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清華
摘 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科學發展觀”理論到“五個發展”理念的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在中國的繼承和發揚。黨的十八大寫入黨章的“科學發展觀”,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開啟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新階段;十八大五中全會縱橫開闔的“五個發展”戰略理念,又預示著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中國化進程來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對于“五個發展”戰略理念創新點進行嘗試性論述,是當前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理論推廣和理論建構的基礎性工作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五個發展”理念
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作為辯證的、歷史的、統一的馬克思主義有機構成,就與中國具體的革命建設改革實際情況相結合,開始了以馬克思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互耦合的漫長中國化進程。“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發展”理念則是這一歷史進程中的理論結晶。
一、從“科學發展觀”到“五個發展”理念創新的背景思考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成長階段;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建議》,下文同)中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發展新理念,又為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中國化開創了新局面。對于“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發展”理念產生的經濟社會發展背景進行探索性思考,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五個發展”理念的創新點。
(一)“科學發展觀”提出的背景分析
“科學發展觀”是胡錦濤同志于2003年7月28日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正式提出的。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根源于特定歷史階段中的發展特征和發展要求。具體表現為:
1.我國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之后,一方面面臨的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和處于“黃金發展期”的諸多機遇,但另一方面卻是結構性矛盾突出、城鄉區域差距明顯、社會發展不協調等等問題非常突出。
2.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堅持協調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正確處理“數量與質量”“速度與效率”“當下與長遠”等發展中的各種矛盾關系。
3.改革開放二十多年正反兩方面經驗、國外發展經驗和相關理論也發出警示:片面的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了自然資源和環境生態的承受力,將會承受資源枯竭、生態惡化的嚴重后果,付出成本和預期極其不平衡的代價;不當的行政決策將會忽略社會公平和持續發展,有可能造成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發展滯后,出現貧富分化、腐敗蔓延、政局動蕩等等。
這就是“科學發展觀”產生的時代背景。
(二)“五個發展”理念提出的背景分析
“五個發展”理念產生的階段特征和階段要求更為特殊、更為具體,這是實現理念“創新”最直接最重要的背景構成??梢詮膰H層面和國內層面進行分析:
1.從國際角度來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并高度融合,全球經濟在曲折中緩慢復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全球貿易增長乏力,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關系復雜多變,局部沖突越演越烈等等。同時,世界需要中國承擔引領全球經濟增長的更多責任,中國需要世界給予更多的話語權,中國需要世界這個舞臺展現更加積極、開放、包容的新形象,中國全方位外交局面已經實現良好拓展,“一帶一路”戰略國際成效顯著。
2.國內角度來看,中國正面臨“十三五”——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時間緊迫、任務艱巨、使命圣神、壓力很大。當下,經濟結構調整進入“陣痛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入“換擋期”,經濟“新常態”進入“成長期”,區域和城鄉差距未能實現根本好轉,貧富依舊懸殊,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產業不協調、發展不可持續等老毛病依舊突出;十八屆三中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屆四中實行依法治國偉大戰略決策,“四個全面”高層布局,反腐倡廉成效不斷,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振奮提出,社會活力充分激發,創新能量全面盤活,人民主體意識增強,民主法治意識高漲,希望“共享”獲得感。另外,在我國“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1]的特殊時刻,作為繼承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發展觀”理論的2.0版本的“五個發展”理念,就要在時代大潮的客觀性中必然產生了。
二、從“科學發展觀”到“五個發展”理念創新的內容分析
《建議》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發展”理念的提出,是我們黨對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建設與發展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新認識,也是處理現階段發展過程中集中爆發的各種問題、各種矛盾的新要求?!拔鍌€發展”理念的提出,離不開對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精準分析,離不開對于當前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等具體實際的準確把控。建構于直面并解決諸多發展問題和實際困難之上的全新“五個發展”理念,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一)“創新”提供發展動力
相對于科學發展觀中動力不太明顯的理論缺陷,“五個發展”理念動力強勁澎湃,一點即發。高層對于“創新”全新解讀:“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2]。“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也是解決中國發展過程中所有問題的唯一途徑,更是保證中國社會新陳代謝活力不衰的永恒動力。同時,我國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尤其是在原始性創新項目、技術產品的市場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不少新技術是以我們的市場為代價換取的。比如,獲諾貝爾獎屠呦呦發明的抗瘧疾藥,發明權在我們,可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生產運作我們遠不如發達國家,每年抗瘧疾藥全世界有53億美元的盈利,我國只有其中的1%的獲利。[3]
(二)“協調”平衡發展方向
在當前時期,我國發展成果明顯,但社會矛盾也多發突發,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城鄉和區域收入差距持續擴大。比較詼諧的說法是,“私人品的豐裕和公共品的不足成為社會的一種矛盾”,“中國同時存在紐約巴黎的繁華、非洲農村的落后”[4]?!督ㄗh》強調,協調的重點,在于“地區和城鄉”。在區域協調方面,提出,“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在城鄉協調方面,“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從科學發展觀到五個發展之一的 “協調”理念,整體與局部的辯證關系、普遍與特殊的辯證關系自始至終一脈相承。
(三)“綠色”堅守發展底線
建設美麗中國是十八大確定的一個目標,更是我們要永遠堅守的發展宗旨??茖W發展觀的“可持續”要義,與綠色發展理念的前后呼應,都表明了生命色彩的至高無上。尤其是在生態環境欠賬較多的當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我們面臨的形勢異常嚴峻;所有的人類都別無選擇,我們只有堅持綠色發展之路,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雙贏,否則,我們將失去一切。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p>
(四)“開放”打造發展路徑
科學發展觀包含了“開放”發展的要義,根本方法“統籌兼顧”包含兼顧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方法論要求,但其表述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拔鍌€發展”理念之一的“開放”理念的提出,賦予了比“統籌兼顧”更為寬廣和博大的時空延展性,同樣,表述更為精準直接、更具可操作性。開放,就是在中國與外國融合程度越來越深入的今天,積極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贏關系、互信關系,就是要追隨和融入到“全球一家”的時代趨勢。《建議》指出,“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五)“共享”成就發展目的
“共享”理念與“以人為本”的根源皆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體論”和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而“共享”發展則更側重于強調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更尊重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尤其是我國處于區域城鄉差距懸殊、收入差距極其不正常階段的情況下,“共享”發展的針對性和指導性意義不言自明。
(六)“五個發展”的結構創新
綜合來看,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中心任務的背景下,由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個發展”理念在理論邏輯性、系統性、完整性上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其“五位一體”的構建以發展“動力、方向、底線、路徑、目的”為要素依次對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要素。從視角層面分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以理念核心“發展”為圓心、“五個發展”要素為支點,恰好形成了一個“五角星”狀或串聯“五個發展”要素的即閉合又開放的圓形狀理論有機體。相對于以“要義、核心、要求、方法”串聯起來的類樹形建構的“科學發展觀”,“五個發展”理念在表述上更具鮮明、精簡,更具音韻學上的韻律美和視覺美。
三、“五個發展”理念創新的戰略意義
從理論層面來看,“五個發展”理念實現了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戰略思想的持續繼承和有效創新,實現了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和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依法治國”戰略決策的強力性支撐和高效性補充;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當代社會經濟發展具體實際高效結合的理論結晶,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最新研究成果?!拔鍌€發展”理念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階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完善做出了貢獻,為理論的創新和發展開辟了路徑、提供了范本。
總之,“五個發展”理念作為承襲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創新成果,具有很大的理論創新價值和實踐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2012年11月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2007年10月
[3]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5年10月
[4]周錦尉:《"十三五"之未來五年:以五個發展理念引領邁向新征程》,2015年11月,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51104/u1ai9088738.html