忙碌著,抬頭忽然發現前方出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甘孜州人社局局長仁青。“仁青局長!”昂旺尼瑪高興地迎了上去,握著她的手就“匯報”起來:“我學會修摩托車后,就一直在縣城一家維修店打工。再過兩個月,我自己也打算開一家摩托車維修店,今天回來就是開始做準備了。硬是像你說的,有了技術,就不愁過不上好日子!”
原來,卡灰村是全州貧困地區之一,仁青曾數次來到這里走家串戶,切實解決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貧困戶昂旺尼瑪一家正是她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如今,聽了昂旺尼瑪的話,仁青非常欣慰,更加堅定了今年的脫貧決心。
甘孜州幅員面積達15.3萬平方公里,是四川最大的藏區,也是全省扶貧攻堅主戰場“四大片區”之一。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共服務水平薄弱,導致產業發展舉步維艱,脫貧攻堅工作難度之大、工作任務之艱巨可想而知。
2014年11月,仁青調任甘孜州人社局局長一職。要打好當地的扶貧戰役,“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是仁青確定的工作思路。
作為人社部門一把手,上任以來,仁青帶領全局干部職工撲下身子,走家串戶,開展了“大走訪大落實”活動。與扶貧攻堅相結合,落實落細“認親、結親、走親”工作機制,聚合各類資源和力量,推動低收入農戶拔“貧”根、經濟薄弱村摘“帽子”。她經常說:“既然在這崗位上,就要為老百姓辦實事好事。有問題我們不怕,辦法總比問題多。”
2016年11月13日至15日,仁青帶領州人社局4個支部一行人員,深入結對聯系點理塘縣甲洼鎮開展愛心捐助、走訪慰問等志愿服務活動,切實解決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仁青時刻把群眾的事掛在心上,把群眾的期盼付諸在行動上。
通過“愛心捐助、單位補貼”的方式,共募集資金14800元,單位補貼14203元,統一為結對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購置棉被、被套97套,捐贈衣物60余件。同時,她深入4個結對村走訪慰問貧困家庭,動員社會力量籌集善款資助貧困學生,幫助他們解決“上學難”問題。活動中,州人社局送去慰問金14000元,并通過公益組織為貧困生捐贈羽絨服80件。
每次走訪,仁青都會做詳細的記錄。每村多少貧困戶,每戶整體收入情況,村民想學哪方面的技能,想做哪一類工作……這些迫切民生問題,她都一一登記在案。“只有詳細掌握了村里的情況,和老百姓不講外行話,群眾才有可能親近你、相信你,才有可能拉近距離,開展工作。”仁青說。
送政策、送資金、答難題……仁青的實招引得當地群眾紛紛贊揚:“人社局的干部平時串門來得比自家親戚還勤,他們帶來的都是讓咱得實惠的好政策,這樣的親戚咱認定了!”
2017年3月7日,甘孜州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覆蓋面最廣的一場大型招聘會在瀘定縣舉行,現場人山人海,很是熱鬧。“莫擠,莫擠,一個一個地來。”江擁澤仁一邊掏身份證,一邊向身后的人群喊叫。他是一名來自理塘縣甲洼鎮下依村的貧困戶,此次和妻子郎介正呷一起來找工作。
夫妻倆應聘了四川恒創特種纖維有限公司的崗位,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企業只是意向性同意招用,讓他們回家等電話通知。仁青獲悉這一情況后,意識到事情或許有點“嚴重”。“企業沒有當場表態,落實工作多半有點懸。”仁青了解到,夫妻倆家庭困難,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特地打點安頓好家中的一切后前來應聘,對這份工作非常期待。如果這次沒有被聘用,或許就很難有勇氣和機會再走出大山,外出務工掙錢。
仁青當即決定特事特辦,與這家公司溝通銜接。想到該公司是材料加工廠,要求員工效率高,仁青便讓江擁澤仁夫妻倆錄了一小段視頻,通過簡短的動作展示了手指和行動的靈活性。最終,企業老板表示錄用這對夫妻,并在公司招聘人員臨走前成功達成了用工協議。隨后,仁青還派人將夫妻倆送到了都江堰(公司所在地)務工。“公司開的工資是3800元到4500元,這樣一來,夫妻倆改善生活、脫貧摘帽沒有一點兒問題。”仁青高興地說。
仁青說,甘孜州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8000余人,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8萬余人,為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年,甘孜州計劃實現城鎮新增就業7000人,“這場招聘會為完成年度任務目標取得了開門紅”。
甘孜州多山路,摩托車是當地群眾的一種主要交通工具,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于是,仁青的腦中迸發出了一個念頭:“一技在身,致富有路。我們完全可以立足市場需求,教會村民摩托車維修技能,有能力的還能自己開個店鋪。”
說干就干。2016年9月1日,一期精準脫貧培訓示范班——摩托車維修技能培訓班在理塘縣成功舉辦。參訓的60名勞動年齡內學員全部來自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學員往返交通費、培訓期間食宿費全部給予解決,免除了學員的后顧之憂。經過緊張的學習,培訓于9月20日結束,并進行最終考核比拼。當天,仁青特意來到現場觀看,學員們成功的操作讓她非常欣慰。經過技能鑒定實操考核,60名學員全部取得了中級職業資格證書,培訓取得良好效果。本文開頭提到的昂旺尼瑪就是在這次培訓中掌握了摩托車維修技術。“我們衷心期望貧困家庭的勞動者都能以此次培訓為起點,走上脫貧致富之路。”仁青說。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對我省的精準扶貧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仁青深知甘孜州脫貧攻堅任務任重而道遠。為確保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她繼續帶領著甘孜州人社局干部職工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心一意抓扶貧,把一件件看得見的實事辦在貧困群眾的心坎上。
“人社工作關乎民生。從我來到人社局任職那一刻起,就知道這份工作離不開與老百姓緊密地聯系。”對仁青而言,她與百姓的關系不是干部與群眾,而是血濃于水的“親戚”,是一家人。
有一件事讓仁青很難忘。當時,她前往石渠縣看望自己幫扶過的3戶孤老同志,給他們送去御寒衣物、糖果、茶葉等。石渠縣是我省最偏遠、交通最不方便的縣之一,境內平均海拔達到4000米,條件艱苦。到了石渠,仁青打聽到60多歲的頁吉阿婆還在山上勞作,不禁擔心阿婆的身體情況,一直在她家里等著,直到看著阿婆平安出現在自己眼前。阿婆看到仁青很高興,立即將自己剛挖采的人參果塞給她品嘗,這讓仁青很感動。其實,每次來看望頁吉阿婆,阿婆總會讓仁青捎帶些自家種的瓜果蔬菜,仁青都婉言謝絕。“這是阿婆對我的認可,有這份心意我就十分滿足了。”仁青說,頁吉阿婆獨自生活不容易,自己工作繁忙、距離遠,只能盡力幫助她,讓她在生活水平上能得到保障。
對仁青來說,像這樣的“走親戚”數也數不清。走親串戶工作開展頻繁,導致她沒有多少時間陪父母和兒子。“他們有些‘吃醋’,說我對那些‘親戚’比對他們還好。”仁青笑著說,她雖然有假期,但加班是常事,有時顧不上家里,相信父母和孩子會理解的。在她眼里,“親戚”們的支持與肯定,就是她工作最大的動力,也是對她最高的褒獎。
舍小家顧大家。仁青就這樣用自己的真心付卻換來了更多“親戚”的真心,同心協力打好脫貧攻堅戰。“要讓每一個‘親戚’都過上好日子!”仁青的話擲地有聲。
(本文圖片由仁青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