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春
我在研究了很多企業案例后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那就是——在中國目前的經營環境下,企業領導人,特別是主要領導人的個人魅力被無限放大,一個企業的成敗,往往取決于其主要領導人的決策。
像聯想的柳傳志、海爾的張瑞敏、蒙牛的牛根生,乃至德隆的唐萬里、唐萬新,還有托普的宋如華……
或者說,目前中國可能并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大多是“企業家的企業”。
中國的大多數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其方向和戰略抉擇,不是由健全的管理機制來制定,而是由某一領導的決策來確定。
而這么多年的改革開放,高速的經濟膨脹和特殊的國情,造就了一批天不怕地不怕的民營企業家。一些人奇跡般地功成名就。在他們最風光的年月里,企業資產都是幾十倍、幾百倍地增長,上演著侏儒變巨人的神話。那些企業家對利潤的追逐、對財富的渴望、對成功的期盼是沒有止境的,他們無一例外地對擴大發展規模有著特殊的偏好。而在特殊條件下輕易獲得的成功,又使他們相信自己無所不能。在“做大做強”的口號中迷失了方向。
從無數案例分析來看,很多企業不是餓死的,而是撐死的!都是在志得意滿、豪氣沖天時轟然倒塌!
“一根火柴不值一文,但它足以毀掉一座城市。”對于企業而言,那根“火柴”可能僅僅是其主要領導人一次失誤的決策、一回不當的戰略選擇、一股不切實際的沖天豪氣、一次不妥的危機公關、一度貪大求全的冒進。
模仿托爾斯泰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失敗的企業都是相似的,成功的企業各有各的成功之處。”
如果有兩種選擇,讓自己的企業成為一只“兔子”,還是一只“烏龜”?相信很多中國的企業家會選擇做“兔子”,因為“快”幾乎成了這個社會的“通行證”。
“中國企業離500強還有多遠?”“中國有哪些企業能進入500強?”這類問題成了很多人關注的熱點。
所以,在“迅速做大做強”的思想指導下,很多企業不停地擴張,有規模上的擴張,有業務上的擴張,不約而同地走上了盲目“做加法”之路。
而綜觀世界,對于那些成熟的國際一流企業來說,做長壽的“烏龜”是它們共同的選擇。
對這些企業的領導人來說,“走得遠比走得快重要”。他們管理企業的重要理念之一是:不求百強,只求百年。其中最突出的是德國企業。它們數量很多,規模不大。幾代人專注于一個產業,不張揚,做“隱形冠軍”。當浮躁的中國企業都在爭做500強的時候,它們想的是“爭活500年”。
(摘自“搜狐讀書” 圖/黃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