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欣悅
摘要:青少年離家出走的現象已經成為了我國比較嚴重的社會現象,針對這樣的現象社會也給出了相應的回應。本文就將針對從社會回應模式看青少年離家出走的現象,首先從青少年出走的心理方向進行分析,青少年對社會的好奇、家庭的疏遠、對朋友的渴望等方面分析了心理的動向;再者針對社會回應的方面給出了詳細的解說,從媒體、公眾以及政策方面都進行了闡述,希望能夠為社會對青少年離家出走的現象提供相應的參考,并幫助社會更加了解青少年出走的心理發展。
關鍵詞:青少年離家出走;社會回應;青少年出走心理
根據多方的調查,青少年離家出走的背景都是因為家庭的原因,因為監護人疏于管教,導致青少年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也沒有辦法適應社會的生活,而青少年都是處于叛逆期,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充足的判斷,所以好奇的心理讓青少年對社會更加的向往,從而引起了青少年離家出走的想法。
一、青少年離家出走現象的原因分析
(一)學習壓力與自我效能之間的矛盾
在針對大量離家出走青少年的研究中表明,他們都存在學習成績不如人意的情況,而他們的家長也往往都對其抱有非常大的期望,從而給這些青少年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在學習上不能夠達到家長的要求,導致家長對其進行了責罵,學校的老師又不會給予重視,同學對其也會出現漠視的現象,這些情況讓離家出走的青少年看不到鼓勵與支持的目光,也不能夠受到外人的表揚,讓其對自己的能力出現了認知的偏差,沒有自信,也看不到自身的優點。這樣矛盾的心理讓青少年產生遠離現狀的心理,也出現了離家出走的想法。
(二)親子之間的關系疏遠
我國離家出走的青少年中國多數的人員家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有的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這樣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疼愛以及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再者是因為父母的工作時間比較緊,缺少與孩子的溝通,讓孩子獨處的時間多于家庭相處的時間,而父母因為忙于工作疏忽了對孩子的教育和關心,使這些孩子的家庭觀念非常淡薄,甚至是沒有好感[1]。還有很多父母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過于的嚴格,讓孩子沒有自由的時間,甚至是禁止他們外出、只能夠待在家中學習,導致孩子對社會的認知比較少,當孩子到了叛逆期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再加上家長對孩子的體罰或是責罵,使他們的親子關系進一步的惡化,孩子就會選擇極端的離家出走方式來遠離家庭。
(三)內心孤獨
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渴望得到家庭、教師、同學、朋友的理解,渴望建立友誼和親情,但是因為家庭的疏遠以及同學的歧視,讓他們在溝通的時候出現了隔閡。再者,因為這些離家出走的青少年在學習上往往成績比較落后,家長會經常的責罵,同學也會因此而疏遠他們,導致他們的內心十分的空虛和孤獨,在缺少朋友、家庭的關心和支持的時候,這些青少年在面對挫折的時候無法順利進行化解,導致他們產生了離家出走的想法。
(四)對新鮮事物的追求
因為青少年的年紀都比較小,對社會的認知存在一定的障礙,而且自控的能力比較弱,讓其在新鮮事物面前無法抵擋其誘惑。例如,當青少年在看小說或是電視劇的時候,從中獲得了自身沒有的信息,使其產生了強烈的向往和沖動,讓其有了豐富的想象力,長此以往,青少年在虛幻與現實面前出現了模糊的意識。使其自認為自己能夠處理好一切的事情,并將更多的感情和經歷投放在了小說人物以及電視人物的揣摩中,從而影響了學業,這種幻想的快樂,讓青少年迷失了方向,讓青少年誤入歧途,導致離家出走。
(五)強烈的獨立意識
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從意識的出現就開始對社會充滿了好奇,也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了獨立,但是在溺愛或是缺愛的成長歷程中,青少年則會擁有更強的獨立意識,也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家人和其他人所累。但是現實的生活確實需要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學校的嚴格規定下度過的,這樣長期的自我壓制必然加劇了青少年的獨立意識。這也讓青少年極力的想成為大人,并擁有自己的生活環境,面對自己這樣的情緒,現實生活是無法滿足的,所以青少年選擇了離開家里,獨立的到社會中去闖蕩。
二、從社會回應模式看青少年離家出走現象
(一)媒體覆蓋
我國自90年代到現在,青少年離家出走的報道逐年增加,而且沒有消退的跡象。而且出走的情況從單人的出走逐漸變成了團體形式的出走,這些情況引起了社會的反響,社會媒體也在不斷的加大對青少年離家出走信息的報告。例如:山東電視臺曾經播出一檔節目《明天,你的孩子會不會離家出走?》,在報道的過程中,記者走訪了離家出走孩子的家庭,并接觸了更多的案例,從而向公眾提出了這個課題,這個導報引發了社會對孩子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熱論。在記者報道的過程中,曾發放了1000份的調查問卷,問題中包括對青少年和家長的提問。在問卷回收和總結中看出,85%以上的青少年曾經想過要離家出走,而70%以上的家長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都存在非常嚴厲的情況,也沒有過多的去了解孩子的想法[2]。綜上所述,媒體的報道在青少年離家出走的事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能夠充分的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回應。
(二)公眾回應
在媒體進行青少年離家出走的報道之后,公眾很快就進行了回應。在我國公眾對了解青少年出走的信息主要就是通過媒體,而廣大群眾的熱心回應,也讓媒體的報道進展的更加迅速。現在網絡已經覆蓋了全國,每一位公民都能夠通過網絡客戶端或是手機客戶端對事件的進展進行關注,也能夠通過網絡上傳當地離家出走的青少年,這樣就能夠幫助更多的孩子回到家,也能夠讓更多的離家出走的孩子找到自己的家。與此同時,孩子的家長、學校都在反省自身的問題和不足,并在不斷的尋找改進的建議,以此讓孩子感受到社會以及家庭的溫暖。網絡上也成立了青少年離家出走的網站,方便公眾對其即時查看和翻閱,在網站中詳細的介紹了青少年的具體情況以及生活情況,若是公眾發現孩子的父母則通過相應地區的公安局就能夠找到孩子的位置,這樣也推進了事件的進展,讓更多的孩子回歸家庭。
(三)政策制定和實施
我國針對青少年離家出走的情況非常重視,而且也制定了比較完善的福利政策以及照顧政策,為那些還沒有找到家的孩子提供幫助。而政策出臺之后,需要的則是實施。雖然國家針對青少年流浪有了明確的規定,也提出了需要事先進行預防,也事后進行干涉,但是國家的政策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為青少年離家出走之后,大多都是在社會中流浪,為了能夠將他們送回家中,避免受到傷害,則需要當地政府部門的積極配合;也建議當地政府成立青少年流浪收養所,讓街頭流浪的青少年有安身之所;在收養所中提供衣食住行,直到他們能夠被送回家中。
結語: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出現了離家出走的情況,因為青少年的感情和家庭的緣故,讓青少年產生了對家庭環境以及自身周圍環境的厭煩,為了能夠躲避這樣的情況,青少年選擇了離家;而社會人士通過媒體、網絡、以及政策的完善,不斷的幫助青少年回歸自己的家,并通過社會的回應加大家庭和學校的管制。
參考文獻:
[1]王柏翎.對中學生離家出走的生理及心理原因分析.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13. 76.
[2]張齊安,楊海宇.中國流浪兒童狀況和救助對策[J].社會福利,2012(9):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