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丁云
山水新城 Suzhou New District
沿著運河就不會迷路
記者 丁云

運河之上赫赫有名的文昌閣
州人的嘴里“滸墅關”、“滸關”喊得很順溜。三年前跟隨雜志社去臨清看運河鈔關,但沒想過“滸墅關”的這個“關”與運河鈔關的關系。
運河航道從無錫流經入望亭,之后流入滸墅關境域的鎮區中心,流域走向與滬寧鐵路平行。流至蘇州城西側后,側東后再向南,經郭巷入吳江。在蘇州,大運河有相當長一段通過高新區。滸墅關跨京杭運河兩岸,東邊屬滸墅關鎮,西邊屬滸墅關經濟技術開發區,之后還途經橫塘。
滸墅關這個地方,原名“滸墅”,不帶“關”字。更往前,它甚至叫虎疁。明代,這里開始設鈔關,或干脆就叫蘇州關,此后兩朝都是鈔關所在地,扼蘇州運河之門戶。在以水運為主要交通方式的時代,運河是貫穿中國南北之間的黃金水道,帝國經濟命脈。滸墅關處在江南最繁華的關口,是江南地區重要的商品流通樞紐。
今天,對于當地年紀非常長的老人來說,口語里仍帶有運河的烙印,他們是“關上人”,上街是到“關上去”。
運河的起點是邗溝,吳王夫差開鑿。“自吳江縣,北五十里經府城,又北三十里達滸墅關西,又十五里至望亭,接無錫縣”,《水利書》稱“運河即古之邗溝,無錫北來水自望亭而南,經滸墅至楓橋。滸地即處南來北往的要沖地”。滸墅關段的運河,是最古老的運河。
當年,滸墅關鈔關管理運河上的漕運、稅收等,范圍相當寬。轄望亭、吳塔、木瀆三處巡檢司,其中吳塔巡檢司管閶門下塘,山塘并婁門。木瀆巡檢司管胥門、盤門和木瀆、橫塘、新郭三鎮。轄沿海四港,計吳淞港、瀏河港、白茆港、福山港。轄內河八港,長洲縣放生池港,長洲縣蠡口港,吳縣木瀆港,無錫縣柏瀆港,無錫縣通常熟的轉水河港,無錫直通太湖的大渲港,武進縣下埠港,宜興縣到湖州的烏溪港。再管三座橋,竹青塘橋、張家橋、龍華橋。
所以滸墅關榷使的官階是正六品,比當時吳縣的七品縣令官階高。蘇州高新區文聯副主席欽瑞興研究過,“從滸墅關鈔關上退下的官員,有兩個人之后到中央做了尚書,為二品大員。從六品到二品,表明了鈔關地位,是受中央直接控制的錢袋子。”尤其明代,鈔關是朝廷稅收的重要來源渠道。滸墅關最多一年收到五十萬量白銀,平常每年也有個三四十萬兩,也算是明代先進工作單位。

文昌閣是當年“晨鐘暮鼓”的鼓的所在地
從滸墅關的興賢橋,直到楓橋鐵嶺關止,這一段的運河西岸被稱作“董公堤”。
董公堤今天仍在,過去很長,現在恢復了一小段。經修整,似環古城河帶的健身步道,兩岸春意如許,但更有大運河味道。
什么是運河味道?做個比較。城內的護城河河面上灑幾粒閑庭信步、慵懶隨性的觀光游船,笑盈盈,游客滿員,一到夜晚,導游的小喇叭按部就班地介紹沿河景觀帶,閃光燈毫無預兆地閃爍,船上人的目光毫無意外地都投向船外。
高新區滸墅關一帶的運河段很嚴肅,很認真。畢竟依舊在履職。白天,往來船只打著一副副公事公辦的面孔,或許很像當年往返江南與京城之間押送貢品的官船或商船,來去形色匆匆,要事在身,不多耽擱。船上的人三兩個,視線里沒有飽覽沿岸景致的欲望,或許早看膩了。
運河兩岸經千百年來人工開挖,自然風化,又慢慢損壞,到明1543年,榷關主事董子策決定筑堤,也方便往來的行人。榷關就是鈔關。到明1596年,又一任主事董漢儒再次重筑了修堤。很巧,先后兩任姓“董”的榷關主事官員兩度修筑河堤,河堤干脆就姓了“董”。

滸墅關中學舊址,原地保有一塊龍華寺奠基的大青石,一個放香爐的花崗石,及兩棵老銀杏樹
《滸墅關志》當年的編纂主編殷巖星曾說,滸墅關鈔關上過去橫跨多座大運河古橋,這跟江南小鎮的彎彎石拱橋根本兩碼事。江南古鎮須有河,六鎮幾乎都是小河,處于大運河支流上。而滸墅關就在運河旁,在運河兩側形成,堪稱是運河上的雄鎮。運河之上的橋,高聳、寬闊,氣勢非凡。當年,滸墅關的古坊巷弄,都以穿梭鎮區中央的江南大運河為中心軸,東西走向,河西上塘二巷八弄,河東下塘一巷八弄。
這樣的格局是在太平天國時破壞的。解放后,運河又經歷了1969年和1992年兩次拓寬。以昔日里滸墅關的繁華,如果上世紀六十年代滸墅關及河上古橋得以保留,后來就沒有江南六鎮什么事兒了。
到了董公堤,“晨鐘暮鼓”是值得去看的。
當日的滸墅關,運河西岸是文昌閣,東岸是龍華寺,一個道觀,一個佛寺,隔河相望,文昌閣的鼓與龍華寺的鐘,鐘鼓相鳴,合為“晨鐘暮鼓”,在運河之上赫赫有名。

三塊殘碑,一塊匾額,如今僅剩一塊《重修滸墅關文昌閣記》,寶貝嘞
坊間說法,還有另一口“鐘”,寒山寺的鐘,欽瑞興的解釋聽著更合理,“寒山寺太遠,能不能聽到是個問題。”
“鐘聲”龍華寺,原名廣福庵,到底是因康熙還是乾隆改的名,說法也不一。但龍華寺當年的規模很大,當地人把龍華寺看得很重,能和道教文昌閣并肩。
“鐘聲”今天只能遙想。龍華寺后來作了吳縣中學的一部分,吳縣中學遷走后,又成了滸墅關中學。現在,那里也成了滸墅關中學舊址,在滸墅關鎮上,原地保有一塊龍華寺奠基的大青石,一個放香爐的花崗石,及兩棵老銀杏樹。
龍華不再,但文昌是依舊的。
中國的文昌閣不少,本身文昌閣就是一種傳統的祭祀建筑。不過當蘇州人這么多年,我也頭一回知道蘇州還有座文昌閣。文昌閣祭文昌帝君,就是文曲星君,民間和道教尊奉其為掌管功名祿位的神,統管地方文運。
滸墅關這座文昌閣的歷史,追溯到明1603年。而之所以籌建,據說就是覺得滸墅關一帶的運河水直瀉,太過湍急,有人文不盛的顧慮,所以榷關主事跟人一合計,找人捐資開放生河,疏導水勢,供奉了文昌帝君。
在功名祿位這個問題上,古今觀點非常一致。蘇州府的文人北上會試,走水路經這里,干脆上岸登閣拜一拜,保佑自己諸事皆順。
滸墅關也確實教育發達起來。明代就辦起了義務教育,學生在義塾上學不用出錢。滸墅關中心小學舊址的前身,即是一所義塾。當地還出過不少書院的。
文昌閣就在董公堤畔,現滸墅關開發區轄內。志書上說,閣丘高十米多,四面環水形似“青螺”。今日看,閣不大,看起來結構還是很緊湊的。
這個文昌閣,軼事也很稀奇。當日最后一位道長,是位傳奇的道醫;觀里有古銀杏樹,三四百年的歷史也不是空前,但清軍統帥在樹上了吊;再來,閣里有塊古碑。
我雖不知文昌閣,但文昌閣人氣不錯。附近的中老婦,手提兩大袋子東西,匆匆出入。跟著走到里面,華佗殿殿里殿外都是人。
文昌閣有四殿,正殿祀文昌帝君,星宿羅漢殿于右、天神天將殿列左。華佗殿是偏殿,西偏北的位置。
去的那天,殿里的供桌上擺滿了吃食。鋪了幾大張桌子,當地人圍坐在一起,大多數在用錫箔紙折元寶。這是一種與家庭清明祭祖不同的元寶,兩張合并疊出一個大的。人們都很慈眉善目,圍坐在門口的老太太說,大元寶祭奠神仙用的,大抵的意思是大小要講規矩,有等級之分。殿中的位置上,還有一個小樂隊,拉著胡琴敲著板,輪流唱著蘇劇、滬劇、越劇、錫劇之類給大家解悶。殿內坐不下就殿外坐。

站土丘之巔,登高望遠,有沒有執掌大局的感覺?
后來,人們相信文昌閣,是因為華陀菩薩。這大概與文昌閣的道長沈宗培有關。殷巖星在書里介紹,他在抗戰勝利后,金圓券發行之前那段時間里,擔任最后一任道長。
病人拿著道長開的藥方去滸墅鎮上的國藥店生生堂取藥。文昌閣有田產置業,所以草藥費用是由文昌閣與藥店屆時結賬付款的。
坊間傳,有個平時上身打赤膊的小孩兒,晚上放牛回家還活蹦亂跳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躺床上昏睡不醒,也不是著了涼,他爸爸發現他右小腿腫得跟竹殼水瓶似的,趕緊趕到文昌閣的華佗殿燒香求平安,被殿上道長看到。根據小孩兒的癥狀,放牛方向,穿衣打扮,以及身體上的異況,就判斷出了是被當地赤蛇咬了,開了藥方清除毒素,小孩兒便痊愈了。
《黃帝內經》是道家經典之一,道醫是真博大精深。不過這位道長的醫術似乎沒有傳人。
華佗殿一側,是棵“苦命”的老銀杏。
忠王李秀成率軍攻破江南大營后,清兵統帥、欽差大臣和春在望亭一仗大敗,逃到滸墅關上走投無路,潛至文昌閣的這課樹前,在暮鼓硝煙中,“套索于銀杏杈椏間上吊自盡”。
后來太平軍進軍蘇州城的指揮所,就設在文昌閣上。進城后,這里又成了派軍駐守的蘇城北大門,四周圍增設城墻、吊橋等古堡設施。
不單太平軍,滸墅關挾地勢之重,后來蘇州解放,滸墅關提前蘇州城兩日。
90多年前的1926年,李根源到滸墅關文昌閣上作“吳郡西訪”,對古閣極為流連,寫道:“文昌閣舊名太微律院,有天醫、星宿、雷祖等殿”。
當時還留有殘碑三塊。彭定求撰、張輔書并篆額的《重修興賢橋及鼎建文昌閣德政碑》,《康熙三十七年常住飯田刻石》,1788年江蘇巡撫閔鶚元撰、蘇州織造兼滸墅關監督四德書的《重修滸墅關文昌閣記》。另外有四處殘刻。結果碑刻在“大躍進”時代煉了鋼鐵。后來殿內留了一塊殘碑和一塊匾額。
碑今天被保管在文昌閣一室內。這么保存是有原因的。1908年,光緒帝載湉給文昌閣親筆題過一塊匾“天開文運”。但在十年前,匾額被人偷去。欽瑞興頗為惋惜,“光緒為什么題字,文字資料上并沒有記載來歷。”現在真跡沒了。他當年拍了照片,無奈像素過低,也沒法解讀匾額上的小字了。
每當日暮時辰,華佗殿窗牖中可見斜陽掛于陽山巔,就此有了“日暮黛山”。華佗殿也有“闿陽樓”的美譽。
我們去的時候正當午,見不著日暮。但文昌閣確實有城樓那么個意思。繞到華佗殿后,從城墻上向下俯望,底下有陸路董公堤,水運大運河,確實有點執掌大局的感覺,但陡然間,影影綽綽走過一個老太太,帶著條穿著衣服的泰迪犬,悠哉啊,晃眼就是一二百年啊。

運河上的新式大橋,將來可以坐橋上邊休閑,邊看往來運河的大船,也蠻好
滸墅關一帶昔日有八景,其中文昌風帆、漁莊夕照、南河榆蔭、白蕩菱歌這四景與運河有關。現在,統統只剩了一半兒。
文昌風帆,說運河里南來北往的農船、商船、魚花運輸船在滸墅關至楓橋的運河上穿梭往來不絕。河中鼓帆的,岸邊停泊的,桅墻林立、動靜相間、鱗次櫛比。至現代輪機船取代帆船,文昌閣倒還在,風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漁莊夕照,說滸墅關一帶運河遼闊,水面寬廣,打漁為生的人家門口,斜陽西下,漁竿網桅映襯。人們不再以打漁為生,漁莊夕照也無從談起了。
南河榆蔭,南河是運河西岸的竹青塘支河,因在關卡南,叫作南河。南河也是依舊,桑榆早不成林。
至于白蕩菱歌,白蕩自古產白菱,大白蕩就是高新區的大白蕩生態公園,但今日水域只及當日三分之一。
在橫塘,還留有驛亭,相當于運河上的旅館,人們以水路南來北往,途徑驛站可以上岸吃點東西,休息一下。橫塘驛亭也是目前江南運河沿線僅存的一處郵驛遺跡,相當于過去水路速遞中轉站。
文昌閣附近應該還有三里亭、十里亭遺跡,但一時難以找到。三里亭、七里亭、十里亭,過去除了供行人、纖夫歇息以外,還供纖夫計算路程時用。從關署附近的張家橋開始,向南三里就是三里亭。七里、十里……都相當于標識。
今天,滸墅關段的運河走向仍舊與滬寧鐵路平行。雖然水運與民用生活消費的關聯不大,但人們只要沿著運河一路走,是不會迷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